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发现杂交稻根系微生物组具有抗性杂种优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05
  •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颜永胜研究组题为“Heterosis in root microbiota inhibits growth of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 in hybrid rice”(https://doi.org/10.1111/jipb.13416)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杂交稻形成了与亲本显著不同的根系微生物组,某些杂交稻品系的根系微生物组在组成和功能上具有典型的超亲优势特征,且杂交稻根系微生物组杂种优势可从杂交稻传递至与其混栽的常规稻,促进常规稻性状的提升。

    颜永胜研究组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微生物高通量培养、合成菌群功能鉴定和作用机制解析,对三组杂交稻和它们亲本的根系细菌及真菌微生物组开展研究。发现杂交稻LYP9的细菌及真菌微生物组结构存在显著的超亲优势特征。功能预测表明LYP9根系微生物组在氮、硫、铁等营养利用和减少病原真菌积累等方面显著优于亲本。进一步的人工合成群落功能实验证实LYP9根系来源的细菌群落可显著缓解多种病原真菌对水稻生长的抑制,而它的亲本群落并不具备相应功能。对菌群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LYP9根系来源的合成菌群的菌株有功能叠加效应,通过激活寄主活性氧代谢、生长素合成及转运、细胞壁合成等途径,保护水稻免受病原真菌的危害。有趣的是,LYP9根系微生物组的抗性杂种优势可在混栽植株间传递,提升混栽水稻品种根系微生物组的保护效应。因此该研究揭示了杂交稻根微生物组抗性杂种优势的功能和机制,为杂交稻新品种的培育及田间栽培提供新的视角。

    张梦婷工程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颜永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张杰研究员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赵炳然研究员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212/t20221205_6566278.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发现真菌合成黄酮柚皮素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黄酮是一类主要由植物产生的多酚类化合物,在工业、食品和制药行业应用广泛。柚皮素作为一种平台化合物,是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步骤。在植物和细菌中,以对香豆酸(p-CA)为前体,经对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和III型聚酮合酶查尔酮合酶(CHS)催化生成柚皮素查尔酮,而后在查尔酮异构酶催化或pH改变自发异构化生成柚皮素。真菌中曾报道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但其合成酶和途径鲜有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利用靶向基因组挖掘策略,在植物内生真菌中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常规途径黄酮柚皮素合成酶。该酶具有独特结构域组成(A-T-KS-AT-DH-KR-ACP-TE),是一个NPRS-PKS杂合酶,被鉴定为FnsA。研究通过异源表达、底物饲喂实验和体外酶促反应,证实了FnsA以游离的芳香酸(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底物,直接催化形成柚皮素。FnsA KS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nsAPKS属于I型PKS,不同于传统的III型PKS(CHS)。   鉴于FnsA催化柚皮素合成的新颖性,科研人员利用fnsA一个酶在酿酒酵母合成柚皮素,并以此基础从头构建了植物黄酮异鼠李素和金合欢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该研究证实了FnsA是一种新型的真菌柚皮素合酶,不同于传统的柚皮素合成途径,FnsA能催化对香豆酸或对羟基苯甲酸直接合成柚皮素。该研究通过工程fnsA从头合成植物黄酮异鼠李素和金合欢素,为微生物高效生产黄酮类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以A fungal NRPS-PKS enzyme cataly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flavonoid naringenin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尹文兵研究组长期致力于次级代谢产物产生的机理和合成调控机制研究,揭示真核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产生的分子机理、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调控机制,为新活性化合物的发现提供新技术和新策略。
  • 《科学家发现深海微生物分子如何成为“抗癌武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9
    •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多年的实验室工作揭示了一种海洋细菌如何制造出有效的抗癌分子。抗癌分子salinosporamide A,也被称为Marizomb,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一种脑癌)。科学家们首次了解了激活该分子的酶驱动过程。研究发现一种名为SalC的酶形成了该团队称之为salinosporamide抗癌"武器"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 这项工作解决了一个近20年来的谜题,即海洋细菌如何制造salinosporamide分子所特有的性质,并为未来的生物技术打开了制造新型抗癌剂的大门。现在科学家们了解了这种酶是如何制造salinosporamide A的特性的,在未来这一发现可以用来利用酶生产其他类型的salinosporamide,不仅可以攻击癌症,还可以攻击免疫系统疾病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1990年,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从热带大西洋沉积物中收集到了salinosporamide A和产生该分子的海洋生物。该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一些临床试验也是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健康中心的摩尔斯癌症中心进行的。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找出有多少种酶负责将分子折叠成其活性形状。是多种酶还是只有一种酶?研究人员最终确定是SalC。salinosporamide分子具有穿越血脑屏障的特殊能力,这是它在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进展的原因。该分子有一个小而复杂的环状结构。它起初是一个线性分子,然后折叠成一个更复杂的圆形。大自然制造它的方式非常简单。化学家不能像自然界那样制造这种分子,但大自然用一种酶就能做到。这种酶在生物学中很常见,它参与人体脂肪酸以及微生物中红霉素等抗生素的产生。SalC酶执行的反应与正常的酮合成酶非常不同。正常的酮合成酶是一种帮助分子形成线性链的酶。相比之下,SalC通过形成两种复杂的反应性环状结构来制造salinosporamide。化学家很难在实验室里制造这两种结构。有了这些信息,科学家们现在可以对这种酶进行变异,直到找到有希望抑制各种类型疾病的形式。 研究中所涉及的海洋细菌被称为Salinispora tropica,它制造salinosporamide以避免被其捕食者吃掉。但是科学家们发现,salinosporamide A也可以治疗癌症。他们已经分离出了其他的salinosporamide,但是salinosporamide A具有其他物质所缺乏的特征-包括使其对癌细胞有害的生物活性。如果科学家们能够设计出一种与 salinosporamide 稍有不同的salinosporamide A呢?一种对易患癌症的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较差,但对免疫蛋白酶体的抑制较好的药物?这样salinosporamide可能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法。获得这种复杂环状结构的酶SalC为将来研究打开了大门。(张灿影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