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寻不到回暖的迹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6
  • 动力煤市场依旧延续跌势,年底上游产量供应提升,但下游需求仍有萎缩,整体供大于求,市场预期偏悲观,从产地到港口再到终端价格出现联动下跌。在市场弱势运行过程中,中间贸易流通活跃度下降,即使在旺季时期也无心接货赌市场。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在耗煤不高、进口煤偏多,以及供应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全国重点电厂,还是沿海电厂均处于被动提库状态。高库存覆盖了11月份上中旬。截止目前,未看见煤价企稳止跌迹象。不过行情在悲观中产生,预计后续随着内贸煤价逐步走低价格优势逐渐体现,冬储煤行情开展,煤价预计会止跌,但要持续关注终端采购补库情况及煤炭消费情况。

    最新市场方面看,港口询货有增,新增询货以优质低热值煤居多,北方港部分煤种库存下降,虽然下游还价压价偏低,但上游供应商对于过低的价格接受程度不高,个别贸易商基于预期因素持挺价情绪,市场心态分歧,观望增多。

    11月4日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一期的CCI动力煤价格显示,CCI5500动力煤价格报555元/吨,较上期价格回调3元/吨,较上月同期价格下调32元/吨或5.4%;CCI5000动力煤价格报485元/吨,较上期价格回调3元/吨,较上月同期价格水平下调32元/吨或6.2%。

    进口煤方面看,受国内市场下行走势,加之进口煤措施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市场观望增多,需求放缓,报价下探。

    下游方面看,近期在耗煤偏低,供应增量的情况下,沿海及内陆电厂库存都在被动提升,其中重点电厂库存已达到9400多万吨,按目前的补库速度,估计很快达到1亿吨历史高点。虽然逐步进入冬季用煤高峰时期,但在这种供给和库存状态下,需求预计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善。

    重点电厂方面看,目前电厂耗煤负荷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库存已经攀升至年度最高位截至10月28日全国重点电厂库存9446万吨,较10月20日上涨368万吨,当日供煤420万吨,当日耗煤320万吨,存煤可用天数28天。

    截止11月5日,沿海六大电厂库存1667.0万吨,周环比增加29.7万吨,同比减少37.4万吨;日耗煤55.6万吨,周环比减少2.3万吨,同比增加7.8吨;可用天数为30.0天,周环比增加1.7天,同比减少5.7天。

    中国煤炭资源网分析指出,总体来看,目前动力煤市场供需失衡,煤价仍处下行通道,后期进入冬季用煤高峰期或许对市场有所支撑,但多数市场参与者对整个四季度市场并不报乐观的看法,认为即使有支撑对煤价来说只是短暂的趋稳或小涨,大趋势还会下跌。

    产地方面看,坑口煤市弱势运行。陕西榆林部分煤矿价格再次下跌5-10元,煤矿拉煤车较少,部分矿库存顶仓,对后市预期偏悲观。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场延续弱势,地销沫煤出货差,块煤销售较好,部分煤矿以销定产,对后市持观望态度。晋北煤市下行压力较大,煤矿表示终端需求减少,港口发运倒挂,煤矿出货较困难。

相关报告
  • 《动力煤:需求火爆不会上演 寻不到回暖迹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12
    • 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内需是国内煤炭价格的最大影响因素。受全球疫情影响,国内复工复产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必然会影响内需复原的进度。近日港口煤价有趋于稳定迹象,不过后续能否企稳主要驱动仍看需求端。 中国煤炭资源网消息,近日天气逐渐转热,沿海电厂日耗上升至去年同期水平,库存有所下降。但由于下游已经集中拉运一波,目前采购积极性有限,对于后市观望情绪浓厚,尤其在大集团月度长协以及高硫煤种优惠力度较大的前提下,优先兑现长协合同,市场煤采购延后。 截止5月8日,沿海六大电厂库存1555.3万吨,周环比减少21.8万吨,较上月同期水平减少96.6万吨;日耗煤63.3万吨,周环比增加10.1万吨,较上月同期水平增加9.2万吨;可用天数为24.6天,周环比减少5.1天,较上月同期减少5.9天。 总体来看,目前多空因素交织,现货市场存在一些向上驱动因素,但市场表现供应能力强于需求,需求弱势仍占据相对主导地位。 5月6日,亿海蓝大数据部航运分析师林书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整个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使得整体对煤炭需求偏弱,加之今年进口煤炭比重增加明显,尤其是华东华南电厂加大对外贸煤的采购力度,这也削弱了国内煤炭销售量。”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5月份,对市场利好消息还是多于利空。后续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港口煤价将很快回到上涨通道;但受电厂日耗增幅有限,部分用户存煤较高等因素影响,需求火爆不会上演,煤价涨幅有限。 最新港口市场方面看,港口市场维稳运行,部分煤种结构性缺货,贸易商有挺价现象,而高硫煤种货源充足,整体指数下浮可以拿货,但下游采购积极性一般,上下游还在博弈观望阶段。 截止5月8日,CCI5500动力煤价格报469元/吨,连续五期持稳运行,较上月同期价格下调39元/吨或7.7%;CCI 5000动力煤价格报403元/吨,连续五期持稳运行,较上月同期价格水平下调38元/吨或8.6%。 有贸易商表示,“目前上游煤矿销售较差,下游终端也接不动货,近日低硫优质煤资源不好买,主要是供货企业挺价惜售,高硫煤相对较好一些,不过目前了解到实际下游终端需求一般,短期价格还是整体涨跌两难。” 进口煤方面,国内有电厂招标远期进口煤货盘,市场询盘增加,再加上矿方本身报价坚挺,市场看涨情绪略有提升,价格小幅反弹,现印尼(CV3800)小船主流报价FOB25美金左右,而澳煤弱势维稳,(CV5500)报FOB40美金左右。 产地方面,上游在公路运输成本提高后,采购需求的减少将直接施压产地价格,主产区部分煤矿鉴于销售压力已下调售价。 据一些矿方表示,“高速恢复收费后,坑口市场不稳,汽运费有所上涨,部分下游暂缓采购,多数煤矿拉煤车明显减少,出货较差,现阶段上下游及运输司机等多博弈观望。” 中国煤炭资源网了解到,陕蒙地区煤矿目前销售承压,价格再次下跌10-20元不等。山西煤矿主要以铁路发运为主,近期询货有所增加,煤价暂稳运行。 CCI汾渭估价显示,截至5月8日,榆林5800大卡指数326元/吨,和上月同期相比,下调45元;鄂尔多斯5500大卡指数265元,较上月同期下调36元;大同5500大卡指数报323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调32元。 江苏锦盈资本管理公司策略部经理毛隽表示,“高速收费后影响地销采购热度,煤矿仍面临去库压力,煤价普遍降价促销。” 毛隽指出,“高速收费后增强煤炭到港成本支撑,同时下游火电负荷缓慢恢复,电厂阶段去库后有计划开启迎峰度夏补库,不过存煤宽裕之下多采取长协及招标,现货采购压价普遍。目前市场多空因素交织,但煤价企稳主要驱动仍看需求。”
  • 《石化行业全面回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7
    • 2月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举行“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低油价双重因素,使得石油化工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年生产经营呈现“有降有增也有新突破”的发展特点。 2020年,石油化工行业经济数据下降、产品价格下降;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主要产品消费增长。其中石油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08万亿元、同比下降8.7%;利润总额5155.5亿元、同比下降13.5%;进出口总额6297.7亿美元,同比下降12.8%,三个主要指标罕见出现同步大幅下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祝昉表示,从行业生产和消费角度看,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全年增速5.3%和6.1%,能源与化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有所增长,营收下降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导致。 利润方面,2019年石油天然气开采利润1533亿元,2020年跌至271亿元,净减少1262亿元,石油开采全年亏损49.4亿元。成本方面,2020年石油开采营业成本4517.5亿元,产量1.95亿吨,全年每桶营业成本317.35元,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结算平均价为303.83元,每桶净亏损13.52元,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73.5%。 “由于成品油调价窗口与原油价格波动差10个工作日,行业从购买原油到成品油产出大约需要3个月周期,原油下跌周期内,炼油行业要额外支付原有先进先出亏损的财务成本。” 祝昉解释道。 傅向升表示,虽然2020年是各经济数据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但行业仍不乏亮点和突破。自5月份开始,生产经营逐步改善并回升向好,至9月份全行业营业收入已接近正常年份每月1万亿元的水平,10月份全行业利润总额恢复到较好年份每月700亿元以上的水平。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骨干企业“压舱石”作用更趋明显,园区规范化又有新进展。 傅向升指出,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加大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开好局、起好步,为向石化强国目标跨越争取新的突破。 祝昉预测,2021年,宏观经济、供需环境、价格走势等行业经济指标将全面增长,营收增幅10%,利润总额10%或以上,进出口总额增幅将达8%。 “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进一步巩固世界第二石化大国和世界第一化工大国的地位,对世界石化市场的贡献一直稳居40%左右。“十四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形势稳定向好的发展局面,将围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为重点,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方向,提高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