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调控蛋白质稳态,司龙龙团队建立PROTAC减毒疫苗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司龙龙课题组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a 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A vaccine by proteolysis targeting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以流感病毒为模式病毒,建立了蛋白降解靶向病毒作为减毒疫苗的技术(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ic virus vaccine,PROTAC疫苗),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病毒感染与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其中,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人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2021年 Science 将“下一代疫苗的开发”列为125个前沿科学问题之一(www.science.org/content/resource/125-questions-exploration-and-discovery)。

    减毒疫苗因其在免疫效果方面具备潜在优势而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流感减毒疫苗可采用更为简单、经济、无痛、且与自然感染途径一致的鼻内喷雾方式接种;可保留病毒全部或绝大部分抗原的天然结构,可诱导更广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呼吸道黏膜免疫、细胞免疫等;可提供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蛋白质作为病毒结构组成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共性生命物质,为人们操控病毒进而利用病毒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基于蛋白质调控的病毒减毒策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抑制或阻断蛋白质合成以减少子代病毒组装所需的“原料”生产,二是加速蛋白质降解以及时将子代病毒组装所需的“原料”清除。
    在本研究中,司龙龙团队构建了PROTAC病毒,旨在通过操控病毒蛋白质的降解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将野生型病毒减毒成为疫苗。
    宿主细胞内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降解机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为PROTAC病毒疫苗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基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PROTAC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已经被成功地用于开发基于化学小分子的蛋白降解剂,并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即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具有两个活性端的小分子化合物,一个活性端可以与需要降解的靶蛋白相结合,而另一个活性端可以与特定的E3泛素连接酶相结合,从而诱导靶蛋白的泛素化,进而被蛋白酶体降解。
    在本研究中,司龙龙团队将宿主细胞蛋白质降解机器可选择性降解靶蛋白的生物学机制,成功拓展至生命体—病毒疫苗的设计构建。研究团队选择流感病毒作为模式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降解机器,设计可条件性操控病毒蛋白质稳定与降解的元件,工程病毒基因组,使得相应的病毒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识别而降解,导致病毒复制能力减弱,而成为潜在的疫苗;而在疫苗制备细胞中,病毒蛋白降解诱导元件会被选择性移除,使得病毒蛋白得以保留,因此PROTAC病毒在疫苗制备细胞中可以高效复制而大量制备。

    根据上述设计原理,研究团队首先构建了一株PROTAC流感病毒疫苗,命名为:M1-PTD。对病毒生长曲线考察发现,M1-PTD只能在PROTAC病毒制备细胞中高效复制而得以制备,而在正常细胞中复制能力显著下降而安全。此外,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M1-PTD病毒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降解;噬斑实验结果表明,M1-PTD仅在PROTAC病毒制备细胞中可以形成噬斑,而在正常细胞中不形成噬斑;细胞病变实验结果表明,M1-PTD在正常细胞中不引起明显病变。所有这些实验结果均表明M1-PTD流感病毒具备成为安全疫苗的潜力。

    该团队对构建的PROTAC流感病毒的工作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M1-PTD流感病毒的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降解而复制减弱,而宿主细胞蛋白酶体的抑制可以恢复M1-PTD的病毒蛋白水平和复制能力,说明PROTAC流感病毒的蛋白降解和复制减弱是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依赖的,符合设计原理。
    研究团队使用小鼠、雪貂动物模型对构建成功的M1-PTD流感病毒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将M1-PTD病毒或野生型流感病毒以滴鼻的方式接种于动物,监测动物的死亡率和体重,并检测动物鼻洗液、气管、肺中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病毒相比,M1-PTD在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显著降低,且不会引起小鼠死亡或体重下降,说明其在动物体内具备安全性。
    研究团队在小鼠、雪貂动物模型中对M1-PTD流感疫苗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结果显示,M1-PTD可以诱导广泛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应答;且 M1-PTD可以提供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
    该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将细胞的蛋白质降解机器生物学机制拓展至生命体—病毒疫苗的设计,不仅为病毒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人类抵御病毒的疫苗技术武器库,也有助于促进细胞蛋白质降解机器基础生物学研究与疫苗研发医学转化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时该团队指出,虽然该研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证明了PROTAC病毒疫苗概念的可行性,但PROTAC病毒作为疫苗的潜在应用仍需要大量的优化和探索。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54e3134352.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研人员通过调控蛋白质稳态建立蛋白降解靶向减毒疫苗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司龙龙课题组,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a 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A vaccine by proteolysis targeting的研究成果。该团队以流感病毒为模式病毒,建立了蛋白降解靶向病毒作为减毒疫苗的技术(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ic virus vaccine,PROTAC疫苗),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病毒感染与传播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2021年,《科学》(Science)将“下一代疫苗的开发”列为125个前沿科学问题之一(www.science.org/content/resource/125-questions-exploration-and-discovery)。减毒疫苗因在免疫效果方面具备潜在优势而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流感减毒疫苗可采用更为简单、经济、无痛,且与自然感染途径一致的鼻内喷雾方式接种;可保留病毒全部或大部分抗原的天然结构,可诱导更广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呼吸道黏膜免疫、细胞免疫等;可提供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蛋白质作为病毒结构组成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共性生命物质,为研究操控病毒进而利用病毒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基于蛋白质调控的病毒减毒策略,大致可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抑制或阻断蛋白质合成以减少子代病毒组装所需的“原料”,二是加速蛋白质降解以及时清除子代病毒组装所需的“原料”。本研究中,司龙龙团队构建PROTAC病毒,旨在通过操控病毒蛋白质的降解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将野生型病毒减毒成为疫苗。   宿主细胞内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降解机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为PROTAC病毒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关键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基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PROTAC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已用于开发基于化学小分子的蛋白降解剂【Nature Biotechnology 40, 12-16 (2022);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1, 181-200 (2022)】,科研人员设计出一种具有两个活性端的小分子化合物,一个活性端可与需要降解的靶蛋白相结合,而另一个活性端可与特定的E3泛素连接酶相结合,从而诱导靶蛋白的泛素化,进而被蛋白酶体降解。   本研究中,司龙龙团队将宿主细胞蛋白质降解机器可选择性降解靶蛋白的生物学机制,拓展至生命体-病毒疫苗的设计构建(图1)。该团队选择流感病毒作为模式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降解机器,设计可条件性操控病毒蛋白质稳定与降解的元件、工程病毒基因组,使相应的病毒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识别而降解,导致病毒复制能力减弱,而成为潜在的疫苗;而在疫苗制备细胞中,病毒蛋白降解诱导元件会被选择性移除,使病毒蛋白得以保留,因此PROTAC病毒在疫苗制备细胞中可以高效复制而大量制备。   据上述设计原理,该团队首先构建了一株PROTAC流感病毒疫苗,命名为M1-PTD。研究对病毒生长曲线考察发现,M1-PTD只能在PROTAC病毒制备细胞中高效复制而得以制备,而在正常细胞中复制能力显著下降而安全。此外,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M1-PTD病毒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降解;噬斑实验结果表明,M1-PTD仅在PROTAC病毒制备细胞中可形成噬斑,而在正常细胞中不形成噬斑;细胞病变实验结果表明,M1-PTD在正常细胞中不引起明显病变。这些实验结果均表明M1-PTD流感病毒具备成为安全疫苗的潜力。   该团队对构建的PROTAC流感病毒的工作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M1-PTD流感病毒的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降解而复制减弱,而宿主细胞蛋白酶体的抑制可以恢复M1-PTD的病毒蛋白水平和复制能力,说明PROTAC流感病毒的蛋白降解和复制减弱是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依赖的,符合设计原理。   该团队使用小鼠、雪貂动物模型对构建的M1-PTD流感病毒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研究将M1-PTD病毒或野生型流感病毒以滴鼻的方式接种于动物,监测动物的死亡率和体重,并检测动物鼻洗液、气管、肺中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病毒相比,M1-PTD在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显著降低,且不会引起小鼠死亡或体重下降,说明其在动物体内具备安全性。   该团队在小鼠、雪貂动物模型中对M1-PTD流感疫苗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结果显示,M1-PTD可以诱导广泛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应答;且M1-PTD可以提供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    该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将细胞的蛋白质降解机器生物学机制拓展至生命体-病毒疫苗的设计,为病毒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人类抵御病毒的疫苗技术武器库,并有助于促进细胞蛋白质降解机器基础生物学研究与疫苗研发医学转化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时,该团队提出,虽然该研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证明了PROTAC病毒疫苗概念的可行性,但PROTAC病毒作为疫苗的潜在应用仍需要大量的优化和探索。  
  • 《Cell子刊:治疗期间,“休眠”的HIV仍能产生RNA和蛋白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针对HIV病毒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被认为是一种缓解方法,而不是治愈方法,因为患者通常携带感染HIV的细胞库,如果治疗停止,这些细胞可能会重新出现。人们通常认为,在治疗期间,这些细胞库会处于休眠状态。   而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些细胞中的一部分会自发地产生HIV的RNA和蛋白质,这些RNA和蛋白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HIV特异性免疫反应。2023年9月13日,相关论文刊登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   “它只是看似休眠了。”其中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瑞士洛桑大学医院、洛桑大学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免疫病毒学家Daniel Kaufmann说,“即使在接受治疗的人群中,HIV仍有一些活性,并继续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相互作用是否具有临床相关后果。” 为此,研究人员采集了18名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样本,这些人都服用了3年多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阻止HIV的增长,但实际上并没有杀死病毒。然后,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为RNA流式细胞术的实验室方法,根据是否感染HIV,分类CD4+或“辅助”T细胞(HIV选择性感染的细胞类型),并进一步观察它们是否在积极地产生HIV的 RNA或蛋白质。研究人员还对T细胞进行了表征(例如,无论是对抗细胞内病毒的T辅助细胞还是对抗细胞外细菌的T辅助细胞),以确定是否有CD4+T细胞亚型更有可能成为HIV宿主。 “我们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观察单个细胞,看看它们是否含有病毒,以及它们表达的是病毒的哪一部分。”论文第一作者、蒙特利尔大学免疫病毒学家Mathieu Dubé说,“对于每个病人,我们可以估计有多少这些细胞仍然活跃,我们也可以寻找病毒特征和细胞特征之间的联系。” 研究团队发现,在这18名患者中,有14名患者体内有能够自发产生HIV的RNA细胞库。有7名患者,细胞库也产生了包括p24在内的HIV蛋白质,p24是HIV外壳的一种成分。 Daniel Kaufmann表示,留在患者体内的大多数HIV都是有缺陷的或不能真正繁殖的垃圾病毒,但我们发现这些有缺陷的病毒仍然可以产生病毒RNA,有时还能产生蛋白质。 虽然这些病毒RNA和蛋白质片段是无功能的“碎片”,但研究人员发现它们足以刺激免疫反应。由于更强的HIV特异性免疫反应与更活跃的HIV库相关,研究人员怀疑这种免疫反应可能没有帮助,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一假设。 “我们的数据表明,这些病毒库产生的RNA和蛋白质可能是炎症的驱动因素。”Daniel Kaufmann说道,“这可能很重要,因为一部分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仍然会受到感染的影响,例如,心脏病、虚弱和过早骨质疏松症。” 当他们研究哪种类型的CD4+T细胞更有可能携带活跃的病毒库时,研究人员发现,具有一系列表型和功能的T细胞榜上有名。 “一些亚群似乎更容易感染病毒,例如,记忆细胞和参与肠道免疫保护的Th17细胞,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独特的CD4+ T细胞类型更倾向于承载病毒。”Mathieu Dubé说,“其实大多数CD4+ T细胞中都有病毒。” 尽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都是白人男性,但研究人员仍然观察到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说,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调查这些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在更多样化的患者群体中调查HIV库。 第二篇论文由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疫苗和基因治疗研究所免疫学家Lydie Trautmann领导,该研究也发现了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自发表达病毒RNA,特别是在开始治疗的急性和慢性感染泰国参与者队列中。急性感染患者的病毒蛋白较少,但两组之间的免疫反应相似。 论文作者写道:我们的研究表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中活跃的HIV库驱动的残余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后病毒控制的缺乏,因为它阻止了功能性干细胞样自我更新的HIV特异性CD8+ T细胞的分化,这些细胞可以建立有效的快速回忆反应。因此,HIV缓解策略可能需要靶向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产生病毒蛋白的转录活性前病毒,以利用HIV特异性CD8+ T细胞控制治疗停止后病毒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