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并举,2023年风电产业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7
  • 当前,能源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战略目标,风能作为理想的低碳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广泛关注。

     

    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联合设计、全面自主创新的道路当前随着国内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走的是从带料加工,到合作生产或购买许可证国内组装的技术路线,难以掌握风电机组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较为薄弱,大兆瓦风机主轴轴承等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有待提高。

    陆海并举,风电建设有序推进

    我国幅员辽阔,在风电建设上陆海并举,取得了一定成果。陆地风电方面,2022年国内陆上风电项目招标对单机容量的要求一再提高,陆上风电机组呈现大型化发展态势。

    以内蒙古能源杭锦风光火储热生态治理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了134台单机容量为9兆瓦的风电机组及配套机组箱变。

    2021年以来,部分新增陆上风电项目开始要求中标单机容量达4兆瓦及以上,中标风电机组中4兆瓦-5兆瓦的机型成为主流。统计显示,2021年,新增陆上风电项目的平均单机容量已超过了3兆瓦,较2020年大幅提升。

    2022年,新增陆上风电项目机组单机容量进一步提升,部分陆上风电项目已明确要求中标风机单机容量需达到5兆瓦-6兆瓦。

    预计2023年陆上风电机组还将继续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

    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发电利用效率高、不占用土地资源、适宜大规模开发、风机水路运输方便等优势。补贴到期的压力、加上风机单机容量跨越式的增长,促使于2022-2025年并网的海上风电机组平均价格较2021年降低40%以上。业内机构预测,2023年,海上风电整机商之间针对大叶轮直径风机的激烈竞争仍将持续。

    伴随中国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拓展号角的全面吹响,以及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风电行业已拉开向数字化转型的序幕。风电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风电装备制造的提质、增效、升级、创新成为关键点,也将是2023年我国风电企业的发力点。

  • 原文来源: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28555.shtml
相关报告
  • 《A股:风电概念,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2
    • 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一个发生身边明显的现象是这几年许多边远农村的山上都装满了一个一个的风电项目,这些年可谓发展迅速。 展望未来,为了达到我国提出的“3060”碳排放目标,“十四五”期间风电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到36GW,较“十三五”年均装机提升幅度达44%,风电行业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趋势。 作为风电的重要分支,未来海上风电机会或许更大: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98GW,累计装机5.39GW,占总风电装机量的3%;反观全球海上风电,其占风电总比例达4.5%。作为拥有优质海上资源的国家,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潜力超过3000GW,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从数据上看,预计2020年底海风累计并网8.7GW左右,剩余存量核准项目22GW,“十四五”并网期间年均新增并网可达4.4GW,约占全球新增海风装机的34%,为全球最大的海风市场。 由此可见,未来海上风电领域的发展空间较大,是风电行业内较为优质的赛道,而赛道内海上业务较多的企业有望在风电发展的浪潮下更加受益。二级市场上近期风电板块调整也较为充分,考虑未来良好的基本面,可谓蓄势待发,近两天也有机构资金开始回补,帮主认为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的上市公司,后期值得重点关注。
  • 《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8-28
    • 新能源汽车大势之下,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风生水起。与此同时,第四代半导体也在蓄势待发,其中, 氧化镓(Ga2O3)基于其性能与成本优势,有望成为继碳化硅之后最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 近期媒体报道,鸿海研究院半导体所与阳明交大电子所合作,双方研究团队在第四代半导体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氧化镓在高压、高温应用领域的高压耐受性能。 本次研究利用磷离子布植和快速热退火技术实现了第四代半导体P型氧化镓的制造,并在其上重新生长N型和 N+型Ga2O3,形成了PN Ga2O3 二极体,结果展示出优异的电性表现,这一突破性技术除了能大幅提升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显著降低电阻。 论文详细阐述了这种新型Ga2O3 PN二极体的制作过程和性能特征。实验结果显示,该元件具有4.2 V的开启电压和900 V的击穿电压,展现出元件优异的高压耐受性能。 资料显示,氧化镓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代表,具备禁带宽度大、临界击穿场强高、导通特性好(几乎是碳化硅的10倍)、材料生长成本低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得氧化镓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电网系统、航空航天等高功率应用场景。 鸿海认为,氧化镓将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电力电子元件,能直接与碳化硅竞争。展望未来,鸿海研究院表示,随着氧化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期待其在更多高压、高温和高频领域中有更广泛应用。氧化镓技术不断突破资料显示,当前日本、美国与中国对氧化镓领域的研究较为积极。 日本相关厂商已经实现了4英寸与6英寸氧化镓的产业化发展,2023年底,日本NCT(novel crystal technology)公司宣布全球首次采用垂直布里奇曼(VB)法成功制备出6英寸β型氧化镓单晶。 美国Kyma科技公司在氧化镓基片、外延晶片和器件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并且与美国国防部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国同样也在加速布局氧化镓,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去年2月,中国电科46所成功制备出6英寸氧化镓单晶,技术达到了国际一线水平。 去年10月,北京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实现了4英寸氧化镓晶圆衬底技术突破,推出多规格氧化镓单晶衬底并首发4英寸(100)面单晶衬底参数。 今年3月,镓仁半导体联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采用自主开创的铸造法于今年2月成功制备了高质量6英寸非故意掺杂及导电型氧化镓(β-Ga2O3)单晶,并加工获得了6英寸氧化镓衬底片。同年7月,镓仁半导体制备出了3英寸晶圆级(010)氧化镓单晶衬底。 今年4月,媒体报道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杨伟锋教授团队在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β-Ga2O3)外延生长技术和日盲光电探测器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β-Ga2O3薄膜生长方面,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MBE)实现了高质量、低缺陷密度的外延薄膜生长,并通过改变反应物前驱体和精密控制生长参数,成功实现了β-Ga2O3外延薄膜的均匀生长和优良的晶体质量,有力地推动了β-Ga2O3薄膜的高质量异质外延的发展。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对MBE外延生长过程中的β-Ga2O3薄膜生长机制进行详细探究,揭示了其成核、生长的差异性,并建立了相对应的外延生长机理模型图。据悉,β-Ga2O3材料因其本征日盲光吸收(254 nm),简单二元组成,带隙可调,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在日盲光电探测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另外,该研究团队在MBE异质外延β-Ga2O3生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半导体光电响应原理,探究了异质外延β-Ga2O3薄膜日盲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研究团队利用臭氧作为前驱体所制备的金属-半导体-金属结构日盲光电探测器表现出7.5 pA的暗电流、1.31×107的光暗电流比、1.31×1015 Jones的比检测率和 53 A/W的光响应度,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对日盲紫外光的探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