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研究植物病毒,找到保护作物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0-23
  • 诺亚菲利与当地农民在肯尼亚致力于打击导致咖啡叶锈病当另一个致命的植物病害开始在该国的西南角消灭玉米真菌病原体。被感染的植物在它们的叶子上形成了苍白的条纹,然后枯萎并死亡。一些农民当年损失了90%的农作物。总部位于英国的农业和生物科学国际中心(CABI)的植物病理学家Phiri参加了比赛,以确定罪魁祸首。他和他的同事收集了病株的样本,并将它们送到英国约克的食品与环境研究局(现为Fera Science)的植物诊所。研究人员对感染玉米中表达的RNA分子进行了测序,并确定了两种病毒。在流行病的根源。1

    这些病毒已经为研究人员所熟知 - 在20世纪下半叶,堪萨斯州的玉米作物遭遇了类似的命运。这种疾病被称为玉米致死性坏死,由甘蔗花叶病毒(SMV),一种通常对玉米无害的常见病毒和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CMV)株的组合引起。MCMV本身对玉米作物造成损害,但与SMV结合使用后,其效果更加恶化。虽然自1988年以来堪萨斯州没有大规模爆发玉米致死性坏死 - 由于耐病玉米品种的轮换 - 2011年病毒袭击肯尼亚时,当地玉米没有防御。到第二年,这种疾病已经感染了77,000公顷肯尼亚农田,估计耗资5200万美元。

    不幸的是,玉米致死性坏死几乎不是唯一的;一般而言,植物与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病毒特别危险,因为与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不同,它们不能用抗生素或杀虫剂杀死。加拿大魁北克省国家科学研究所(INRS)的病毒学家Jean-FrançoisLaliberté说:“目前,感染的植物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当病毒袭击时,农民常常被迫摧毁农作物,清洁工具和机器,然后从其他地方种植种子。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寻求创新的保护作物的新方法。例如,在过去30年中开发的遗传修饰技术可以使植物具有防御病毒入侵的能力,同时使作物产量和食品质量不受影响。这些改良植物中的一些现在在食物链中。最近的基因编辑技术正在改进这种方法,允许研究人员对植物的DNA进行精确的改变,以设计更耐药的作物。目前正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中对几种此类品种进行测试,少数此类品种正在等待国家监管机构的安全批准。

    植物作为病毒工厂

    植物病毒的研究历史悠久。事实上,在植物中首先发现了病毒。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一种毁灭性疾病开始在荷兰的烟草种植园蔓延。当时的科学家们发现,将受感染植物的汁液注入健康的植物中可以传播植物叶子的症状 - 斑点和变色 -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疾病必须由细菌引起。然而,19世纪90年代的其他实验表明,传播疾病的传染因子可以通过瓷水过滤器的微小孔隙 - 太小而不允许任何已知细菌通过。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Martinus Beijerinck创造了“病毒”一词来描述神秘传染,

    即使在科学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将病毒鉴定为蛋白质包裹的核酸之后,关于这些颗粒如何在宿主细胞内作用引起疾病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再次,对植物的研究推动了病毒学的年轻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使用电子显微镜来详细观察植物 - 病毒的相互作用,揭示受感染细胞中巨大的细胞重排。“[研究人员]注意到有很多类似于囊泡的结构,”Laliberté说。“在[健康]植物细胞中,我们有叶绿体,细胞核和线粒体,但在受感染的细胞中,我们有新的细胞器。”

    随着气候变化,将出现更多的新昆虫,这些昆虫将携带新病毒和新菌株。-Jean-FrançoisLaliberté,

    国家科学研究所

    30多年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直径约50至350纳米的奇怪囊泡是病毒感染的发源地。现在称为病毒体或病毒工厂,膜结合区室从植物收集资源以复制病毒基因组并产生RNA,其将指导蛋白质的产生和新病毒颗粒的构建,准备感染新宿主。(见下图。)这些工厂生产的生物分子的紧密接近和高浓度构成了一条高效的生产线,Peter Nagy指出,肯塔基大学的病毒学家。例如,“番茄丛生特技病毒可以在24小时内每个细胞产生近百万个后代,”他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过程。”

    通过将病毒复制封闭到膜结合区室中,工厂还用于保护病原体免受植物免疫系统的侵害。在复制其基因组(通常是单链RNA)时,植物病毒通常产生互补拷贝以暂时产生双链RNA,这是植物细胞中极不寻常的视觉。“这种双链RNA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Nagy说,所以如果不是病毒工厂周围的保护膜,“植物细胞会马上知道这是一种入侵病毒。”

    新的病毒基因组,有时被包装成新的蛋白质衣壳,然后通过称为胞间连丝的细胞壁中的小通道被带到相邻细胞。但它需要一点点哄骗,因为这些通道通常允许小分子的转运,而不是蛋白质和RNA的转运。因此,病毒工厂会产生所谓的运动蛋白质,从而触发通道扩大。一些病毒颗粒也能够进入韧皮部,在那里它们有可能被像蚜虫这样的树液喂食昆虫吸食,并被带走以感染其他植物,经常摧毁整个作物田地。

    当然,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是被动的受害者,并且许多植物已经进化出对病毒感染的遗传抗性。(参见“坚守阵地”,“科学家”,2016年2月。)了解植物如何抵御攻击使科学家在保护作物的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使他们能够设计出新的抗性品种。

  • 原文来源:http://nature.bio1000.com/immunology/201810/22548.html
相关报告
  • 《转基因不是唯一选择!MIT研究团队找到改造植物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3-12
    • 除了转基因,人类还可以如何“设计”植物呢?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基因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更容易地改造出能够抗旱或抗真菌感染的植物。目前,这项技术适用于包括菠菜和其他蔬菜在内的许多不同的植物。 他们的方法是借助纳米颗粒来将基因传输到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植物生物学家克服转基因所必须经历的复杂、耗时的过程。 关于这种新方法,麻省理工学院 Carbon p. Dubbs 化学工程教授 Michael Strano 评价道:“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机制,适用于所有植物物种。” 这项研究是最近启动的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 (SMART) 项目中的第一个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 2 月 25 日的《自然-纳米技术》上,作者是 Michael Strano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董事、洛克菲勒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蔡南海 (Nam-Hai Chua)。 “这是迈向叶绿体转化的重要的第一步,”蔡南海说,“这项技术将在快速筛选多种作物中叶绿体表达的候选基因大有作用。” 目标:叶绿体 几年前,Strano 和他的同事发现,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大小和电荷,他们可以设计出穿透植物细胞膜的纳米粒子。这种机制被称为脂质交换膜渗透 (LEEP),通过将携带荧光素酶 (一种发光蛋白) 的纳米粒子嵌入到植物的叶片中,使植物发光。 当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报道使用 LEEP 技术将纳米颗粒植入植物时,植物生物学家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它来对植物进行基因改造,更具体地说,是否可以将基因植入叶绿体。因为植物细胞一般有几十个叶绿体,所以诱导叶绿体 (而不仅仅是细胞核) 表达基因可能是一种产生大量所需蛋白质的方法。 “把遗传工具带到植物的不同部位是植物生物学家非常感兴趣的事情,”Strano 说。“每次我在植物生物学界做演讲时,他们都会问我,是否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将基因传递给叶绿体。” 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包含大约 80 个基因,这些基因会编码出光合作用所需的蛋白质。同时,叶绿体也有自己的核糖体,使它能够在叶绿体内组装蛋白质。但迄今为止,科学家很难将基因导入叶绿体,现有的唯一技术是使用高压“基因枪”将基因强力导入细胞中,而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植物,而且效率不高。 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创造了由包裹着壳聚糖的碳纳米管所组成的纳米颗粒,带负电荷的 DNA 与带正电荷的碳纳米管松散地结合。为了将纳米颗粒注入植物叶片,研究人员在叶片表面下方使用了一个装满颗粒溶液的无针注射器,颗粒通过控制水分蒸发的气孔进入叶片。 一旦进入叶片内部,纳米颗粒就会穿过植物细胞壁、细胞膜,然后穿过叶绿体的双层膜。粒子进入叶绿体后,叶绿体的弱酸性环境就会促使 DNA 从纳米颗粒中释放出来。一旦脱氧核糖核酸被释放出来,就可以转化成蛋白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黄色荧光蛋白基因,这样能很方便地观察哪种植物细胞表达了这种蛋白质。他们发现,大约 47% 的植物细胞产生这种蛋白质,但研究人员相信,如果他们继续进行实验,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生物科学副教授 Sanjay Swarup 说:“这种方法肯定为研究植物中叶绿体表达的候选基因筛选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重塑植物 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可以用于许多植物物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在菠菜、西洋菜、烟草、芝麻菜和常用于研究的拟南芥中都进行过了测试。他们还表示,这项技术不仅限于碳纳米管,还有可能扩展到其他类型的纳米材料。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工具将使植物生物学家更容易地设计出各种理想性状的蔬菜和作物。例如,新加坡和其他地方的农业研究人员都有兴趣为城市农业创造出可以在更高密度状态下生长的作物。除此以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培育抗旱作物以及抗真菌感染的香蕉、柑橘和咖啡等作物,以及对水稻进行改良,使其不会从地下水中吸收砷。 而且,由于该方法仅对叶绿体进行操作,叶绿体是母系遗传的,可以传给后代,却不会转移到其他植物物种,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此前出现过的基因编辑花粉传播到杂草中,导致杂草对除草剂和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案例就不会再出现。 参考:news.mit.edu/2019/genetic-engineer-plants-survive-drought-0225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 《研究人员发现植物钠盐解毒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26
    •     土壤中高含量的含钠盐对许多植物来说是一个问题:因此,它们长得不太好,或者根本不长。土壤盐碱化被视为养活世界人口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它使土壤越来越贫瘠,尤其是在干旱地区。一个由中国、德国和西班牙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包括德国梅纳斯特大学J?rg Kudla教授和他的团队,现在已经在拟南芥(拟南芥)中发现了一种机制,该机制使植物能够为根尖分生组织中的敏感干细胞提供保护,抵御盐胁迫。分生组织确保根部不断形成新细胞并因此生长,它特别敏感:与完全形成的植物细胞相比,它的细胞内部没有可以处理有害物质的液泡。     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可以为个别细胞群提供保护,抵御有毒盐的胁迫,这让他们感到意外。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有多种机制使它们能够应对土壤水中的高盐含量——一种是细胞中盐的主动运输,另一种是根系中特定细胞层的机械浸渍——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植物也会专门保护根系中的干细胞。J?rg Kudla说:“我们发现的信号通路——将已知盐胁迫信号通路的成分与控制根系发育的信号蛋白结合起来——还有一个额外的目的,就是为植物解毒。”     具体的机制是:一种特殊的酶——一种叫做GSO1的类似受体的激酶——将钠从分生组织的细胞中转运出去。为此,GSO1激活激酶SOS2 (SOS代表“盐过度敏感”),进而激活转运蛋白SOS1,该转运蛋白通过细胞膜向外泵送钠离子,并反过来将质子输送到细胞中。在盐胁迫下,GSO1的形成增加,尤其是在分生组织细胞中。     此外,研究小组还证明,GSO1也有助于防止过多的盐渗入根部的维管组织。这种维管组织位于植物的内部,将水和矿物质从根部输送到叶子中。通过一个机械屏障,即卡斯帕里斯带,它可以防止溶解在土壤中的矿物质,水以一种不受控制的方式渗入它。研究人员还证明,在形成Casparian条带的细胞中,由于盐胁迫,GSO1含量增加。     J?rg Kudla说:“GSO1是植物发育生物学中众所周知的受体激酶。”“它在植物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第一次能够证明它也在盐耐受性中发挥作用,并通过另一种可能不依赖于钙的信号通路激活'钠泵'。”细胞中的钙信号在植物对盐胁迫的其他已知适应性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于方法:该团队通过比较thale服装中各种受体样激酶的众多突变体,发现了GSO1的重要性。通过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确定了这种酶在保护分生组织和形成Casparian条带的信号通路中的反应伙伴。进一步研究的方法包括质谱法和高分辨率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