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单个质子在水-固体界面上的运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5-28
  • 氢质子由一个氢离子组成,是所有化学元素中最小最轻的。这些质子自然地存在于水里,而水分子中有一小部分是自发分离的。它们在液体中的数量决定了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质子也极具流动性,通过从一个水分子跳到另一个水分子而在水中移动。

    水-固界面的质子输运

    这一运输过程在水体中的运作方式已被相当清楚地了解。但是,固体表面的存在可以极大地影响质子的行为,科学家目前几乎没有工具来测量这些水-固体界面的运动。在这项新研究中,来自EPFL工程学院(STI)的博士后研究人员Jean Comtet首次对质子在水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深度可降至单个质子和单个电荷的极限尺度。他的发现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揭示了质子倾向于沿着这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移动。这项研究得益于来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的研究人员的帮助,他们进行了模拟实验。

    晶体缺陷

    康塔特研究了水和氮化硼晶体之间的界面,氮化硼是一种非常光滑的材料。“晶体的表面可能含有缺陷,”Comtet说。“我们发现,这些缺陷起到了标记的作用,当一个质子与它们结合时,它们会重新发光。”利用超分辨率显微镜,他能够观察到这些荧光信号,并在10纳米左右的范围内测量缺陷的位置——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精确度。更有趣的是,这项研究揭示了晶体缺陷激活方式的新见解。“我们观察到,当晶体与水接触时,晶体表面的缺陷一个接一个地出现,”Comtet补充说。“我们意识到,这种照明模式是由一个质子从一个缺陷跳跃到另一个缺陷产生的,产生了一个可识别的路径。”

    重大的实验突破

    该研究的关键发现之一是质子倾向于沿着水-固体界面移动。“质子一直在移动,但却紧贴着固体表面,”康塔特解释说。“这就是我们看到这些模式的原因。”EPFL纳米生物实验室(LBEN)的教授Aleksandra Radenovic补充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实验突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水中电荷如何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解。”

    “我们的观察,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其他材料和环境,”Comtet说。这些发现可能在许多其他领域和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解细胞膜界面的生物过程到设计更有效的过滤器和电池。

相关报告
  •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研究固体电解质在硅颗粒中的界面失效机制》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15
    • 锂离子电池以其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石墨,理论容量仅为372 mAh g -1 ,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密度需求。 硅的理论容量高达 4,200 mAh g-1,因此被广泛研究。然而,硅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会产生高达 300% 的体积变化,随之而来的机械退化和容量损失阻碍了其应用。 为了减少机械变形造成的不利影响,人们对硅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效改善了循环性能。然而,硅基储能材料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的电极,还需要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稳定的相位。 在传统锂离子电池中广泛使用的有机电解质会在阳极表面还原形成一层薄膜,称为固体电解质相(SEI)。 不幸的是,硅体积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应力的积累和 SEI 的破坏,随后 SEI 会在暴露的阳极表面再生,从而大大增加不可逆的锂和电解质消耗,并导致容量下降。因此,稳定硅材料上 SEI 的机械性能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谭鹏领导的先进电源研究小组从电极材料特性、SEI 几何特性和电池工作条件三个方面对 SEI 的机械稳定性进行了建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杂志上。 建模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并与电化学传质过程相结合。 研究小组通过建立单个电极颗粒模型,定量分析了三个因素对 SEI 稳定性和电池容量利用率的影响。 他们发现,为了提高 SEI 的稳定性,在设计电极材料时应尽量使用粒径较小的球形硅子。就 SEI 的几何形状而言,人工构建具有均匀结构的 SEI 尤为重要,而就电池操作而言,高倍率会带来更高的容量利用率,但不利于 SEI 的稳定性。这些发现证明了 SEI 的高稳定性设计和运行策略,并将指导具有高循环稳定性的硅基储能电池的开发。 原文链接: Junjie Ding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silicon particles from an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coupling perspective,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2024). DOI: 10.1016/j.apmate.2024.100200
  • 《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与性能关系助力化肥可持续生产》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16
    • 7月23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日本大坂大学联合开展研究,揭示了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结构与锂介导的氮还原成氨的效率之间的关键联系。该研究利用原位光谱技术,直接观察到了SEI形成过程,揭示了电解质中乙醇与水的比例显著影响氨转化效率。研究表明,清洁的电化学氨合成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过程,即使电解液成分发生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SEI结构和反应效率。通过调整电解液的组成,可以设计具有特定特性的SEI,优化氨生产同时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肥料生产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