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韵激光与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达成校企战略合作》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12
  • 12月1日下午,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科韵激光总部苏州隆重举行。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主任郑建勇、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吴含前、校友兼华泰证券苏州干将西路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卢仁燕、科技办公室主任许剑、学生办公室主任赵华、科技办公室副主任顾加丽,苏州科韵激光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阳、副总经理于海、副总经理金丽花、研发副中心长罗帅、CVT本部长徐正豪、知识产权部部长蒋浩等校企相关领导以及科韵激光核心研发团队共同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

    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阳首先代表公司对前来参会的东南大学苏州校区领导和来宾致以诚挚的欢迎,并对学校深度融入和服务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给予高度评价。他在致辞中提到,今天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在校企合作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对双方的发展产生深远重大的意义;双方将本着“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激光设备行业的创新突破、项目申报、产学研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展开紧密合作。加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形成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应用人才新模式,促进激光设备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助推东南大学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性大学。

    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主任郑建勇在致辞中对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多以来的高速发展及取得的优秀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此次双方签订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科技创新、联合人才培养、就业与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搭建平台,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以本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资源、服务、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科学研究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为企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需求,为行业及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加强校企联动,开启双向赋能,在签约仪式上,还进行了“东大苏州-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实习基地”签约授牌,双方今后将在激光精密加工技术领域进行深层次合作,包括产业战略研究、技术研发、原型产品开发、联合培养人才等,共同推动环保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在仪式上,东南大学苏州校区郑主任还为科韵激光董事长黄阳先生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任证书,以进一步双方深化产学研交流合作。

    仪式结束后,科韵激光董事长黄阳陪同东南大学苏州校区郑主任一行参观了科韵的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江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参观过程中,科韵激光研发副中心长罗帅及由他带领的核心研发团队向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一行领导们细致介绍了科韵激光的生产制造状况、公司核心产品及工作原理、产品销售业绩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显示产业、PCB、半导体、光伏领域激光修复、激光切割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和运用,是一家开发、销售、生产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止至目前,公司拥有职工总数410人,其中研发人员156人,科研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8%,并建设有12000㎡的生产基地,其中无尘研发实验室的面积超5000㎡。此外,作为韩籍专家的科韵激光CVT本部长徐正豪向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一行领导们深度细致地介绍了科韵激光目前在光学、视觉算法、计算机图像处理等高精尖领域的研发成果。

    参观结束后,郑建勇主任对科韵激光的产品高度认可,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维护好老客户关系基础上,还要加大市场的开阔力度,向新型领域开拓,建立更大的市场框架,不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郑建勇主任对科韵生产基地下一步工作和规划,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新的科韵2.0时代起点上,要不忘初心,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司高端制造能力,对标行业先进,统筹规划,不断提升基地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二是要推进精益生产,后续在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操作流程等方面,要按照“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要求,持续提高公司的精密制造水平;三是要坚持公司一体化运作的理念,加强基地内部各个产品组之间的高效沟通和协同联动,互相赋能,保障基地的产能提升,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

    迈上新台阶,蓄积新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企合作将进一步助力校企资源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相互驱动、相互成就,未来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将与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携手共进,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关报告
  • 《这家激光雷达芯片企业再获千万级战略融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日,杭州宇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投资方为长城汽车旗下长城资本。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激光雷达接收端芯片的量产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3月,宇称电子获近亿元pre-A轮融资,由南京俱成,前海鹏晨、禾创致远、考拉基金联合领投,募集资金用于实现相关产品大规模量产和持续研发。2022年12月30日,宇称电子又获得来自武岳峰科创的投资,融资资金用于公司产品的持续研发迭代。 宇称电子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高性能单光子探测集成电路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基于dToF技术的单光子敏感探测器SiPM&SPAD及高精度微电子信号处理芯片ASIC的研发与设计,业务涉及消费类电子3D传感,激光雷达,医疗影像、工业检测等下游应用。2022年,宇称电子实现了千万级的营收,预计2023年业务将继续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Yole预测的数据,到2027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63亿美元,交付量预计将达530万台,其中近450万台将服务于汽车市场,这也意味着到2027年,汽车市场将成为激光雷达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中国占据了全球ADAS市场的50%份额,国内激光雷达供应商未来将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在激光雷达赛道上,宇称电子自主设计了用于LiDAR的高集成度SiPM ASIC电路芯片,有望通过集成化的芯片方案大幅降低激光雷达成本,使长期中主视激光雷达有望降到300美元以内、补盲雷达成本有望降到100美元以内。 目前,宇称电子已与投资方长城汽车在探索高性能、高可靠性、成本可控的激光雷达方案以及相应的算法应用方向开展合作,加速激光雷达的商业化进程。
  • 《激光外企德国PRIMES中国市场战略的深度解析》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5-12
    • 【内容概述】据OFweek激光网4月8日报道,中国激光产业的高速发展,正推动全球技术格局的转变。从2014年占据全球25%的激光设备市场份额,到2024年跃升至75%,这种增长不仅催生了众多本土企业,也吸引了国际技术巨头的深度参与。作为激光功率与光束质量测量领域的佼佼者,德国PRIMES通过与中国独家代理商ETSC(东隆科技)的20年合作,在中国市场构建起技术研发、需求响应与服务体系的全方位生态。   技术基因:专注激光测量三十年的“行业标尺”   PRIMES是家成立于1992年的德国企业,从最初仅有数名工程师的实验室起步,如今已发展为拥有140余名员工、分支机构遍布欧美亚的激光测量技术专家。其核心产品线覆盖从10W到120kW的激光功率测量设备,以及光束轮廓分析、焦斑诊断等高端仪器,客户群体既包括激光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商,也延伸至汽车焊接、新能源电池加工等工业场景。   近年来,全球激光产业呈现出显著的高功率化发展趋势,制造商和终端用户对高功率复杂应用的需求持续超越常规产品迭代速度。尤其在中国市场,高功率激光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PRIMES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三款新品——PowerMonitor PM HP75、Cube XT和CompactPowerMonitor CPM+,直指行业痛点。   中国战略:与ETSC共筑二十年本土化生态   回溯二十年前全球激光产业格局,欧美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之际,PRIMES就已前瞻性预判制造全球化趋势并明确了“快速响应市场+本土化支持”的战略定位。   2006年上海慕尼黑光博会初涉中国市场,当时国际参展商占比超90%的市场环境,与其当前中国本土参展商占绝对主力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中国制造从区域力量发展为全球产业核心的进程。 为了能够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PRIMES在中国市场建立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本土服务团队,形成快速需求响应与问题解决机制;同时,通过定期赴德技术培训及双向客户走访,与合作伙伴构建超越商业交易的技术信任共同体。这种“本土服务能力+全球化技术协同”的模式,成为其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支撑。   与中国独家代理商ETSC(东隆科技)近二十年的战略合作堪称典型案例。事实上,双方初期合作规模有限,但是现已成为PRIMES中国区域核心业务的端口。   ETSC不仅实现销售额的指数级增长,更持续输送中国市场特有的高功率参数需求等关键信息,此类需求明显区别于欧洲市场渐进式改进的保守风格,直接驱动PRIMES 30kW至120kW功率测量产品的定向研发。双方形成的“市场情报-技术转化” 闭环,验证优质代理商在全球化市场中的战略价值,其提供的终端用户洞察已成为企业技术路线制定的核心依据,使得PRIMES产品始终紧贴中国产业升级的脉搏。  3月12日,上海慕尼黑光博会期间,东隆科技正式宣布与德国PRIMES共同成立“中国校准实验室”。这一重要合作标志着东隆科技在本地化服务领域的优势与PRIMES在激光光束诊断领域的顶尖技术深度融合,旨在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快速、更高精度的服务以及本地化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该实验室将专注于测量设备的校准、维修及技术支持,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最高标准,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系统性的服务体验。针对高价值设备用户关注的维修时效与成本控制问题,Dr. Thomas Umschlag坦言:双方通过建立本地化维修节点,将原本需数周至数月的返德维修周期缩短为境内快速响应,关键设备调试周期压缩70%以上。   同时,公司也将实施全球统一技术标准,武汉实验室执行与德国总部同等水平的校准流程,确保跨国企业客户获得无差异服务质量。此外,针对中国市场占比超60%的中端设备,消除高额跨境维修成本痛点,此类设备返厂维修综合费用常达新品价值的60%-80%,本地化服务使维修成本降低至原费用的1/3。   PRIMES与东隆科技(ETSC)跨越二十年的合作,不仅是一部跨国技术协同的典范,更是全球激光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