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审批“回暖”CAP1400已做好冬季开工预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06
  • 记者独家获悉,国家重大专项科研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依托的核电项目成为“十三五”期间首个获批开工的三代核电项目。

    CAP1400的新名字--“国和一号”

    CAP1400首堆示范工程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厂。

    “那是在2007年12月24日,天气温零下10度,北风凛冽。”深度了解CAP1400的一位权威核能专家至今还清醒地记得第一次现场踏勘了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厂址的情景。现如今,这里成为国家重大专项CAP1400与高温气冷堆的示范工程现场。

    “随着工程进展,这里将成为先进核电技术的综合示范基地,将来可能包括先进热电联供堆等等。”上述专家说。

    CAP1400和“华龙一号”一样,都承担着我国核电自主化的历史使命。如今,它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国和一号”。

    记者独家了解到,目前CAP1400核电项目前期工程设计已完成,机组成熟,支撑工程设计的设备已签订合同,其中不少已完成制造,开工准备充分。

    “CAP1400项目前期工作早已一切就绪,并做好了冬季施工方案。”内部人士透露称。

    安全吗?--安全指标提高100倍!

    对于公众而言,各种能源类型中,核能可能最为神秘而敏感。不少民众对核电的安全性仍心有余悸。

    实际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主要应用场。三代核电技术与二代核电相比,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对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目前三代核电技术每堆年发生严重堆芯损坏概率低于十的负六次方,大量放射性释放概率低于十的负七次方,安全性比二代技术大幅提高。电站设计寿命从40年延长到60年。

    一位全球核能领域权威专家介绍说,CAP1400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不仅全面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其关键安全指标较传统核电提高100倍,符合当前最高安全标准。

    另外,CAP1400根据URD关于最小应急的要求,在设计上消除需要厂外应急的严重事故序列,从技术上能够满足无需应急撤离的准则要求。

    技术哪家强?--关键设备与材料全部国产化!

    谈到CAP1400的技术水平,记者采访到的业内专家颇为自信。“我国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技术品牌,并且在产业链体系上已形成完整的配套能力。”

    记者独家了解到,截至目前,包括100多家国内企业,另外还有部分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在内的CAP1000/CAP1400的三代核电装备供应链体系已经完成布局,已形成的装备加工、制造、试验能力能够满足三代核电的技术要求,每年有能力制造6-10台机组的核电设备,支撑国内核电工业的可续发展。

    其中,CAP1400在国家重大专项安排攻关的设备和材料基本实现了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首批机组设备总体国产化率将超过85%,后续机组将达到90%以上。

    “特别关键设备与材料基本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同时,还建立了良性的竞争环境。”业内权威专家介绍说,每样关键核心设备都有2-3家国内制造企业具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旗鼓相当,同时设备价格明显降低。

    核电贵吗?--经济性优势凸显

    9月21日凌晨3点57分,中核旗下三门核电1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机组具备投入商业运行条件,成为全球首台具备商运条件的AP1000核电机组。

    如今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在中国率先完成了从图纸到工程再到并网发电、满负荷运行的一个完整性过程验证,标志着技术已经成熟。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将进一步研究三代核电技术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性。

    核电生产具有环保性,不排放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但作为商业化的发电项目,其成本亦被外界所关注。

    目前,我国核电标杆上网电价大约为每千瓦时0.43元。上述权威专家预测,待核电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核电单位发电成本有望降到每千瓦时0.35元,经济性优势更加明显。

    记者独家了解到,位于山东荣成的CAP1400示范工程项目,预估成本约14600元/kW,在三代电站中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优势。对于批量化建设的机组,基于学习效应、设计固化、设备材料的国产化与产业链、更成熟的模块化、以及更优化的工程管理,CAP1400的建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核电具备规模化发展条件

    通常一台核电机组带动的投资规模大约200-300亿元人民币。核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意义重大。

    我国核电已具备批量化、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业内专家预计2020年-2030年,中国核电规模大约会有1.5亿-2亿千瓦的装机容量;从2030-2050年,乐观估计可能增加3亿千瓦;所以未来核电的空间容量有5-6亿千瓦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据了解,目前国内至少有14台三代核电机组完成了前期准备,翘首以盼,静待核准开工。除了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2台CAP1400机组外,还有三门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海阳核电二期3、4号机组、广东陆丰核电1、2号机组、辽宁徐大堡核电1、2号机组;还有4台应用华龙一号技术的机组,包括惠州1、2号机组和福建漳州核电1、2号机组。

    在走出去方面,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中国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国际名片。而CAP1400技术海外输出前景亦值得期待。

    “土耳其、保加利亚、巴西等核电国家的政府和核电企业,对中国CAP1400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CAP1400技术走出去的市场竞争潜力可期。”消息人士透露。

相关报告
  • 《中国核电审批将"再重启" 产业链亟须加快"补短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1
    • 4月1日开幕、为期三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现场显得没那么热闹。不过好消息是,在同期举行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9年春季国际高峰论坛上,官方确认时隔三年后中国核电审批将“再重启”,这让福岛核事故八年来沉寂的核电板块迎来估值回升的机会。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电力过剩的背景下,中国核电还面临着“降成本”的挑战,产业链“补短板”也亟须加快推进。据透露,中国正积极谋划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拟在核电相对集中地区新建五个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重点在放射性诊疗设备等四大领域扩大核技术应用范围和规模。   时隔三年多“再重启”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诱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此后国际上关于核电发展路径的讨论从未停止,核电审批也历经了“叫停”、“放缓”、“重启”等起伏。   中国2012年12月才核准江苏田湾核电二期工程,此后两年多再无新项目获批。直到2015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共包含四台核电机组的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以及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项目,但之后又是三年多的“零审批”状态。   论坛上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在运机组454台,总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在建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501.3万千瓦。其中,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规模世界第一。   今年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公示当天受理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两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显示,漳州核电1号机组和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计划于2019年6月开工。   这被外界解读为核电开闸的明确信号,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而4月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确认,中国将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继续发展核电。今年会有核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据了解,上述太平岭和漳州两个项目都将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也将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后的首批项目。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余剑锋介绍,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正在顺利推进,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6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有望按计划或提前建成投产。在四代核电创新领域,中国加快实施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经进入安装调试的最后阶段,明年上半年将建成投产。   破“八年之冷”遭遇“降成本”   重启消息的确认,给核电板块形成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4月1日上午上述消息出现后,万得核电指数在不到10分钟内直接从2.49%的涨幅调升至超过5%,并最终收涨达4.97%。截至当天收盘,沃尔核材、台海核电、中核科技、兰石重装四只核电股冲击涨停,中国核建、中广核技、佳电股份等不少于9只概念股涨幅超过5%。   太平洋证券表示,近年来核电的不确定性已压低行业估值,随着形势的逐渐明朗,板块估值将逐渐回升。目前我国能源结构面临低碳化转型,随着第三代技术得到验证,核电新一轮发展周期有望到来。若按照2019年至2020年开工建设10台机组,每台机组平均投资额200亿元计算,可带来直接投资约2000亿元。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环评只是核电审批很小的一步,后续还有一系列的步骤,最重要的是获得国务院审批的大路条,这一关通过才算进入建造阶段。而且核电行业发展与政策环境高度捆绑,之前2015年底重启审批后,业内对后续发展持乐观态度,相关部门也规划了开工目标,但现实是三年多零审批。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在论坛发言时表示,要适度发展核电。他同时指出,当前核电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随着核安全要求的提高,核电成本不断上升。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今后核电发展的市场空间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电的经济竞争力。核电行业要增强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主动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三代核电首批项目试行上网电价。广东台山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按照每千瓦时0.4350元执行;浙江三门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按照每千瓦时0.4203元执行;山东海阳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按照每千瓦时0.4151元执行。试行价格从项目投产之日起至2021年底止。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我国三代核电经济性及市场竞争力研究》按现行的核电电价条件测算,首批AP1000及EPR项目的上网电价均在0.50元/千瓦时左右。根据对华龙一号、CAP1000批量化建造造价趋势分析,按现行的核电电价条件测算,近期批量化建设的“华龙一号”、CAP1000三代核电上网电价将在 0.43元/千瓦时左右。而从长远看,预期规模化建设的三代核电项目上网电价将降至0.40元/千瓦时左右。   该研究显示,三代核电已成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主力,但面临运行环境诸多变化。部分省份核电年利用小时减少,核电消纳无保障;由于煤电标杆电价降低,大部分核电机组的上网电价也在不断下降,三代核电首批项目投产后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核电电价与当地煤电上网标杆电价挂钩有明显不合理因素,一些省区核电部分竞价上网电量电价与成本倒挂。   在一系列的压力下,加强成本控制成为核电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核电参与全球竞争所必须直面的议题。事实上,相关公司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做相关的工作。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呼吁,充分保障和发挥三代核电的经济性。首先要确保三代核电机组带基荷满发运行。其次,进一步完善三代核电电价形成机制。建议将目前核电标杆电价的定价方式调整为在跨省的区域电网内或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电标杆电价,促进核电在更大范围内跨区域消纳。此外,科学把握核电产业发展节奏,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工程建造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我国三代核电的竞争力,并将促进我国核电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产业链亟须加快“补短板”   与“降成本”相辅的是,产业链亟须加快“补短板”。《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指出,过去的一年,在核电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核能全产业链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但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核燃料产业、核电装备制造、核电工程建设领域都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核燃料循环后段、放射性废物处置能力不足,亟须加快推进。   刘宝华也表示,需要大力发展包括核电在内的清洁能源,研究制定新一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持续提升三代核电技术,积极开展小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核电技术的研发示范。其次,要统筹考虑核电全产业链协调平衡,在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燃料保障、核废物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形成与核电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和布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张建华介绍,在铀资源和核燃料供应方面,要通过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建设千吨级示范性“绿色矿山”,提升国内铀资源供应能力。同时,中国正在积极谋划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   在乏燃料后处理方面,我国政府设立了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目前中国乏燃料后处理产能建设正按照“中试规模—示范规模—工业规模”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   在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目前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正在组织编制《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规划》,拟在核电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建5个处置场。同时,为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我国明确了“选址、地下实验、处置库建造”三步走战略,提出了2050年最终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场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完成场址选址工作,首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已经国家原子能机构审议通过。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核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产业化规模近万亿美元。   中国核技术应用近年来年增长率均超过20%,年产值达数千亿元。“但现阶段,中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0.4%左右,远低于核能发达国家3%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张建华表示,今后中国将继续壮大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重点在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诊疗设备、辐射诱变育种、害虫防治等领域扩大应用范围。打造一批应用前景广阔,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品牌。
  • 《动力煤:寻不到回暖的迹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6
    • 动力煤市场依旧延续跌势,年底上游产量供应提升,但下游需求仍有萎缩,整体供大于求,市场预期偏悲观,从产地到港口再到终端价格出现联动下跌。在市场弱势运行过程中,中间贸易流通活跃度下降,即使在旺季时期也无心接货赌市场。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在耗煤不高、进口煤偏多,以及供应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全国重点电厂,还是沿海电厂均处于被动提库状态。高库存覆盖了11月份上中旬。截止目前,未看见煤价企稳止跌迹象。不过行情在悲观中产生,预计后续随着内贸煤价逐步走低价格优势逐渐体现,冬储煤行情开展,煤价预计会止跌,但要持续关注终端采购补库情况及煤炭消费情况。 最新市场方面看,港口询货有增,新增询货以优质低热值煤居多,北方港部分煤种库存下降,虽然下游还价压价偏低,但上游供应商对于过低的价格接受程度不高,个别贸易商基于预期因素持挺价情绪,市场心态分歧,观望增多。 11月4日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一期的CCI动力煤价格显示,CCI5500动力煤价格报555元/吨,较上期价格回调3元/吨,较上月同期价格下调32元/吨或5.4%;CCI5000动力煤价格报485元/吨,较上期价格回调3元/吨,较上月同期价格水平下调32元/吨或6.2%。 进口煤方面看,受国内市场下行走势,加之进口煤措施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市场观望增多,需求放缓,报价下探。 下游方面看,近期在耗煤偏低,供应增量的情况下,沿海及内陆电厂库存都在被动提升,其中重点电厂库存已达到9400多万吨,按目前的补库速度,估计很快达到1亿吨历史高点。虽然逐步进入冬季用煤高峰时期,但在这种供给和库存状态下,需求预计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善。 重点电厂方面看,目前电厂耗煤负荷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库存已经攀升至年度最高位截至10月28日全国重点电厂库存9446万吨,较10月20日上涨368万吨,当日供煤420万吨,当日耗煤320万吨,存煤可用天数28天。 截止11月5日,沿海六大电厂库存1667.0万吨,周环比增加29.7万吨,同比减少37.4万吨;日耗煤55.6万吨,周环比减少2.3万吨,同比增加7.8吨;可用天数为30.0天,周环比增加1.7天,同比减少5.7天。 中国煤炭资源网分析指出,总体来看,目前动力煤市场供需失衡,煤价仍处下行通道,后期进入冬季用煤高峰期或许对市场有所支撑,但多数市场参与者对整个四季度市场并不报乐观的看法,认为即使有支撑对煤价来说只是短暂的趋稳或小涨,大趋势还会下跌。 产地方面看,坑口煤市弱势运行。陕西榆林部分煤矿价格再次下跌5-10元,煤矿拉煤车较少,部分矿库存顶仓,对后市预期偏悲观。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场延续弱势,地销沫煤出货差,块煤销售较好,部分煤矿以销定产,对后市持观望态度。晋北煤市下行压力较大,煤矿表示终端需求减少,港口发运倒挂,煤矿出货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