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审批将"再重启" 产业链亟须加快"补短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1
  • 4月1日开幕、为期三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现场显得没那么热闹。不过好消息是,在同期举行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9年春季国际高峰论坛上,官方确认时隔三年后中国核电审批将“再重启”,这让福岛核事故八年来沉寂的核电板块迎来估值回升的机会。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电力过剩的背景下,中国核电还面临着“降成本”的挑战,产业链“补短板”也亟须加快推进。据透露,中国正积极谋划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拟在核电相对集中地区新建五个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重点在放射性诊疗设备等四大领域扩大核技术应用范围和规模。  

    时隔三年多“再重启”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诱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此后国际上关于核电发展路径的讨论从未停止,核电审批也历经了“叫停”、“放缓”、“重启”等起伏。  

    中国2012年12月才核准江苏田湾核电二期工程,此后两年多再无新项目获批。直到2015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共包含四台核电机组的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以及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项目,但之后又是三年多的“零审批”状态。  

    论坛上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在运机组454台,总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在建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501.3万千瓦。其中,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规模世界第一。  

    今年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公示当天受理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两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显示,漳州核电1号机组和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计划于2019年6月开工。  

    这被外界解读为核电开闸的明确信号,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而4月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确认,中国将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继续发展核电。今年会有核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据了解,上述太平岭和漳州两个项目都将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也将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后的首批项目。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余剑锋介绍,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正在顺利推进,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6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有望按计划或提前建成投产。在四代核电创新领域,中国加快实施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经进入安装调试的最后阶段,明年上半年将建成投产。  

    破“八年之冷”遭遇“降成本”  

    重启消息的确认,给核电板块形成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4月1日上午上述消息出现后,万得核电指数在不到10分钟内直接从2.49%的涨幅调升至超过5%,并最终收涨达4.97%。截至当天收盘,沃尔核材、台海核电、中核科技、兰石重装四只核电股冲击涨停,中国核建、中广核技、佳电股份等不少于9只概念股涨幅超过5%。  

    太平洋证券表示,近年来核电的不确定性已压低行业估值,随着形势的逐渐明朗,板块估值将逐渐回升。目前我国能源结构面临低碳化转型,随着第三代技术得到验证,核电新一轮发展周期有望到来。若按照2019年至2020年开工建设10台机组,每台机组平均投资额200亿元计算,可带来直接投资约2000亿元。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环评只是核电审批很小的一步,后续还有一系列的步骤,最重要的是获得国务院审批的大路条,这一关通过才算进入建造阶段。而且核电行业发展与政策环境高度捆绑,之前2015年底重启审批后,业内对后续发展持乐观态度,相关部门也规划了开工目标,但现实是三年多零审批。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在论坛发言时表示,要适度发展核电。他同时指出,当前核电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随着核安全要求的提高,核电成本不断上升。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今后核电发展的市场空间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电的经济竞争力。核电行业要增强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主动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三代核电首批项目试行上网电价。广东台山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按照每千瓦时0.4350元执行;浙江三门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按照每千瓦时0.4203元执行;山东海阳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按照每千瓦时0.4151元执行。试行价格从项目投产之日起至2021年底止。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我国三代核电经济性及市场竞争力研究》按现行的核电电价条件测算,首批AP1000及EPR项目的上网电价均在0.50元/千瓦时左右。根据对华龙一号、CAP1000批量化建造造价趋势分析,按现行的核电电价条件测算,近期批量化建设的“华龙一号”、CAP1000三代核电上网电价将在 0.43元/千瓦时左右。而从长远看,预期规模化建设的三代核电项目上网电价将降至0.40元/千瓦时左右。  

    该研究显示,三代核电已成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主力,但面临运行环境诸多变化。部分省份核电年利用小时减少,核电消纳无保障;由于煤电标杆电价降低,大部分核电机组的上网电价也在不断下降,三代核电首批项目投产后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核电电价与当地煤电上网标杆电价挂钩有明显不合理因素,一些省区核电部分竞价上网电量电价与成本倒挂。  

    在一系列的压力下,加强成本控制成为核电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核电参与全球竞争所必须直面的议题。事实上,相关公司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做相关的工作。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呼吁,充分保障和发挥三代核电的经济性。首先要确保三代核电机组带基荷满发运行。其次,进一步完善三代核电电价形成机制。建议将目前核电标杆电价的定价方式调整为在跨省的区域电网内或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电标杆电价,促进核电在更大范围内跨区域消纳。此外,科学把握核电产业发展节奏,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工程建造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我国三代核电的竞争力,并将促进我国核电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产业链亟须加快“补短板”  

    与“降成本”相辅的是,产业链亟须加快“补短板”。《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指出,过去的一年,在核电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核能全产业链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但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核燃料产业、核电装备制造、核电工程建设领域都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核燃料循环后段、放射性废物处置能力不足,亟须加快推进。  

    刘宝华也表示,需要大力发展包括核电在内的清洁能源,研究制定新一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持续提升三代核电技术,积极开展小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核电技术的研发示范。其次,要统筹考虑核电全产业链协调平衡,在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燃料保障、核废物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形成与核电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和布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张建华介绍,在铀资源和核燃料供应方面,要通过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建设千吨级示范性“绿色矿山”,提升国内铀资源供应能力。同时,中国正在积极谋划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  

    在乏燃料后处理方面,我国政府设立了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目前中国乏燃料后处理产能建设正按照“中试规模—示范规模—工业规模”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  

    在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目前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正在组织编制《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规划》,拟在核电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建5个处置场。同时,为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我国明确了“选址、地下实验、处置库建造”三步走战略,提出了2050年最终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场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完成场址选址工作,首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已经国家原子能机构审议通过。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核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产业化规模近万亿美元。  

    中国核技术应用近年来年增长率均超过20%,年产值达数千亿元。“但现阶段,中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0.4%左右,远低于核能发达国家3%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张建华表示,今后中国将继续壮大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重点在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诊疗设备、辐射诱变育种、害虫防治等领域扩大应用范围。打造一批应用前景广阔,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品牌。

相关报告
  • 《核电审批重启在即 价格试行、消纳办法等配套政策已公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6
    • 今年3月份,生态环境部公示当天受理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两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显示,漳州核电1号机组和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计划于2019年6月份开工。   而今年4月1日,我国今年核电工程建设的“蓝图”曝光。4月1日,在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9年春季国际高峰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表示,今年会有核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此外还有多项利好消息释放,原子能法有望年内出台,四代核电工程明年上半年将建成投产。按照此前国家提出的核电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3000万千瓦、开工30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   更为具体的是,近期,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徐玉明透露,年内至少将有10台机组获批,并有望开建。目前有8台机组的审批在年内较为明确。分别是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漳州核电一期两台机组、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两台机组,以及采用俄罗斯VVER技术的辽宁徐大堡核电、江苏田湾核电各两台机组。   这一系列的动态,不得不让人相信,我国核电审批重启的大幕拉开。   静默期后核电发展加速   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电力过剩的背景下,中国核电还面临着“降成本”的挑战,产业链“补短板”也亟须加快推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核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产业规模和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共有8台核电机组相继建成投产,目前还有11台核电机组正在建设之中,在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领先。作为推动三代核电发展的主要国家,我国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三代核电机组已经达到10台,占世界三代核电机组的1/3以上。   而据近期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核电发电量比2017年上升了15.78%,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中的占比达到15.83%。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信息,2017年全球电力结构中核电发电量占比为10.3%,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10%的有20个国家,超过25%的有13个国家,超过50%的有4个国家。   《报告》中展望称,核电在中国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现在的4.22%上升到2035年的10%左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在运核电机组44台,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万千瓦,全年核能发电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投入商运的44台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1级及以上运行事件,主要运行技术指标保持国际前列。   另据《报告》称,2018年中国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499.22小时,设备平均利用率为85.61%,实现两年连续增长。   2018年中国国内核电主设备交付49台套,主要是二代加和华龙一号设备。中国已形成覆盖核电主设备、泵阀、控制系统、大锻件等关键设备和原材料的全供应链体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能满足每年新开工8至10台核电机组建设的需求。   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在运机组454台,总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世界在建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501.3万千瓦。   安全等问题逐步待解   之所以前几年核电“销声匿迹”,主要是由于安全性的考虑,而安全也正是核电的生命线,我国核电机组保持良好的运行记录,整体安全水平逐年提升。“要坚持安全发展。”对于核电的安全,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曾强调,要始终把安全放在核电工作的首位,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落实核安全责任,健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持续提升核电安全水平,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   另外,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提到,我国核安全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开展核安全“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推动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一期工程初步建成,内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完善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自动站建设,为2020年建成全面覆盖、要素齐全、数据准确、运转高效的国控网络打下坚实基础。刘宝华同时表示,要认真谋划核电工作,研究制定新一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提升三代核电技术,积极开展小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核电技术的研发示范。要完善核电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基础性、原创性核电技术研发创新力度。   除安全问题外,对于核电上网电价,我国也已经做出了试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三代核电首批项目试行上网电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未来3年三代核电首批项目试行上网电价。其中广东台山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为每千瓦时0.4350元;浙江三门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为每千瓦时0.4203元;山东海阳一期核电项目试行价格为每千瓦时0.4151元。据了解广东、浙江、山东三省燃煤标杆电价分别为0.451元、0.4133元、0.3929元,至此我国三代核电在运机组上网电价均接近燃煤标杆电价,三代核电经济性可见一斑。   新能源的消纳除困扰着风电、光伏外,对于核电来说,也是困扰核电的问题。近年来,核电消纳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全国核电实现安全保障性消纳。目前我国第三代核电批量建设条件已经具备,所需要的是市场。有专家表示,中国目前核电发展是否提速取决于中国电力需求,目前电力市场仍处于过剩状态,近两年电力需求增速不错,如果电力需求继续增加,核电发展或将提速。
  • 《福建省核电项目明确开工时间 核电审批重启呼声渐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0
    • 在“两会”开幕前夕,福建省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建造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下简称:《公告》)透露,漳州核电厂1号机组计划于今年6月30日核岛浇注第一罐混凝土(FCD)。这意味着自2015年底以来,国内首个重启核电项目终于明确了开工时间。业界关于加快核电审批的呼声也再次响起。   更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核电新机组审批停滞3年后再次重启,具备生产核级仪器仪表和重要非核级仪器仪表的仪器仪表企业有望成为此轮核电建设新周期的最大受益者。   自公布了上述《公告》后,A股多家上市公司,中飞股份、兰石重装、川仪股份、通裕重工、中国核建等,均因此而先后涨停。   根据此次福建省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公告》显示,漳州核电厂的规划容量按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考虑,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本期工程为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公示时间为2月22日至3月7日。按单台机组建设工期为60个月以及两台机组间隔10个月计算,福建漳州核电厂1号机组将在2024年6月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将在2025年4月份投入商业运行。   早在1月底,漳州核电厂1号、2号机组已通过其他途径被证实获批。同时获批的还有中国广核集团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1号、2号机组。另据广东省此前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报告,明确提出2019年将开工建设惠州中广核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项目,推进台山核电2号机组、阳江核电6号机组并网发电。   根据《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在运核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另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共44台,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万千瓦。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   我国自2015年批准8台核电机组后,核电审批便陷入停滞。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电力供需格局已经发生转变,部分地区在用电高峰期的供给开始紧张,煤电经过了供给侧改革后已经难以提供充足的增量,而核电因其具有高效、清洁、安全等特点,已经成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优先选项。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3000万千瓦,开工30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的目标。此次核电新机组审批的重启,将开启核电产业新一轮成长和对相关核电仪器仪表的需求。   核电是推动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能源利用清洁化的关键力量之一。在大力发展核电产业中,核电仪器仪表需求必不可少,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核电站中常用的仪表有温度仪表、流量仪表、压力仪表、液位仪表等,同时还有振动测量、位移测量等机械量参数测量仪表,还有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用到的主蒸汽隔离阀、爆破阀等关键阀门,此外还有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大型控制系统(DCS)等。   核电产业关乎国家战略,面对当前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核电关键仪器仪表国产化愈显重要。核电关键仪器仪表国产化,是一项具有较高难度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核级仪器仪表及重要非核级仪器仪表国产化,是我国发展更安全、高效、数字化核电站的重要技术保障。   核电新项目的重启和提高核电装备国产化率的要求为核电仪器仪表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仪器仪表企业应把握机遇,拓展能力,以适应新的核电建设模式,使核电仪器仪表设备制造形成产业化,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国产化水平,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助力我国核电产业安全发展。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巍曾建议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核电发展,坚决落实我国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核电建设进度安排,协调地方政府推动核电厂址落实,适时启动内陆核电项目,2030年前每年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保持我国核电平稳持续发展,确保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有力推动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刘巍在建议中表示,核电是核工业产业经济的龙头和主要利润来源,是核工业中最好的资产,中核集团核电产业利润约占集团总利润的70%。发展核电可有效带动铀矿冶、核燃料、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核能全产业链的“走出去”,对支撑国家整个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以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刘巍表示,2018年,我国核电装机占比2.4%,发电量占比4.2%。相比较,世界核电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均为10%左右。因此,当前我国核电装机及发电量份额都很低,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到约8.5万亿千瓦时至10.5万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45%,若核电发电量占比提高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10%左右,中国核电装机总量预计达到1.2-1.5亿千瓦左右。即到2030年前平均每年需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