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据OFweek激光网4月8日报道,中国激光产业的高速发展,正推动全球技术格局的转变。从2014年占据全球25%的激光设备市场份额,到2024年跃升至75%,这种增长不仅催生了众多本土企业,也吸引了国际技术巨头的深度参与。作为激光功率与光束质量测量领域的佼佼者,德国PRIMES通过与中国独家代理商ETSC(东隆科技)的20年合作,在中国市场构建起技术研发、需求响应与服务体系的全方位生态。
技术基因:专注激光测量三十年的“行业标尺”
PRIMES是家成立于1992年的德国企业,从最初仅有数名工程师的实验室起步,如今已发展为拥有140余名员工、分支机构遍布欧美亚的激光测量技术专家。其核心产品线覆盖从10W到120kW的激光功率测量设备,以及光束轮廓分析、焦斑诊断等高端仪器,客户群体既包括激光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商,也延伸至汽车焊接、新能源电池加工等工业场景。
近年来,全球激光产业呈现出显著的高功率化发展趋势,制造商和终端用户对高功率复杂应用的需求持续超越常规产品迭代速度。尤其在中国市场,高功率激光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PRIMES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三款新品——PowerMonitor PM HP75、Cube XT和CompactPowerMonitor CPM+,直指行业痛点。
中国战略:与ETSC共筑二十年本土化生态
回溯二十年前全球激光产业格局,欧美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之际,PRIMES就已前瞻性预判制造全球化趋势并明确了“快速响应市场+本土化支持”的战略定位。
2006年上海慕尼黑光博会初涉中国市场,当时国际参展商占比超90%的市场环境,与其当前中国本土参展商占绝对主力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中国制造从区域力量发展为全球产业核心的进程。
为了能够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PRIMES在中国市场建立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本土服务团队,形成快速需求响应与问题解决机制;同时,通过定期赴德技术培训及双向客户走访,与合作伙伴构建超越商业交易的技术信任共同体。这种“本土服务能力+全球化技术协同”的模式,成为其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支撑。
与中国独家代理商ETSC(东隆科技)近二十年的战略合作堪称典型案例。事实上,双方初期合作规模有限,但是现已成为PRIMES中国区域核心业务的端口。
ETSC不仅实现销售额的指数级增长,更持续输送中国市场特有的高功率参数需求等关键信息,此类需求明显区别于欧洲市场渐进式改进的保守风格,直接驱动PRIMES 30kW至120kW功率测量产品的定向研发。双方形成的“市场情报-技术转化” 闭环,验证优质代理商在全球化市场中的战略价值,其提供的终端用户洞察已成为企业技术路线制定的核心依据,使得PRIMES产品始终紧贴中国产业升级的脉搏。
据了解,该实验室将专注于测量设备的校准、维修及技术支持,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最高标准,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系统性的服务体验。针对高价值设备用户关注的维修时效与成本控制问题,Dr. Thomas Umschlag坦言:双方通过建立本地化维修节点,将原本需数周至数月的返德维修周期缩短为境内快速响应,关键设备调试周期压缩70%以上。
同时,公司也将实施全球统一技术标准,武汉实验室执行与德国总部同等水平的校准流程,确保跨国企业客户获得无差异服务质量。此外,针对中国市场占比超60%的中端设备,消除高额跨境维修成本痛点,此类设备返厂维修综合费用常达新品价值的60%-80%,本地化服务使维修成本降低至原费用的1/3。
PRIMES与东隆科技(ETSC)跨越二十年的合作,不仅是一部跨国技术协同的典范,更是全球激光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