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纤激光市场变化 看中国激光品牌的崛起之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07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优质企业,扩大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在智能手机领域,从起初以拥有iPhone为荣,到国产手机品牌崛起;提起汽车,从选择德系、日系车到国产汽车的飞跃发展;同样,在激光领域,中国激光产业逐步发展,一批激光企业品牌成长起来,激光器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自诞生之日起,激光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加工工具在各个行业领域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器是激光设备中最核心的零部件,是产生激光的装置。其中,光纤激光器是一类重要的工业设备,已成为工业制造领域主流光源。根据《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光纤激光器的收入规模约125亿元。

    IPG与奋起直追的中国品牌

    激光器问世不久,美国光学公司(AmericanOpticalCorporation)于1963年首先提出了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的构思。1966年高锟和Hockham对光纤及其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提出了划时代的新观点。1970年,光纤的传输特性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水平,同年也实现了半导体激光器室温下连续工作。这两大科技成果为光纤通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谈到光纤激光器的产业发展,自然少不了IPG的身影。随着1990年IPG创立,光纤激光器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其创始人Valentin P.Gapontsev博士被誉为“光纤激光工业之父”。2003年,IPG公司在中国卖出第一台调Q脉冲光纤激光器,商用脉冲光纤激光器在中国市场发展起来。2004年,基于南安普顿大学为技术基础的英国SPI公司将MOPA可调脉宽光纤激光器以美国苹果公司产品的应用为契机推入了中国市场。

    在国外企业的垄断技术与市场中,2007年,从海外归国的闫大鹏博士在武汉创办锐科激光。2008年,锐科激光推出第一台国产商用调Q脉冲光纤激光器,2009年其调Q光纤激光器已开始小批量供应市场,并初步获得了市场对国产激光器的认可,打破了美国IPG的垄断格局。随后,创鑫激光、杰普特也相继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激光器产品。

    技术垄断被打破后,国产激光器品牌开始逐步替代进口。2013年时,我国工业市场100-1500W以上的光纤激光器国产市占率仅有约15%,1500W以上的光纤激光器国产市占率仅约1%。但到了2020年时,中低功率段的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其中1500W以下的光纤激光器国产市占率达到61%,1500W以上的国产市占率达到59%。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国产激光器品牌不断冲击着国外巨头把持的高功率市场,深刻改变了全球激光产业竞争格局。

    国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赶超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一大制造业国家,同时也是一大消费市场。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曾在不少领域成为国外的代加工厂,贴牌代工各类产品。也正是因为如此,产品附加值小,议价能力低,利润微薄。在激光领域,中国几乎与国外激光技术同时起步,但中国激光产业发展却落后于国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器件,导致绝大多数产品依赖进口,甚至出现进口品牌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光纤激光器为例,自2008年IPG披露中国地区的收入以来,其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迅速增长。由于国产品牌的空缺,IPG在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常年处于垄断地位。

    2013年,锐科激光攻克万瓦激光器核心技术,研制成功中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这一事件是我国光纤激光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一年后,我国激光器企业陆续兴起,从中低功率的国产替代开始,陆续向高功率、高端产品市场发力。2018年,IPG中国市场收入在连续多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但其市场份额仍超过50%。

    2019年,中国光纤激光市场掀起万瓦旋风,大量国产激光器企业推出万瓦产品,国产替代进入新的阶段。此后几年,国产激光器品牌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龙头企业锐科激光2021年取得了营收34.10亿元的成绩,已基本追上IPG的市场份额(2021年IPG在中国市场收入约35.73亿元)。可以预计在2022年,锐科激光将实现光纤激光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锐科激光的品牌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消费者心中与“低端”、“质量差”、“没有知名度”等印象关联,而国外产品掌握了话语权,印上国外品牌的logo就代表着“高端”、“质量好”、“时尚有名”。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竞争力。而在如激光行业此类高科技领域,要成为能与国际对手同台竞技的品牌,掌握关键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基础与核心。

    我国激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乏拆台、压价以及贴牌生产的情况。国内企业要意识到中国激光品牌形象建立不易,市场信任建立不易,齐心协力发展国有品牌。毕竟品牌形象一旦损毁,关乎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个中国激光企业的品牌形象。

    幸运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倡导支持下,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锐科激光承担起光纤激光器国产化替代重任,一路奋起高歌成为质量与影响力兼具的国产品牌,成为国内光纤激光器领军者。

    1)以技术为基因 以人才筑基础

    光纤激光器的技术含量高,涉及到光学与光电子学、材料科学、信息与通信、机械工程等多个技术领域,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领域。锐科激光自创立起便具备技术基因。锐科激光拥有一支人才突出、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拥有光纤激光器及核心器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研发团队及创新团队。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技术研发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

    正因如此,锐科激光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25W脉冲光纤激光器产品,第一台100W、1000W、4000W、6000W和10000W连续光纤激光器产品并形成批量化生产,实现国产光纤激光器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并牵头制定了光纤激光器的行业标准,始终引领国内光纤激光器产业发展。2021年,锐科激光与南华大学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100kW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及配套设备启用仪式在南华大学顺利举行。该激光器是中国目前最大功率的工业光纤激光器,也是全球第二大功率的工业激光器。

    2)垂直整合产业链 打造技术护城河

    激光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如芯片、泵浦源、控制系统)及中下游激光器、激光设备。以IPG 为例,其在多年发展中,已通过垂直整合一体化战略完成产业链覆盖,实现成本降低,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中国激光企业要掌握话语权,需要打破国外的关键技术与核心器件垄断,完成整个产业链的独立自主。2015-2017年,直接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 80%以上,直接材料对主营业务成本影响显著。如今,锐科激光已掌握光纤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和材料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光纤激光器上游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通过自制、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光纤激光器上游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公司光纤激光器研制能力得以大幅提高,并可自主研发更高功率和更好性能的产品;同时,自产核心器件和材料使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

    “缺芯”之痛,成为警示,而泵浦源芯片与特种光纤属于产业链上的“卡脖子”环节。在激光芯片方面,锐科激光已通过锐晶激光、长光华芯实现国产化。其中,锐晶激光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其中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51%,而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也持有锐科激光33.68%的股份。在特种光纤方面,则通过收购武汉睿芯特种光纤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睿芯光纤”)实现了垂直整合。

    锐科激光核心器件及材料自制情况

    3)发力高端应用 实现合作共赢

    2008-2018年,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产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中国激光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近年来,我国激光产业的发展极大程度受到了下游应用需求的推动。光纤激光器可应用于传统制造、汽车生产、重工制造、医疗美容、通信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在高端应用国产化替代方面,国产激光品牌也在努力。锐科激光率先打破超高功率激光器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其中光束可调系列、带光闸系列及蓝光、绿光等多款激光器产品,已经在国内新能源及汽车制造厂商中开始应用。前不久,锐科激光开发出用于脂肪靶向加热的红外光源,并且该医疗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此项成果鉴定的通过,标志着锐科在激光医疗研发领域的突破,使公司的激光产品矩阵更加丰富,也显示了锐科激光在激光医疗美容领域的布局。此外,锐科激光仍在不断拓展激光的高端应用场景,并于4月6日举办2022高端系列新品发布会,新品主要是专用于新能源、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及3D打印等领域的专用激光器。

    品牌影响力离不开品质、服务及研发实力,作为中国光纤激光器的领军者,锐科激光不断突破,已经成为国产激光器的领军品牌被行业客户认可。未来,期待国产激光品牌们合作共赢,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将中国激光品牌做大做强,让中国光源闪耀全球。

相关报告
  • 《多功能光纤激光加工系统》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cad
    • 发布时间:2014-09-03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相关团队,开发了一套多功能光纤激光加工系统。结合了工业机器人、光纤激光器等控制系统集成起来,使现有的激光加工技术获得了新突破。   把光纤激光器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激光加工,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工业机器人具有优秀的空间作业能力、加工范围大、可实现运动路径的在线/离线编程控制等。光纤激光器具有光束质量高、柔性传输、性能稳定等优势,可进行多种材料的切割、打孔、焊接、表面硬化合金化处理等。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完成大尺度空间三维加工,更能显著提高激光加工的适用范围和加工效率。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激光与智能能量场制造团队,集成开发了一套多功能光纤激光加工系统。该系统把六轴工业机器人、国产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多功能激光加工头、CCD定位系统、气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集成起来,能够实现三维和平面的激光焊接、切割、表面熔覆等激光加工。团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不锈钢、高反材料、异种材料的切割与焊接的工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该研究利用CCD系统实现了光路校准的简单高效,成功解决了传统方法激光加工光路校准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通过工艺探索,成功解决了高反材料焊接时对激光吸收率低下的问题,通过短脉冲激光表面处理的方法,可使铜片对1064nm波长激光的吸收率从5%提升到85%,大大提高了激光的利用效率,使低功率激光器焊接紫铜成为可能。
  • 《半导体激光器的星辰大海》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1-18
    • 2021年12月24日,西安炬光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到下午收盘,炬光科技报192.90元,上涨145.14%,总市值173.53亿元。这是A股光学元器件的又一资本动作。   当月9日,武汉仟目激光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OPPO关联公司巡星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OPPO正在投资半导体,并且在12月推出了马里亚纳芯片。而本次OPPO投资元器件激光器相关产业,也是看到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潜力。 市场不相信眼泪 半导体激光器又叫“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是以一定的半导体材料做工作物质而产生激光的器件。 1962年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发明问世,其不断的发展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激光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半导体激光器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激光技术。半导体激光器体积小、结构简单、价格较低廉,它目前在光电子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并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范围覆盖了整个光电子学领域,已成为当今光电子科学的核心技术。它可以用于激光引信、激光雷达、光线通信、激光治疗等。根据《2020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全球激光器主要最终应用于激光材料加工和光刻市场、通信和光存储市场、科研和军事市场、医疗和美容市场、仪器与传感器市场、显示与打印市场等。 如今,这一行业的主要技术突破方向是功率,如何实现大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实现大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则需要大功率发射半导体激光芯片和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合束技术来共同实现。   应用上的突破则是向消费领域下沉,这给行业了带来新的思路变化,苹果是启发者。2017年iPhone X开始使用结构光作为FaceID技术,2018年的iPhone使用了光子公司Lumentum 公司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作为传感光源。Lumentum是半导体激光器的重要厂商,但与II-VI等还有较大差距。 2021年第一季度II-VI财报发布之后,一些华尔街分析师猜测,II-VI又一次夺走了Lumentum的市场份额。近年来,两家光子学公司都在3D传感VCSEL产品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不过最初在iPhone手机中进行的初始应用,现在已遍及安卓手机平台以及智能手机之外的应用领域。 从现在的半导体激光器来看,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材料、芯片、器件、模块、系统等应用节点,上游的材料和芯片产业还是中下游的器件、模块、系统产业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长久的技术沉淀和巨额的资金投入。 美国公司是半导体激光器的主要玩家,也是半导体工厂的主要激光器供应商。此前Lumentum 与Oclaro公司合并, II-VI与Finisar公司重组,头部公司强强联合,这对产业内其他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现状产生严重影响。合并后,II-VI成为半导体激光器整体市场的第一,而Lumentum则是第二名。但是,两者仍然没有占据一半的份额,也就是说,这一市场竞争极其激烈。 中国的半导体激光器市场 2015年,中国取代欧洲成为半导体激光器最大的消费市场。 2013年以来,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光纤激光器成为工业激光器最大产品结构,作为光纤激光器泵浦的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15年、2016年、2017年是我国半导体激光飞速发展的3年,2017年以后,由于部分光纤激光器龙头厂商开始大批量单独生产LD器件和LD芯片,减少了对半导体激光器泵浦采购。同时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承压,国际贸易形式严峻摩擦不断,半导体激光器市场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到2019年,我国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为19.79亿元,同比仅增长10.6%。 2018年全球激光行业产品总收入达到137.54亿美元。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突破激光器核心技术,国内激光设备的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半导体激光器销售规模于2014年至2018年实现近5倍的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8%。受益于半导体原材料平均成本下降、中国半导体材料厂商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激光器封装成本降低等因素,中国半导体激光器企业在运动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崭露头角。 此前,国际上从事半导体激光器的企业有美国企业、德国TRUMPF、DILAS等。由于国外半导体激光器研发起步早,技术积累更深厚也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产业链,因此外国公司在这一行业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 芯片领域,半导体激光器也形成了Foundry、IDM、Fabless的模式,其主要区分标准与芯片类似。长光华芯便是其中的IDM代表,9月,苏州长光华芯已经通过上市委会议,成功进入到提交注册阶段。从资本市场来看,2021年下半年成为这一行业的上市小高峰。 根据招股书,长光华芯本次发行募集资金重点投向 “高功率激光芯片、器件、模块产能扩充项目”、“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VCSEL)及光通信激光芯片产业化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020年,长光华芯新增高效率VCSEL系列产品,在这一技术领域落下重子,誓要加入队伍前列。 而说到VCSEL,就不得不提到纵慧芯光。在2019年全球ToF传感器市场中,纵慧芯光的VCSEL占比达到32.6%,仅次于市占率37%的Osram,排名全球第二。 纵慧芯光主要研发生产制程在650nm至1000nm的VCSEL芯片、器件及模组等产品。从华为P30和华为Mate 30 Pro开始,纵慧芯光进入VCSEL供应商名单。2020年,纵慧芯光获得了华为旗下哈勃科技的新一轮投资。2021年9月7日,纵慧芯光完成了两亿元C3轮融资,由武岳峰领投,比亚迪等跟投。其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产品技术的升级完善和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 而这次融资同样显示了半导体激光器也将从消费电子走向汽车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天地。 目前来说,国内公司在半导体激光器的市场上发展极其迅速,在许多领域已经有了话语权,但多是各自奋斗还没有形成产业的联盟,并且在高精尖技术上仍然受到国外传统公司的压制,同样需要奋发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