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连接海洋和南极冰川的新深海海底通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3
  • 9月9日发表在《The Cryosphere》(冰冻圈)杂志上的两篇研究论文揭示:在南极西部的Thwaites冰川下新发现的深海海底通道可能是温暖的海水融化冰面的路线,首次对暖水可以到达冰川底面,导致其融化并促进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途径有了清晰的认识。

    英国和美国国际Thwaites冰川合作组织(ITGC)的研究人员于2019年1月至3月期间从冰川以及毗邻的Dotson和Crosson冰架收集了相关数据。其中一个团队利用英国南极调查Twin Otter飞行器收集了在冰川和冰架上空飞行的数据。另一个团队则利用美国南极计划破冰船RV Nathaniel B Palmer绘制冰面海底图。

    Thwaites冰川的面积为192,000平方公里(74,000平方英里),相当于英国或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面积,并且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和海洋变化的影响。在过去30年中,Thwaites及其附近冰川的冰流失总量增加了5倍以上。从Thwaites排入Amundsen海的冰已经占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大约百分之四。冰川的流失塌陷可能导致海平面大约65厘米(25英寸)的显着增加,科学家们希望找出这种情况发生的速度。

    英国南极洲航空(BAS)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Tom Jordan博士是领导此次航空探测的首席科学家。他表示:能够绘制隐藏在冰架下面的通道和空腔系统(cavity system)真的很了不起,它们比预期的还要深,有些深度超过800米。它们构成了海洋与冰川之间的关键纽带。海下通道以及相邻的空腔系统很可能是温暖的海水通过冰架下面到达冰层与底面相接冰分界的路线。

    在2019年初,异常的海冰破裂使RV Nathaniel B Palmer团队能够对冰川冰面的2000平方公里的海底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在从Thwaites冰川延伸的浮动冰架的下面,该区域于2002年断裂被隐藏,在随后的大多数年中由于厚厚的海冰覆盖,让研究队无法进入。研究小组的发现表明,海底通常比以前想象的要深,并且有更多的通道通向冰架下方的冰分界线。

    研究发现崎岖的海底在形状和岩石类型方面都是当今Thwaites冰川下的海床的一个很好的模拟对象。通过研究海底地形的退缩模式,能够帮助数值建模人员和冰川学家预测未来的退缩趋势。新的沿海海底图和空腔图共同跟踪了超过100公里的深海通道,到达了冰川位于河床的位置。

    (李亚清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bas.ac.uk/media-post/deep-channels-link-ocean-to-antarctic-glacier/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创纪录的温水,指出造成冰川融化的原因》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2-14
    • 一组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洲冰川下的一个关键点观测到暖水的存在,这一令人震惊的发现指出了冰架逐渐融化的原因,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担忧。如果这些水域导致南极洲冰川融化,世界上有更多人居住的地区就会感受到海平面的变化。记录到的暖水——高于冰点2度多——在斯威茨冰川下流动,斯威茨冰川是南极西部冰盖的一部分。这一发现是在冰川的搁浅带上发现的,那里的冰从完全位于基岩上过渡到作为冰架漂浮在海洋上,这是决定冰川整体后退速度的关键。它将消耗大量的水,其水量约为大不列颠或佛罗里达州的面积,目前约占全球海平面上升的4%。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斯威茨冰川是世界上最脆弱、最重要的冰川——它的崩塌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近1米,可能压倒现有人口密集地区。虽然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观察到了冰川的衰退,但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此前尚未确定。 科学家们的测量工作是在1月初完成的,此前研究小组创建了一个600米深、35厘米宽的通道,并部署了一个海洋感应装置来测量冰川表面以下移动的水域。这个装置可以测量水的湍流以及其他特性,如温度。湍流的结果是来自冰川的新鲜融水和来自海水的咸水混合。 纽约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教授Holland指出:“我们的研究小组刚刚在已知冰川正在融化的斯威茨接地带的一段区域记录到了这样的温水,这表明它可能正在经历一次不可阻挡的退缩,这对全球海平面上升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标志着斯威茨冰川第一次通过钻孔进入海洋活动,并部署了测量海洋湍流和混合的科学仪器。这个洞在1月8日和9日被打开,冰川下面的水在1月10日和11日被测量。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海底再次发现“大洋红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3-04
    • 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进入关键时期,科学家在南海北部的海底意外发现了“大洋红层”。这是大洋钻探在南海海底第二次发现“大洋红层”。 连日来,“决心”号大洋钻探船长达四千多米的钻杆,穿过南海海底U1499B孔651米长的保护套管装置,日夜不停地向下深钻。目标是钻取南海的基底岩石,以揭开争论多年的“科学之谜”。每天,当“决心”号上响起“Core on Deck”(岩芯上甲板了)的通知时,科学家们都纷纷聚集在新岩芯前,期盼早日看到南海的基底岩石到底是什么。 但大家惊奇地发现,理论上推测的南海基底岩石深度870米早已经钻过了,还是没有看到基底岩石的出现。从海底钻取出来的一管管岩芯样品,是一种看上去呈红棕色、细腻如巧克力的泥岩。 这种泥岩与此前一直出现的深绿色泥岩、深灰色砂岩有明显区别。大约在海底下七、八百米左右开始出现,有时断断续续,越往深钻,就越连续。截至记者发稿时,“决心”号已钻到海底下900多米,钻取的岩芯样品依然是这种泥岩。颜色从暗红色逐渐变成了深红色,纯度明显提高,并时而夹有绿色条带。 据“决心”号上的海洋沉积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志飞教授介绍,这种红棕色泥岩就是典型的“大洋红层”。2014年,在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349航次中,曾在南海中部海盆第一次发现了“大洋红层”,当时位于大洋地壳玄武岩之上。此次在南海大陆斜坡的底部再次发现了“大洋红层”,到目前已有一百多米沉积,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 “大洋红层”是一种远离陆地、在深水中慢速堆积、在富氧条件下形成的远洋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微米级的黏土矿物,也可能含有微体化石碎片等。由于细小的沉积物在海底停留时间很长,颗粒外表容易形成一层铁锰氧化物,加之沉积环境缺少有机质,这些偏红色的氧化物被埋藏后就将颜色保存下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远洋红棕色泥岩,因此被称为“大洋红层”。在现今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海底均有广泛分布。 为了判断新发现的南海海底“大洋红层”沉积年龄,来自北京大学的黄宝琦、日本岛根大学的古泽明辉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的向荣,轮流值班寻找其中的有孔虫化石。他们将坚硬结实的“大洋红层”样品敲成小块,用双氧水加热,搅拌两小时,熬成好似“巧克力酱”的泥浆后,再用水“冲样”筛选,发现其中有许多有孔虫化石。 据分析,刚开始出现的“大洋红层”里有孔虫,大约生活在900万年前。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发现了最古老的有孔虫化石,大约生活在1900万年前。也就是说,这里的“大洋红层”至少已经沉积了一千多万年。 刘志飞表示,“大洋红层”代表了远洋和极其安静的深海环境,在南海的海底沉积发现“大洋红层”,说明当时的南海是面向西太平洋开放的边缘海。而现今的南海是半远洋沉积环境,南海东部的菲律宾岛弧带向北移动,致使南海成为半封闭海盆,深海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现今的南海海底再也没有“大洋红层”了。 截至记者发稿时,“决心”号在U1499B孔的钻探仍在紧张进行,最新钻取的一管岩芯样品仍是“大洋红层”。何时能钻穿“大洋红层”?何时能钻到南海的基底岩石?最老能钻到哪个地质年龄?船上科学家还开展了“竞猜”活动。 深海,是地球表面人类最晚认识的地方,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和未知。大洋钻探,正在给科学家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就是科学探索的魅力!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