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道界面内建电场与原子间电荷转移协同促进CeO2/Ce-Co3O4电催化剂的析氧反应活性》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6-23
  • 5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Interfacial built-in electric field and interatomic charge transfer synergistically

    boosting oxygen evolution on CeO2/Ce-Co3O4 electrocatalyst”的论文,报道了界面内建电场与原子间电荷转移协同促进CeO2/Ce-Co3O4电催化剂的析氧反应活性。

    通过电荷局域化调控提升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的析氧反应(OER)性能,是降低电解水制氢成本的有效策略,但仍面临重大挑战。

    研究人员采用一步沉积-煅烧法制备了CeO2纳米颗粒与Ce单原子共修饰的CeO2/Ce-Co3O4 OER电催化剂。所获得的CeO2/Ce-Co3O4异质结结构可触发界面内建电场,而引入的Ce单原子通过Co-O-Ce构型诱导电荷转移,从而显著调控Co位点的电子局域化程度。该CeO2/Ce-Co3O4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卓越的OER性能:仅需216 mV过电位即可达到10 mA·cm?2电流密度,并能保持100小时的长期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与原位光谱分析证实,异质结与单原子掺杂的协同作用可促进Co位点的电子局域化及d带中心上移,进而增强反应物吸附能、降低反应能垒,并提高晶格氧机制反应路径占比。该工作揭示了通过界面内建电场与原子间电荷转移调控尖晶石电子结构在大规模OER应用中的潜力与前景。

  • 原文来源: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02122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道Pt/CeO2团簇催化剂的热触发氧化还原动态平衡与原位原子再分散特性》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6-23
    • 5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Thermally triggered redox flexibility of Pt/CeO2 cluster catalyst against in-situ atomic redispersion”的论文,报道了Pt/CeO2团簇催化剂的热触发氧化还原动态平衡与原位原子再分散特性。 对于负载型催化剂而言,金属位点从团聚态向单原子的再分散过程受反应物诱导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调控,但这一过程可能损害催化剂本征活性。 研究人员发现,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CeO2负载的Pt团簇会自发再分散为Pt单原子,该过程由Pt-CeO2界面相互作用驱动,其中表面羟基作为关键稳定剂。这种结构演变伴随着催化剂失活,导致催化性能下降。在明确区分PtOx团簇与Pt单原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热老化策略来抑制Pt团簇的再分散。800℃高温煅烧可显著消除Pt/CeO2表面羟基,从而去除Pt再分散的锚定位点,有效保持Pt团簇结构。更重要的是,该处理触发了Ce3+/Ce4+氧化还原循环,使界面Ce3+位点能够高效活化O2分子。结合Pt团簇相较于单原子更强的CO吸附能力,这种价态变化的氧化还原灵活性使催化剂展现出卓越的CO氧化活性。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道铜表面原子级分散铈调控界面水结构实现高效CO电还原制乙酸》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3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tomically dispersed cerium on copper tailors interfacial water structure for efficient CO-to-acetate electroreduction”的论文,报道通过铜表面原子级分散铈以调控界面水结构实现高效电还原CO制乙酸。 利用可再生电能驱动一氧化碳(CO)电合成乙酸是获取高附加值碳基产物的有效途径,但其选择性常因析氢反应(HER)的竞争而受限。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铈单原子(Ce-SAs)修饰的晶态-非晶双相铜(Cu)催化剂。实验表明,Ce单原子可降低双相Cu的电子密度,减少界面K+离子水合水(K·H2O)的比例,从而降低催化剂表面H覆盖度;同时,双相Cu向Ce单原子的电子转移诱导Cu+物种生成,促进活性顶端吸附CO(COatop)的形成,显著提升COatop-COatop偶联动力学。上述协同效应促使反应优先通过乙烯酮中间体(*CH2-C=O)路径进行,并利用脉冲电解富集的OH-最终生成乙酸。采用该催化剂,在脉冲电解模式下实现了71.3±2.1%的乙酸法拉第效率及110.6±2.0 mA·cm?2的时间平均乙酸电流密度。此外,基于该催化剂组装的流动池反应器可稳定运行至少138小时,乙酸选择性始终高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