《我国科学家仿贝壳研制出“超强韧”绿色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塑料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会对生态形成不利影响。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贝壳启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薄膜材料,在强度、韧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现出远超传统塑料的力学与光学性能,埋进土壤中约两个月即可无污染降解,有望成为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理想材料。

    贝壳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材料,由“砖—泥”结构一层层“砌墙”而成。近期,俞书宏院士团队利用纳米黏土片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天然组分,成功构筑了“砖—纤维”的仿贝壳层状结构,采用气溶胶辅助的生物合成法,研制出一种高性能复合薄膜材料。

    “简单来说,细菌纤维素就是细菌‘吃了’葡萄糖后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又细又长像绳索。”科研团队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管庆方说,再把它与制成片状的黏土相结合,如同“用绳网把一层层的砖头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性能强劲的新材料。

    实验显示,这种新型薄膜材料的强度达到482兆帕,是目前常用商用塑料薄膜的6倍以上。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被折叠成各种形状,再展开后没有明显损伤。这种新材料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实现超过73%的高透明度和超过80%的高光学雾度。

    “如同毛玻璃的效果,既让光透进来但又不刺眼,这种‘匀光性对制作手机屏幕等器件很重要。”管庆方说。

    传统塑料薄膜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相比之下这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温度每改变100摄氏度,其尺寸变化仅为万分之三,在250摄氏度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和性能稳定。

    更重要的是,独特的原材料成分,使这种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无污染,细菌纤维素在土壤中约两个月就会自然降解。

    近期,《细胞》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物质》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据了解,由于兼具高性能、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这种新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转换等领域很有竞争力。目前,科研团队正积极推进应用与产业化。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6531.shtm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仿天然珍珠母研制出太空防护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2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成为制作太空探测器“防护服”的重要材料。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 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该成果。据介绍,这项研究提出的独特双层仿珍珠母结构设计策略,也为设计构筑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学家用蛋白质纳米线制作出新的“绿色”电子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4
    • 微生物学家研究领导者Derek Lovley和聚合物科学家Todd Emrick表示,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的一个跨学科科学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类新的电子材料,该材料可能会产生更加“绿色”的生物医学和环境传感方式,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的未来。 他们说,根据他们的最新新工作表明,有可能将蛋白质纳米线与聚合物材料相结合,从而生产出一种柔韧的电子复合材料,该材料保留了蛋白质纳米线的导电性和独特的传感能力。该工作发表在《Small》杂志中(文章题目为:“Conductive Composite Materials Fabricated from Microbially Produced Protein Nanowires”)。 Lovley说,蛋白质纳米线比硅纳米线和碳纳米管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它们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以及具有检测化学物质(各种生物医学或环境中存在的物质)的潜力。然而,这些传感器在应用中需要将蛋白质纳米线安装到适于可穿戴传感装置或其他类型电子装置的柔性基质中。 正如Lovley解释道:“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蛋白质纳米线的生物学功能,但直到现在我们才能看到它们在电子器件的实际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博士后研究员孙云璐(现就学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发现了将蛋白质纳米线与非导电聚合物混合以产生导电复合材料的适当条件。他的实验结果证明,虽然电线是由蛋白质制成的,但它们非常耐用并且易于加工成新材料。 Lovley补充道:“蛋白质纳米线的另一个优点是真正的“绿色”和可持续,我们可以通过用可再生原料喂养的微生物来大规模生产蛋白质纳米线。传统纳米线材料的制造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也需要添加有害的化学物质。相比之下,蛋白质纳米线比硅线更薄,并且比硅在水中稳定,这对于在生物医学应用中非常重要,例如,可以用来检测汗液中的代谢物。” Emrick说:“这些电子蛋白纳米线与聚合物纤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正试图弄清楚如何最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在他们的验证性研究中,蛋白质纳米线在引入聚合物聚乙烯醇时形成导电网络。该材料可以用极端的条件处理,例如加热或极端的pH值(高酸度),这些条件可能会破坏蛋白质基复合材料,但该材料仍然能够很好地工作。 这些嵌入聚合物中的蛋白质纳米线的电导率随着pH变化而显着变化,Lovley解释道:“这是一些重要的生物医学参数用来诊断一些重大的医疗条件,我们还可以用我们想要的方式对蛋白质纳米线的结构进行修饰,以便广泛检测其他生物医学分子。” 导电蛋白纳米线是30多年前Lovley在波托马克河泥中发现的微生物Geobacter的天然产物。 Geobacter使用蛋白质纳米线与其他微生物或矿物质建立电连接。他指出:“在我们的团队中像Todd Emrick和Thomas Russell这样的材料科学专家应该将蛋白质纳米线带入材料领域,而不仅仅让该材料永远停留在泥浆中。” Lovley说:“在这项由UMass Amherst校园基金支持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微生物学团队的后续工作包括扩大纳米线和聚合物基质的生产。” 他指出:“材料科学家需要比我们需要纳米线数量更多的纳米线,我们正在为我们的生物学研究中需要很少纳米线数量时,他们则需要满桶,因此我们现在专注于纳米线产量和定制的纳米线,以便他们对其他分子的反应做出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还申请了一项关于用蛋白质纳米线制成的导电聚合物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