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000米处发现海底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wuhao
  • 发布时间:2017-01-17
  •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狮子鱼”是迄今发现生活在深海环境的鱼类,它们能够生长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深处,比之前最深海洋鱼类的栖息环境还要深500米。该国际海洋探测活动还在海底发现其它新物种,狮子鱼如同海底幽灵一般,身体像蝌蚪,长着较大头部,较小眼睛,身体没有鳞片。阿伯丁大学艾兰-杰米森说:“它看上去非常脆弱,长着较大的翼状翅膀,头部像卡通狗,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无法相信这一深度仍有鱼类存活,毕竟该环境压力非常大。”

    阿伯丁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到105个小时的鱼类视频,他们使用深海勘测设备—“海沟登陆者”,它是英国研制的最深海域探测装置,装配着高清晰水下相机。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佛克号”海洋调查船在马里亚纳海沟勘测了30天。据悉,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部和日本南部的太平洋海域。他们同时惊奇地发现一种罕见的超大型片脚类生物,这是一种类似虾的甲壳纲生物,体长可达到28厘米,2012年最初发现于新西兰海域。

    令科学家们吃惊的是,海沟登陆者潜入8145米深海底时发现多条游动的狮子鱼。这项研究不仅勘测了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还在不同深度位置进行了勘测,有助于揭晓神秘的海底生态系统。这项研究就像是登到了山峰最高点,才能够真实了解山脉的生态系统。此次“海沟登陆者”探测器还成功抵达塞丽娜深渊,这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位置,深度为10545米。美国加州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创始人之一温迪强调称,这是非常少见地全面透视海洋独特的深海环境,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深海,目前深海环境并不排除遭受人类活动影响。

    附图: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深处的海底新物种

    (吴昊 编辑)

相关报告
  • 《Nature:根据海底地震资料估算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水输入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2-28
    • 虽然俯冲带的水循环是水向地球深部输送的唯一方式,但人们对它的机制了解甚少。以往对超过100公里深度水通量的估算差异较大,这些计算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是俯冲上地幔的初始含水量。过去通过主动源地震的调查研究,发现俯冲板块在海沟附近板块发生弯曲的位置普遍发生水化。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确定水化的深度范围,且过去的研究大多针对年轻的俯冲板块,使得年代久远的俯冲板块的水平衡很不确定。 本研究通过对海底宽频地震资料瑞利波的分析,绘制了马里亚纳海沟中部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的地震图像。这些图像表明,由水化作用引起的地幔低速体延伸到莫霍面以下约24公里。结合以往对俯冲带地壳内水量的估算,最新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俯冲水量至少是最初估算的4.3倍。如果其他较老、较冷的俯冲板块包含相应厚度的含水地幔层,那么与以前的估算量相比,全球流入100公里以上地幔的水通量必须增加大约三倍。由于长期净流入地球深部的水量与地质记录不符,对火山弧和弧后盆地喷出水量的估算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修正。 (刘思青 编译)
  • 《远征探索海沟最深处的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1-18
    • 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林间(Jian Lin)坦承:马里亚纳海沟“有点不可思议”。该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海底,呈镰刀状,长2550公里,深度近11千米,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令人称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独特地形。海沟位于一个俯冲带,许多地方的俯冲板块的倾斜是缓慢下降的,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几近呈垂直状态。 科学家们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急剧下降,为什么在马里亚纳海沟没有记录到像其它俯冲带产生长距离海啸的大地震。当前,一个中美合作团队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沟边坡安装了地震仪阵列。项目共同负责人林间表示,这项用时5年、耗资1200万美元的马里亚纳海沟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监听地震波,将海沟内部和周围的扭曲岩层精细地描绘出来,以寻找它们形成的线索。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Robert Stern表示, “这是令人兴奋的,该研究将提供洞察地球最深处独特特征的有价值信息。” 该计划着眼于海沟的最深处,一个被称之为“挑战者深渊”的槽形山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科学家们搭乘中国科考船实验3号于上个月在深达8137米的海沟深处安置了33个宽带地震仪。这比其它任何地震仪都要大,承压可达1000个大气压,可以感知来自地震和母船上用于探测支撑海沟岩石的空气炮实验装置的震动。 研究人员计划对比2012年从相对较浅的中央马里亚纳海沟获得的数据,那里的倾角变化相对平缓。该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孙金龙表示,他们将测试研究关于为什么“挑战者深渊”如此奇特的各种假设。在模拟研究中,该团队发现只有引入向下拉拽太平洋板块的巨大而神秘的力,才能重现“挑战者深渊”的地形和裂隙模式。 在火奴鲁鲁的夏威夷大学地质学家Patricia Fryer表示,对于马里亚纳海沟地形形成原因的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太平洋板块的撕裂,这能使板更灵活,并能呈现更陡峭的倾斜。通过遥远的地震监测站监测海沟内的地震活动,显示有板块撕裂发生的迹象。Patricia Fryer还说,新布设的深海地震仪在描绘海沟轻微震颤区域分布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并能帮助提供明确的答案。 领导了2012年度探险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ouglas Wiens,也希望能够找到除了归因于“运气”之外的其它能够解释马里亚纳海沟没有大地震的原因。地震数据将揭示这些板块究竟是“紧密耦合”(Tightly Coupled),聚集压力引发更大的地震?还是相互间的轻易滑动? 一个俯冲带弱耦合的迹象是蛇纹岩(Serpentinite)的存在—一种由下沉板块携带的海水与地幔岩石发生反应而形成的矿物。Douglas Wiens说,2012年探险发现的蛇纹岩位于中央马里亚纳海沟深达21千米的下方。蛇纹岩易滑而不粘,这可能意味着有助于维持海沟的平静。然而,其他科学家还是存有疑虑。林间说,“海沟完全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只是我们的记录太短,还没有探测到。” 附图:中美合作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Graphic) A. Cuadra/Science; (Data)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