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发现真菌合成黄酮柚皮素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黄酮是一类主要由植物产生的多酚类化合物,在工业、食品和制药行业应用广泛。柚皮素作为一种平台化合物,是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步骤。在植物和细菌中,以对香豆酸(p-CA)为前体,经对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和III型聚酮合酶查尔酮合酶(CHS)催化生成柚皮素查尔酮,而后在查尔酮异构酶催化或pH改变自发异构化生成柚皮素。真菌中曾报道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但其合成酶和途径鲜有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利用靶向基因组挖掘策略,在植物内生真菌中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常规途径黄酮柚皮素合成酶。该酶具有独特结构域组成(A-T-KS-AT-DH-KR-ACP-TE),是一个NPRS-PKS杂合酶,被鉴定为FnsA。研究通过异源表达、底物饲喂实验和体外酶促反应,证实了FnsA以游离的芳香酸(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底物,直接催化形成柚皮素。FnsA KS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nsAPKS属于I型PKS,不同于传统的III型PKS(CHS)。

      鉴于FnsA催化柚皮素合成的新颖性,科研人员利用fnsA一个酶在酿酒酵母合成柚皮素,并以此基础从头构建了植物黄酮异鼠李素和金合欢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该研究证实了FnsA是一种新型的真菌柚皮素合酶,不同于传统的柚皮素合成途径,FnsA能催化对香豆酸或对羟基苯甲酸直接合成柚皮素。该研究通过工程fnsA从头合成植物黄酮异鼠李素和金合欢素,为微生物高效生产黄酮类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以A fungal NRPS-PKS enzyme cataly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flavonoid naringenin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尹文兵研究组长期致力于次级代谢产物产生的机理和合成调控机制研究,揭示真核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产生的分子机理、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调控机制,为新活性化合物的发现提供新技术和新策略。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0/t20221028_4853064.shtml
相关报告
  • 《植生所发现蓝藻代谢新途径助力合成生物学设计》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18年4月9日,《自然-化学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琛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该研究首次发现了蓝藻的一条新型氮代谢途径——鸟氨酸-氨循环。这一发现有助于合成生物学家设计和改造蓝藻、实现二氧化碳到生物燃料和化学品的直接转化,同时为理解和提高农作物的氮素使用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陆生动物(包括人类)进化出了鸟氨酸-尿素循环,用于处理食物中蛋白质(含丰富的氮元素)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将氨转化为尿素后排出体外。然而,细菌和植物缺乏这一代谢途径。该研究团队利用代谢流量组分析技术,发现蓝藻中的鸟氨酸-氨循环包含一步新的生化反应,即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氨。与人类不同,蓝藻在氮源充足条件下,氮的存储会以最大速率进行;而在氮源匮乏时,该循环使得细胞中储存的氮迅速分解,从而满足细胞的生长需要。细胞内氮的“仓储”与“周转”对蓝藻适应生存环境极为重要,而该循环是实现该“物流”的核心线路。这一循环在蓝藻中广泛存在,包括许多海洋固氮蓝藻,它对于海洋氮固定乃至地球的氮循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丁陈君 摘编自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85502 原文标题:昔日地球霸主蓝藻新陈代谢的新途径被发现,助力合成生物学研究
  • 《青岛能源所基于基因组靶向挖掘发现真菌黄酮生物合成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4
    •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如花青素、大豆异黄酮、水飞蓟宾等,在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黄酮资源依赖植物获得,受制于植物种植周期长、组分多含量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等弊端而具有产能小、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黄酮类产品的应用开发和市场拓展。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设计构建黄酮细胞工厂,推动植物黄酮的微生物高效生产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由于物种差异,植物黄酮合成途径在微生物中异源重构面临适配性差、产量低等问题,距离商业化仍有较大差距。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吕雪峰团队在丝状真菌中发现了黄酮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通过合成途径解析了真菌黄酮合成新机制,丰富了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认识,并为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提供了新选择(图1)。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利用自抗性基因共定位(SRGD)策略是开展天然产物基因组挖掘的有效方式,为了探寻具有抗菌和除草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以合成支链氨基酸的关键酶乙酰乳酸合酶(ALS)为探针,在亮白曲霉中发现了负责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氯黄酮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图2)。活性评价显示,氯黄酮具有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活性,而体内和体外实验也证实cfoL确是编码ALS的氯黄酮自抗性基因,因而具有开发成为除草剂和抗生素的潜力。   植物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目前已清楚,首先是查耳酮合酶(CHS)III型PKS以对羟基肉桂酰辅酶A为起始单元与3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查耳酮,然后在查耳酮异构酶(CHI)作用下形成黄烷酮,由黄酮合酶(FNS)进一步催化黄烷酮形成黄酮骨架,最后在修饰酶的作用下形成多种多样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同位素标记实验发现,亮白曲霉中查尔酮骨架由NRPS-PKS杂合酶CfoA以苯甲酸或对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单元与4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而非是植物的III型PKS装配模式,说明真菌黄酮骨架合成机制与植物存在显著差异。   以此为基础,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体外酶活实验发现,CfoK催化查耳酮关环生成黄烷酮,与植物中的CHI具有相同的功能。然而,CfoK与目前已发现的CHI存在不同的进化关系。基于AlphaFold2预测的蛋白质结构模拟和定点突变实验表明,CfoK通过His33介导的酸碱催化诱发查耳酮发生Oxa-Michael加成反应,以6-endo-trig关环方式形成构型专一的黄烷酮(图4),这一机制不同于植物CHI中水介导的催化过程,因此CfoK是一种新颖的真菌查耳酮异构酶。   亮白曲霉中由黄素依赖型氧化还原酶CfoJ行使黄酮合酶(FNS)功能,将黄烷酮转化为黄酮,同时,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已知的FNS I(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和FNS II(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处于不同的分支。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定点突变实验结果显示,CfoJ是通过典型的黄素依赖型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介导C2-C3位的脱氢,将黄烷酮转化为黄酮,这与植物FNS的自由基催化机制完全不同,因此CfoJ是一种新型的真菌黄酮合酶(图5)。   该研究完整剖析了真菌黄酮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提示了真菌黄酮合成途径在进化上是独立的而非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植物中获得。这丰富了自然界黄酮生物合成的多样性,为黄酮的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与微生物高效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黄酮的应用价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