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到目前的两倍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需要。”近年来这一说法已经在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农民中得到广泛共识。然而,现在研究人员对这一论断提出挑战,并对农业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新的前景。
2月22日《生物科学》(Bio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2050年粮食产量可能需要比目前增加25%~70%,以满足当时的粮食需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学院(Penn State'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农学博士生米奇·亨特(Mitch Hunter)称,并没有数据支持“2050年全球作物和畜牧产量必须增加到目前的两倍”这样的说法。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需要不断增加,但并没有像多数人所声称的增加那么快。展望农业的发展前景,仅仅明确未来的粮食需求还远远不够。亨特提到:“在未来几十年,农业要满足温饱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健康。目前,农业领域的说法的确有失平衡,一方面粮食产量目标抓人眼球,另一方面却没有明确指出在环境方面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农业想要在2050年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在粮食生产和环境影响方面都定出可量化的目标。”
回顾最近农业对环境影响的趋势可以发现,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在增加,必须快速减少这种影响,才能保持水源清洁、气候稳定。制定可量化的目标,就能明确未来几十年农业所必须面临的挑战,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制定政策,以达成特定目标。研究的合著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除草和应用植物生态学教授大卫·莫滕森(David Mortensen)指出:“必须把保证粮食产量和保护环境作为应对农业大挑战的两个平等部分。”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农民来说意义重大。粮食需求预期减少可能预示着,在接下来几十年粮食价格的升幅不会像预计的那样大。然而作者指出,目前的经济预测模型是基于最新的量化预测,因此粮食的价格预测结果可能不会受这一新分析结果的影响太大。同时,农民将需要进一步努力来保留土地养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健康。
上述分析预测建立在两个广泛引用的粮食需求预测基础上: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预测,二是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著名生态学家大卫·蒂尔曼(David Tilman)为代表的预测。亨特及其合作研究者并未对这两个基础预测提出异议。亨特解释道:“这些预测都非常重要,确凿可信,不过之前使用的基准年距离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中全球粮食产量已经有了大幅增。”
蒂尔曼的研究表明,2050年世界所需要的粮食是2005年的两倍,这与2050年粮食需求仅比2014年粮食产量多68%相统一(2014年是距现在最近的有量化数据的一年)。FAO的预测是基于不同的假设,其预测结果对粮食的需求少一些;因此,为满足2050年的需求,粮食产量仅需比2014年产量增加26%。“考虑到最近粮食生产又增加了不少,如果继续宣称2050年的粮食产量需要翻一番,这是非常误导人的。”亨特说。
更重要的是将粮食产量翻一番作为目标,让我们很难去应对环境方面的挑战。亨特说:“为了将粮食产量翻一番,我们需要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的速度增加全球粮食产量。而目前的情况是,发达国家对农业系统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最大化。我们不知道要如何在这些农作系统中将产量翻一番,尤其是还不能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些硬数据和量化目标来帮助澄清这种混淆。就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所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营养物质污染来说,数据显示,农业的环境影响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总体影响逐步扩大。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目标保证在未来几十年只有大大减少这些影响,才能避免对气候变化产生最坏的影响,减少墨西哥湾“死水区”的面积。
“即便下调了粮食需求预期,要在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仍然任务艰巨,”亨特说,“我们呼吁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农民认可这一下调后的粮食产量需求预期,并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编译 张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