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入侵植物对植食性昆虫防御策略演化及生态效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3
  •   外来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演化,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外来植物进入新生境后,由于逃离了原产地专食性昆虫的取食(天敌逃逸假说),进而增强了对入侵地广食性昆虫的防御(防御转移假说)。植物抵御昆虫的化学防御是有成本的,“昂贵”的组成型防御和“廉价”的诱导型防御存在权衡,并受昆虫取食压力的影响。然而,昆虫取食压力如何驱动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防御策略的演化及其生态效应仍不明确。

      2023年6月30日,河南大学丁建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伟团队合作在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题为“Trade- offs in non- native plant herbivore defences enhance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昆虫取食压力重塑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将更多的防御资源用于生长,进而促进外来植物入侵。

      研究团队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12对入侵植物及其近缘本土种的同质园实验、昆虫生测实验、代谢分析和控制实验,探究了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演化及其生态效应。野外调查和同质园实验表明,入侵植物的昆虫取食率低于本土植物,且不同入侵植物之间和不同本土植物之间的昆虫取食率存在差异。昆虫生测实验显示,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低于本土植物,而入侵植物的诱导防御高于本土植物;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呈正相关,诱导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呈负相关;本土植物的组成防御和诱导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没有相关性。代谢分析发现,总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在调节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和诱导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控制实验进一步证明,昆虫取食压力降低后,入侵植物通过改变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将更多的防御资源用于生长。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增强竞争能力的新的进化机制,并对丰富入侵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演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丁建清团队的孙晓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伟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丁建清、孙玉梅、曹雪瑶、翟新丛,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万金龙,以及美国蒙大拿大学Ray Callaway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 Luke Flory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307/t20230702_6802045.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植物介导的昆虫关系受昆虫类别和自身密度的交互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植食性昆虫通过植物的系统诱导反应产生复杂且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植食性昆虫的种类(物种特异性)和取食危害程度(密度依赖效应)是决定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昆虫互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其交互作用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学科组以入侵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及其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红胸律点跳甲(Bikasha collaris)和乌桕卷象(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为研究体系,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控制实验和化学物质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对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地上-地下昆虫互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卷象的取食行为抑制地下跳甲幼虫的存活,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卷象取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与之相反,地上跳甲成虫在低取食强度下促进其幼虫的存活,而在高取食强度下抑制了其幼虫的存活。此外,研究发现,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共同决定乌桕初生营养与次生防御物质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地上和地下昆虫相互作用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植食性昆虫种群动态、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并为入侵植物生物防治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计划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es specific plant-mediated effects between herbivores converge at high damage intensity”为题,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上。
  • 《解析棉铃虫效应子PPI5调控植物防御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棉花种植业产值1500亿,棉纺织全产业链1.2万亿,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常年种植面积4500万亩,87%的面积在新疆,涉及4000多万人就业,对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棉花虫害多达30余种,常年造成2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棉铃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由于它的杂食性、迁徙力和高繁殖力,棉铃虫已经入侵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多个国家。这种昆虫能够以100多种不同的植物为食,对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估计价值超过20亿美元。Bt抗虫棉部分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控,但Bt抗性逐渐下降,次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至今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我国抗虫棉研发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突破性抗虫基因以及遗传工程技术创新不足。阐明棉花抗虫机制发掘新基因、开发基因工程新工具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抗虫棉升级的必由途径。     2024年10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tton bollworm (H. armigera) effector PPI5 targets FKBP17-2 to inhibit ER immunity and JA/SA responses, enhancing insect feeding”的研究论文,文章解析了棉铃虫效应子PPI5靶向FKBP17-2抑制内质网免疫和JA/SA响应,促进昆虫取食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收集了以棉花叶片为食的棉铃虫的口腔分泌物(OSs),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9个候选基因。利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筛选到一个候选基因,PPI5诱导了烟草叶片细胞的坏死反应。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诱导的细胞死亡不依赖于与PTI和ETI相关的介导细胞死亡的途径。酵母信号肽实验、蛋白涂抹实验、全量免疫组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PPI5分泌到植物中干扰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烟草和棉花异源表达PPI5不仅增加了烟草和棉花对棉铃虫的易感性,还抑制了棉花和烟草的JA、SA响应。为了探究PPI5对棉花和烟草激素水平的调控作用,团队用PPI5做诱饵进行酵母文库筛选。Y2H, LCI, BIFC和Pulldown实验证明PPI5与GhFKBP17-2直接互作。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与GhFKBP17-2共定位在内质网上且PPI5直接抑制GhFKBP17-2的PPIase酶活和内质网介导的植物免疫。 最后,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CR-GhFKBP17-1/3)、VIGS材料 (TRV: GhFKBP17-2)和过表达系(OE -GhFKBP17-1/3)在温室和田间的昆虫生物测定实验共同表明GhFKBP17-2在棉铃虫侵染中正向调节内质网(ER)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     综上,团队解析了PPI5和GhFKBP17-2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和敏感性的互作模型。昆虫摄食会诱导食草动物相关分子模式(HAMP),从而激活内质网(ER)定位蛋白 FKBP17-2。这种激活会触发ER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从而诱导ER应激,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PCD)。此外,棉铃虫的口腔分泌蛋白 PPI5 通过取食造成的机械伤口进入植物体内。一方面,PPI5 与 GhFKBP17-2 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质的表达和 PPIase 的活性,从而抑制 ER 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另一方面,PPI5 还能抑制 JA 和 SA 的防御反应。PPI5 介导的植物免疫抑制可能会使植物更容易受到棉铃虫的入侵,从而改善棉铃虫的取食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