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8-28
  • 新能源汽车大势之下,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风生水起。与此同时,第四代半导体也在蓄势待发,其中,

    氧化镓(Ga2O3)基于其性能与成本优势,有望成为继碳化硅之后最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

    近期媒体报道,鸿海研究院半导体所与阳明交大电子所合作,双方研究团队在第四代半导体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氧化镓在高压、高温应用领域的高压耐受性能。

    本次研究利用磷离子布植和快速热退火技术实现了第四代半导体P型氧化镓的制造,并在其上重新生长N型和 N+型Ga2O3,形成了PN Ga2O3 二极体,结果展示出优异的电性表现,这一突破性技术除了能大幅提升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显著降低电阻。

    论文详细阐述了这种新型Ga2O3 PN二极体的制作过程和性能特征。实验结果显示,该元件具有4.2 V的开启电压和900 V的击穿电压,展现出元件优异的高压耐受性能。

    资料显示,氧化镓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代表,具备禁带宽度大、临界击穿场强高、导通特性好(几乎是碳化硅的10倍)、材料生长成本低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得氧化镓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电网系统、航空航天等高功率应用场景。

    鸿海认为,氧化镓将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电力电子元件,能直接与碳化硅竞争。展望未来,鸿海研究院表示,随着氧化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期待其在更多高压、高温和高频领域中有更广泛应用。氧化镓技术不断突破资料显示,当前日本、美国与中国对氧化镓领域的研究较为积极。

    日本相关厂商已经实现了4英寸与6英寸氧化镓的产业化发展,2023年底,日本NCT(novel crystal technology)公司宣布全球首次采用垂直布里奇曼(VB)法成功制备出6英寸β型氧化镓单晶。

    美国Kyma科技公司在氧化镓基片、外延晶片和器件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并且与美国国防部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国同样也在加速布局氧化镓,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去年2月,中国电科46所成功制备出6英寸氧化镓单晶,技术达到了国际一线水平。

    去年10月,北京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实现了4英寸氧化镓晶圆衬底技术突破,推出多规格氧化镓单晶衬底并首发4英寸(100)面单晶衬底参数。

    今年3月,镓仁半导体联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采用自主开创的铸造法于今年2月成功制备了高质量6英寸非故意掺杂及导电型氧化镓(β-Ga2O3)单晶,并加工获得了6英寸氧化镓衬底片。同年7月,镓仁半导体制备出了3英寸晶圆级(010)氧化镓单晶衬底。

    今年4月,媒体报道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杨伟锋教授团队在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β-Ga2O3)外延生长技术和日盲光电探测器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β-Ga2O3薄膜生长方面,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MBE)实现了高质量、低缺陷密度的外延薄膜生长,并通过改变反应物前驱体和精密控制生长参数,成功实现了β-Ga2O3外延薄膜的均匀生长和优良的晶体质量,有力地推动了β-Ga2O3薄膜的高质量异质外延的发展。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对MBE外延生长过程中的β-Ga2O3薄膜生长机制进行详细探究,揭示了其成核、生长的差异性,并建立了相对应的外延生长机理模型图。据悉,β-Ga2O3材料因其本征日盲光吸收(254 nm),简单二元组成,带隙可调,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在日盲光电探测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另外,该研究团队在MBE异质外延β-Ga2O3生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半导体光电响应原理,探究了异质外延β-Ga2O3薄膜日盲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研究团队利用臭氧作为前驱体所制备的金属-半导体-金属结构日盲光电探测器表现出7.5 pA的暗电流、1.31×107的光暗电流比、1.31×1015 Jones的比检测率和 53 A/W的光响应度,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对日盲紫外光的探测性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408/462349.htm
相关报告
  • 《前沿 | 第四代半导体新进展:4英寸氧化镓单晶导电型掺杂》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17
    • 最近氧化镓领域又有了新的进展。今年1月,镓仁半导体宣布基于自主研发的氧化镓专用晶体生长设备进行工艺优化,采用垂直布里奇曼(VB)法成功实现4英寸氧化镓单晶的导电型掺杂。本次生长4英寸导电型氧化镓单晶仍沿用了细籽晶诱导+锥面放肩技术,籽晶与晶体轴向平行于[010]晶向,可加工4英寸(010)面衬底,适合SBD等高功率器件应用。 在以碳化硅和氮化镓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之后,氧化镓被视为是下一代半导体的最佳材料之一。氧化镓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β-Ga2O3(β相氧化镓)最为稳定,也是目前在半导体应用中被研究最多,距离商业化应用最近的一种。 氧化镓本身的材料特性极为优异。我们都知道第三代半导体也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而第四代半导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超宽禁带”,禁带宽度在4eV以上(金刚石5.5eV,β-Ga2O3禁带宽度4.2-4.9eV),相比之下,第三代半导体中碳化硅禁带宽度仅为3.2eV,氮化镓也只有3.4eV。 更宽的禁带,带来的优势是击穿电场强度更大,反映到器件上就是耐压值更高,同样以主流的β结构Ga2O3材料为例,其击穿电场强度约为8MV/cm,是硅的20倍以上,相比碳化硅和氮化镓也高出一倍以上。 在应用层面上,氧化镓主要被应用于光电以及高功率器件的领域。 2022年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的文件中披露,美国将对氧化镓和金刚石两种超宽禁带半导体衬底实施出口管制,也足以证明第四代半导体的重要性。 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禁带宽度约4.8-4.9 eV),氧化镓其高击穿场强和热稳定性适合高压、高温应用,但本征缺陷常使其呈弱n型导电。通过掺入杂质改变半导体的导电类型(n型或p型)及载流子浓度。n型掺杂引入自由电子,p型掺杂引入空穴。 所以氧化镓单晶的导电型掺杂是解锁其在功率电子、深紫外光电器件等领域潜力的核心步骤。 与此同时,镓仁半导体在这次实现4英寸氧化镓单晶的导电型掺杂中采用了VB法,并使用自研的VB法长晶设备。去年9月,镓仁半导体推出了首台自研氧化镓专用晶体生长设备,不仅能够满足氧化镓生长对高温和高氧环境的需求,而且能够进行全自动化晶体生长,减少了人工干预,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晶体质量。 据介绍,目前镓仁半导体VB法氧化镓长晶设备及工艺包已全面开放销售。 最近,国内氧化镓产业在大尺寸单晶衬底制备方面有不少新进展,杭州富加镓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垂直布里奇曼(VB)法,成功实现4英寸导电型掺杂氧化镓单晶的稳定生长,并进一步开发了6英寸单晶衬底,厚度达12mm,可切割更多晶片,显著降低成本;铭镓半导体也宣布全球首创4英寸氧化镓晶坯技术,推动材料规模化生产。 氧化镓凭借其超宽禁带、低成本和耐高压特性,正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尽管面临热管理、产业链整合等挑战,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其有望在功率电子和光电领域掀起新一轮半导体革命。
  • 《疫情下的武汉光谷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07
    • “春天之后是夏天,中国有14亿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就是企业家的经济。”疫情期间,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每日一篇“战疫日记”向外传递武汉抗击疫情的声音。近日,他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距上海、重庆均有1000?1200公里水道航程,是长江经济带的“腰眼”,被称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 2019年前三季度,武汉以11528.4亿元的GDP总量提前跻身“万亿俱乐部”名单,城市实力提升的背后,是产业的支撑。 武汉市东南部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别称“中国 ? 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汇聚了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 光谷也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在春节期间基本没有安排生产的惯例,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 春节期间,即使处在疫区,光谷的一些产业园区,依旧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存储芯片、显示面板等均实现了“封城不封产”。 这也缘于一些产品的特殊性。2月24日,一位面板行业工程师告诉我们,“芯片和面板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在很小的空间内堆积了大量的电路,电路是一层层的立体设计,这就需要制造过程中每一层都可以精准地对到上一层。如果把产线停下来,会导致机台精度、寿命受损,生产到一半的产品成为废品。” 但并不意味着光谷这里平静,一场与疫情的抗争在悄然展开。 随着疫情防控升级,放假员工无法赶回轮换,在岗员工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压力,频频向外发出“减产休息”的呼声。 中小企业主最为焦虑,每日承受着项目延期、客源流失以及资金短缺的压力,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企业每天昂首期盼着一纸复工通知。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2月2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省内各类企业先按不早于3月10日24时前复工”。 “对于光谷大部分企业来说,一季度产能会受到影响,全年销售预计将低于去年同期,政府部门也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帮助企业来缓解压力。”2月23日,叶青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 开工难,不开工也难。疫情下,不论光谷的企业哪种选择,都难。 不能暂停的生产 “由于行业特殊,员工需要在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所以相当于是所有员工在同一个密闭的中央空调系统里。”2月16日,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工厂(下简称“武汉华星”)的工程师吴轶(化名)告诉我们。 武汉是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柔性显示和新一代大尺寸高端显示面板基地,京东方A(000725.SZ)、华星光电、深天马A(000050.SZ)3家企业在此布局了5条生产线,其中,华星光电、深天马A均选址在光谷。 即使工厂坐落于疫情起源地武汉,厂区近3000人中已经出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依然不能放慢生产的脚步,生产线在春节期间一直接近满产状态。 吴轶告诉我们,由于员工只有平日一半在岗,工作强度接近平时的两倍,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长10-12小时。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累是一方面,他最大的担忧,还是来自于病毒感染的风险。 武汉华星光电员工王欣(化名),提供给我们的一份内部通报文件显示,截至2月15日20点,武汉华星累计发现发热、咳嗽等异常情况共263人,其中经医院诊断排除218人,厂区宿舍自行隔离45人,其中密切或间接接触发热人员隔离25人,1例确诊病例。 2月20日,TCL华星相关负责人回复我们:“确诊病例系该员工休假外出期间感染,第2天发现当日就医隔离,曾与其接触的20人也即时隔离观察。” 2月21日,该负责人表示,该确诊病例已从方舱医院出院。 针对密闭厂房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TCL华星在书面回复中表示,洁净室内风机过滤单元隔离效率大于99.97%,进出入洁净室管理程序严格,需两次洗手后戴手套、多次风淋,洁净室避免了飞沫传播,无法揉眼,无法吃东西,可避免病毒传播。 但员工仍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