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多尺度纤维素膜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8
  • 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中宣纸是我国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是流传至今古籍珍本,书画墨迹,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宣纸制作工艺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具有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洁白稠密,纹理纯净,防腐防蛀的优点,宣纸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流程复杂,需经过100多道纯手工工序,整个制作周期至少历时一年,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居文房四宝之首。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特任副研究员管庆方等通过对传统宣纸的详细结构表征,探究了其高强度高韧性的微观机理,并且受宣纸制造工艺和结构的启发,研制出了一种具有多尺度结构的高雾度透明薄膜,是柔性透明电子器件基底材料的理想选择。在宏观上,宣纸由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经过严格的上百道工序制成。在微观上,该团队发现宣纸内部具有大量的纳米纤维和微米纤维相互交织,形成了微米纳米多尺度的三维网络,这种仿生多尺度结构赋予了宣纸高强度,高柔韧性的力学优势。受宣纸多尺度结构的启发,研究人员通过将微米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维组装成多尺度结构,制备了高性能高雾度透明薄膜。这种多尺度结构赋予了薄膜高强度、高韧性、高透光率、高雾度、极佳的柔韧性和可折叠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并且可以通过卷对卷的工艺进行连续化生产。基于该多尺度薄膜制作的柔性近场通讯电路电子器件兼具高透明度,高雾度和优异的柔韧性,在弯曲时仍然可以准确地记录和读取信息,展示了多尺度薄膜作为柔性电子器件基底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Multiscale High-Haze Transparent Cellulose Fiber Film via a Biomimetic Approach”为题发表于ACS Materials Letters上(ACS Materials Lett.2022, 4, 87−92)。

    该薄膜多尺度双网络结构通过高密度的氢键网络将应力分散在更广阔的多尺度三维网络之中,避免了应力的集中,同时实现了高强度和高柔韧性,在完全折叠后也不形成破坏性折痕,卷起后也可恢复原状。这种多尺度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与广泛使用的不可持续的石油基塑料薄膜相比,在250°C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广泛使用的石油化工塑料薄膜在这个温度下已经完全变软变形。这些出色的力学、热力学与光学特性,使其成为应用于精密光学器件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理想薄膜材料。研究人员用该多尺度薄膜作为基底制作了近场通信电路(NFC)。与NFC电路集成的薄膜不仅表现出高透明度和高雾度,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柔韧性。即使薄膜严重弯曲,写入薄膜的信息仍然可以被智能手机快速,准确地读取。

相关报告
  • 《我国研制出轻质高强韧纳米纤维素仿生结构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6
    •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类天然纳米纤维素高性能结构材料,其密度仅为钢的六分之一,而比强度、比韧性均超过传统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这种新型全生物质仿生结构材料有望替代现有的工程塑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   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工程结构材料不断提出新需求,研制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属材料等传统结构材料的新型轻质高强材料,对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发现,这种材料的轻质高强韧特性主要来自材料微米级层状结构和纳米三维网络结构设计。纤维素纳米纤维内部高度结晶可以提供极高的强度,纤维之间通过大量氢键等可逆相互作用网络进行结合,在外力作用下这种高密度的可逆相互作用网络可以迅速解离和重构,吸收大量能量,使材料在具有高强度的同时实现高韧性,克服了传统结构材料难以兼具高强度与高韧性的问题。此外,这种材料热膨胀系数极低,即使温度波动100℃,其尺寸变化也在万分之五内,远优于航空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仅为航空铝合金的五分之一,工程塑料的几十分之一,与陶瓷接近。另外,在120℃和-196℃之间进行反复剧烈热冲击循环测试下,其力学性能与尺寸依然高度稳定。在相当于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的高速冲击下,该材料表现出超高抗压强度,有望作为合金的替代品。   这种可持续新型天然纳米纤维仿生结构材料,集成了轻质高强韧、高尺寸稳定性、抗热震、抗冲击、高损伤容限等优异性能,在轻量化抗冲击防护及缓冲材料、空间材料、精密仪器结构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俞书宏院士团队:超强、超韧、透明的环保复合材料薄膜!有望解决“白色污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06
    • 尽管塑料已经为人类社会服役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然而无处不在的塑料也成为了“白色污染”的根源,残留在土壤里的微塑料颗粒甚至可以被小麦与生菜吸收。因而这些塑料制品成为了当今环保的头号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家们已经在可降解、可回收的高分子制品上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然而大多数解决方案都无法生产出同时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并且透明的薄膜,并且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此类材料有望在柔性器件、商品包装等多个领域替代传统的塑料制品,因而如何克服传统可降解材料在高强度和高韧性方面的力学不兼容性,并进一步实现高透明度和大规模生产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在这一领域又做出了突破性成果。通过具有大规模生产潜力的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方法,20×40 cm2珍珠母仿生结构的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被制备出来。这一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了482 MPa,韧性达到了17.71 MJ/m3,超过了目前绝大多数珍珠母仿生材料。此外,高透明性(83.4%在550 nm)、高雾度(88.8%在550 nm)、低热膨胀系数(~3 ppm/K)、超薄(~20 μm)的特性使其在柔性器件及光管理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述成果以“Ultra-Strong, Ultra-Tough, Transparent, and Sustainable Nanocomposite Films for Plastic Substitute”为题发表于《Matter》。 1. 制备方法 图 1 用于制备复合材料薄膜的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方法 构成复合材料的核心是能大量产生细菌纤维素的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细菌和无菌皂石(纳米粘土)。首先细菌被接种在培养基上,在28 oC下生长一天后,将无菌皂石和营养液混合,通过气溶胶喷涂在细菌层表面,并让其继续生长7天。之后将上述水凝胶揭下,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然后100 MPa和120 oC条件下热压成型,得到类似于珍珠母的“砖块-纤维”混合结构。 2. 微纳结构及力学、光学性能 图 2 复合材料外观及水凝胶和成型后的微纳结构 图 3 复合材料光学、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和光学性能。相比于纯细菌纤维素制备的薄膜,添加了纳米粘土的复合材料薄膜的透光性提高了50%(图3A)。当纳米粘土的添加量为27 wt%时,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韧性分别达到了纯细菌纤维素薄膜的1.6、1.7和2.9倍(图3B-D)。 上述性能提升的首要原因在于纳米粘土的添加对细菌纤维素束的“解绑”作用(图3E、F)。细菌纤维素束的宽度从106 nm下降至26 nm,使得薄膜的缺陷尺寸大大降低,提高了薄膜透光性和强度;同时纤维束的分离还能进一步提高氢键密度,增强材料韧性。此外,“砖块-纤维”结构有助于在滑动过程中在不同组分间形成氢键网络,进一步增强了材料韧性。 3. 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 图 4 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与常见塑料的性能对比和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 图 5 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土壤降解实验(2个月) 与柔性器件领域中常见的基底,如PET对比,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薄膜的力学性能、使用温度、热膨胀系数均具有较大优势(图4A、B),并且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图5),因而十分适合与导电材料相结合制备瞬态柔性电子器件(图4F)。 4. 总结 通过添加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材料在不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便同时具有了超强、超韧、透明、低热膨胀系数的优异特性。同时,气溶胶辅助的制备工艺也被证明具有大规模化生产的潜力。如果在未来,我们能进一步缩短细菌纤维素网络的生长时间,并进一步调控材料的透明度和雾度,这种由生物自发“合成”的复合材料将非常有希望作为塑料薄膜的替代品,减少我们身边的“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