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与性能关系助力化肥可持续生产》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16
  • 7月23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日本大坂大学联合开展研究,揭示了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结构与锂介导的氮还原成氨的效率之间的关键联系。该研究利用原位光谱技术,直接观察到了SEI形成过程,揭示了电解质中乙醇与水的比例显著影响氨转化效率。研究表明,清洁的电化学氨合成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过程,即使电解液成分发生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SEI结构和反应效率。通过调整电解液的组成,可以设计具有特定特性的SEI,优化氨生产同时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肥料生产开辟新途径。
  • 原文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92157
相关报告
  •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研究固体电解质在硅颗粒中的界面失效机制》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15
    • 锂离子电池以其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石墨,理论容量仅为372 mAh g -1 ,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密度需求。 硅的理论容量高达 4,200 mAh g-1,因此被广泛研究。然而,硅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会产生高达 300% 的体积变化,随之而来的机械退化和容量损失阻碍了其应用。 为了减少机械变形造成的不利影响,人们对硅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效改善了循环性能。然而,硅基储能材料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的电极,还需要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稳定的相位。 在传统锂离子电池中广泛使用的有机电解质会在阳极表面还原形成一层薄膜,称为固体电解质相(SEI)。 不幸的是,硅体积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应力的积累和 SEI 的破坏,随后 SEI 会在暴露的阳极表面再生,从而大大增加不可逆的锂和电解质消耗,并导致容量下降。因此,稳定硅材料上 SEI 的机械性能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谭鹏领导的先进电源研究小组从电极材料特性、SEI 几何特性和电池工作条件三个方面对 SEI 的机械稳定性进行了建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杂志上。 建模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并与电化学传质过程相结合。 研究小组通过建立单个电极颗粒模型,定量分析了三个因素对 SEI 稳定性和电池容量利用率的影响。 他们发现,为了提高 SEI 的稳定性,在设计电极材料时应尽量使用粒径较小的球形硅子。就 SEI 的几何形状而言,人工构建具有均匀结构的 SEI 尤为重要,而就电池操作而言,高倍率会带来更高的容量利用率,但不利于 SEI 的稳定性。这些发现证明了 SEI 的高稳定性设计和运行策略,并将指导具有高循环稳定性的硅基储能电池的开发。 原文链接: Junjie Ding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silicon particles from an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coupling perspective,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2024). DOI: 10.1016/j.apmate.2024.100200
  • 《新型超离子导体固态电解质开发成功》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10-15
    • 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低空飞行器,人们都有望不再为电池无法支撑而焦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团队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莫一非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超离子导体,为实现高性能全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0日发表在《Science》上。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超离子导体:Li3Ta3O4Cl10,刷新了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13.7毫西门子每厘米(mS/cm),并制备了零下50摄氏度环境下具有优异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全固态电池。同时,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四面体到四面体(Tet-to-Tet)”四面体结构单元的快离子渗流网络理论,并通过混合阴离子结构调控成功构建出所需的螺旋链状Ta-Cl/O骨架结构,最终实现了创纪录的超高离子电导。 作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固态电解质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离子电导率是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性能,其次是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目前,固态电解质研究领域存在两大挑战:一是低能垒锂传输路径普遍只存在于硫化物;二是单一阴离子框架固态电解质应用遇到瓶颈。 基于长期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基础,孙学良院士团队及其合作者设想了一种混合阴离子策略,旨在设计一个氧角共享的氧氯化物阴离子框架结构,以诱导形成连续的“Tet-Tet”低能垒锂离子迁移通道。另外,鉴于不同阴离子化学在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种方法可在保持高离子电导率的同时,替代液态电解质并增强电化学稳定性。 研究表明,该电解质材料相较于传统的硫化物(Li6PS5Cl)和卤化物材料(Li3YCl6)具有显著提高的空气稳定性。该材料结构还具有高晶格容忍度的特点,适用于各类阴阳离子掺杂,用以实现低成本应用和金属锂兼容性。所构建的全固态电池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高倍率(3C)充放电超过4000圈的稳定循环表现。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电池在0.1C电流密度下仍可稳定循环超过2000圈。 这项成果为理解和应用混合阴离子固态电解质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加速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在上述研究方向上深耕,包括优化材料的合成工艺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并进一步探索其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