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农业前景可能不正确存在误导》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2-27
  • “为了养活世界增长的人口,2050年前,粮食生产必须翻倍。”最近几年,这条真理多次被提到,被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农民广泛接受,但是,最新的研究挑战了这个论断,提出了最新的未来农业前景。最新研究表明,为了满足2050年的粮食需求,农业生产需要增加25%到70%。这项研究发表在了《Bioscience》期刊上。

    在未来几十年里,农业需要养活人口并且要确保环境健康。现在农业失衡,我们需要定量的目标以达到2050年的农业目标。定量化目标,需要弄清楚农业挑战的范围,聚焦于达到特定结果的研究和策略。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要同等对待。新的发现对农民的意义深远,农民需要保持土壤养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健康。

    这些分析建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明尼苏达大学的两个预测,都是可信的、重要的。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研究显示2050年比2005要增加大于100%的热量需求,这等价于仅仅需要增加2014年水平的68%。为了达到FAO的目标,需要不同的假定,要求更低,生产只需增加2014年水平的26%。

    研究人员展示了硬数据和定量化目标,以助于澄清这个困惑。通过科学研究和策略研究,有助于确定生产方式,以获得日益增长的全球粮食需求,并达到可持续目标。

相关报告
  • 《被广泛接受的农业愿景可能是不准确的》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张学福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到目前的两倍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需要。”近年来这一说法已经在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农民中得到广泛共识。然而,现在研究人员对这一论断提出挑战,并对农业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新的前景。 2月22日《生物科学》(Bio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2050年粮食产量可能需要比目前增加25%~70%,以满足当时的粮食需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学院(Penn State'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农学博士生米奇·亨特(Mitch Hunter)称,并没有数据支持“2050年全球作物和畜牧产量必须增加到目前的两倍”这样的说法。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需要不断增加,但并没有像多数人所声称的增加那么快。展望农业的发展前景,仅仅明确未来的粮食需求还远远不够。亨特提到:“在未来几十年,农业要满足温饱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健康。目前,农业领域的说法的确有失平衡,一方面粮食产量目标抓人眼球,另一方面却没有明确指出在环境方面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农业想要在2050年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在粮食生产和环境影响方面都定出可量化的目标。” 回顾最近农业对环境影响的趋势可以发现,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在增加,必须快速减少这种影响,才能保持水源清洁、气候稳定。制定可量化的目标,就能明确未来几十年农业所必须面临的挑战,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制定政策,以达成特定目标。研究的合著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除草和应用植物生态学教授大卫·莫滕森(David Mortensen)指出:“必须把保证粮食产量和保护环境作为应对农业大挑战的两个平等部分。”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农民来说意义重大。粮食需求预期减少可能预示着,在接下来几十年粮食价格的升幅不会像预计的那样大。然而作者指出,目前的经济预测模型是基于最新的量化预测,因此粮食的价格预测结果可能不会受这一新分析结果的影响太大。同时,农民将需要进一步努力来保留土地养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健康。 上述分析预测建立在两个广泛引用的粮食需求预测基础上: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预测,二是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著名生态学家大卫·蒂尔曼(David Tilman)为代表的预测。亨特及其合作研究者并未对这两个基础预测提出异议。亨特解释道:“这些预测都非常重要,确凿可信,不过之前使用的基准年距离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中全球粮食产量已经有了大幅增。” 蒂尔曼的研究表明,2050年世界所需要的粮食是2005年的两倍,这与2050年粮食需求仅比2014年粮食产量多68%相统一(2014年是距现在最近的有量化数据的一年)。FAO的预测是基于不同的假设,其预测结果对粮食的需求少一些;因此,为满足2050年的需求,粮食产量仅需比2014年产量增加26%。“考虑到最近粮食生产又增加了不少,如果继续宣称2050年的粮食产量需要翻一番,这是非常误导人的。”亨特说。 更重要的是将粮食产量翻一番作为目标,让我们很难去应对环境方面的挑战。亨特说:“为了将粮食产量翻一番,我们需要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的速度增加全球粮食产量。而目前的情况是,发达国家对农业系统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最大化。我们不知道要如何在这些农作系统中将产量翻一番,尤其是还不能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些硬数据和量化目标来帮助澄清这种混淆。就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所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营养物质污染来说,数据显示,农业的环境影响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总体影响逐步扩大。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目标保证在未来几十年只有大大减少这些影响,才能避免对气候变化产生最坏的影响,减少墨西哥湾“死水区”的面积。 “即便下调了粮食需求预期,要在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仍然任务艰巨,”亨特说,“我们呼吁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农民认可这一下调后的粮食产量需求预期,并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编译 张学福)
  • 《中国的可持续农业》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4-09
    •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中国的农业对全球影响巨大。尽管中国进口越来越多的谷物,包括大豆和其他农产品,中国同时也是新鲜果蔬和加工食品的主要输出国。在中国,这种食物生产和消费的转变以及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受到我们的关注。2015年3月20日,国际环境发展研究所(IIED)和中国农业大学(CAU)联合主持了研讨会,其主题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汇集了从业者、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分享了IIED和CAU的8个相关可持续农业的试验,相关的研究结果将整理成册,在今年8月发布。 当前的中国农业面临一些主要的挑战。中国是施用化肥和农药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分缺乏,以及存在大面积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区域。因此中国采用很多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其效益包括环境和公共健康的改善,特别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的农耕历史有4000多年,绝大多数时间里没有施用化肥和农药。传统的生产措施包括用豆科作物进行固氮、作物轮作和间混作、梯田、利用品种多样性等。人类、动物和作物的废弃物被系统的回收来保持土壤肥力。 无损耗的农业 在美国农学家F.H. King著作的《四十个世纪农民》的书中阐述了许多传统中国农业措施成功的案例。保持4000年土壤肥力不变的关键措施是“农业无损耗”,且没有用额外的投入。其农业特征在高密度人口和有限土地的情况下,采用小规模集约化农业来获得最大化土地生产力。但这种传统农业模式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负面环境结果。需要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正确的导向,来强化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市场。 区域案例剖析 这8个案例选自中国的7个区域,其中一个特征是分享收获,是由两名博士研究人员从北京市发起的,没有农业背景。在大规模农民从从村到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背景下,共享收获代表了城市知识分子接管农业的一个逆转趋势,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尽管共享收获采用有机农业模式,但他们没有官方认证。少量农民采用可持续的耕作方式,认证过程的花费太高,农户无力承担,是一个大问题。 江西省万载县是中国大规模有机农业的成功的一个案例。万载县的有机农业试验开始于1999年,当时通过人们代表大会投票,转换农业为有机生产,禁止施用所有的农业化学产品。政府牵头,培训农民,推广新技术,开拓市场。2014年底,万载县共有5400公顷耕地获得了有机认证,包括水稻、大姜、大豆、草莓、青葱、山药和其他经济作物,供应国内市场,并出口国外。今天,有机农业是万载县的主要发展战略,有17000户农民参与。 来自围城的挑战 共享收获和万载县都可以说可持续农业的成功案例,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个问题是中央是否愿意推广有可能减产的农业措施,即使它们能够带来环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食品安全是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其他的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短缺、部分企业的环境意识差。事实上,采取可持续农业措施,农民不一定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