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探索海沟最深处的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1-18
  • 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林间(Jian Lin)坦承:马里亚纳海沟“有点不可思议”。该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海底,呈镰刀状,长2550公里,深度近11千米,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令人称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独特地形。海沟位于一个俯冲带,许多地方的俯冲板块的倾斜是缓慢下降的,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几近呈垂直状态。

    科学家们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急剧下降,为什么在马里亚纳海沟没有记录到像其它俯冲带产生长距离海啸的大地震。当前,一个中美合作团队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沟边坡安装了地震仪阵列。项目共同负责人林间表示,这项用时5年、耗资1200万美元的马里亚纳海沟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监听地震波,将海沟内部和周围的扭曲岩层精细地描绘出来,以寻找它们形成的线索。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Robert Stern表示, “这是令人兴奋的,该研究将提供洞察地球最深处独特特征的有价值信息。”

    该计划着眼于海沟的最深处,一个被称之为“挑战者深渊”的槽形山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科学家们搭乘中国科考船实验3号于上个月在深达8137米的海沟深处安置了33个宽带地震仪。这比其它任何地震仪都要大,承压可达1000个大气压,可以感知来自地震和母船上用于探测支撑海沟岩石的空气炮实验装置的震动。

    研究人员计划对比2012年从相对较浅的中央马里亚纳海沟获得的数据,那里的倾角变化相对平缓。该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孙金龙表示,他们将测试研究关于为什么“挑战者深渊”如此奇特的各种假设。在模拟研究中,该团队发现只有引入向下拉拽太平洋板块的巨大而神秘的力,才能重现“挑战者深渊”的地形和裂隙模式。

    在火奴鲁鲁的夏威夷大学地质学家Patricia Fryer表示,对于马里亚纳海沟地形形成原因的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太平洋板块的撕裂,这能使板更灵活,并能呈现更陡峭的倾斜。通过遥远的地震监测站监测海沟内的地震活动,显示有板块撕裂发生的迹象。Patricia Fryer还说,新布设的深海地震仪在描绘海沟轻微震颤区域分布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并能帮助提供明确的答案。

    领导了2012年度探险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ouglas Wiens,也希望能够找到除了归因于“运气”之外的其它能够解释马里亚纳海沟没有大地震的原因。地震数据将揭示这些板块究竟是“紧密耦合”(Tightly Coupled),聚集压力引发更大的地震?还是相互间的轻易滑动?

    一个俯冲带弱耦合的迹象是蛇纹岩(Serpentinite)的存在—一种由下沉板块携带的海水与地幔岩石发生反应而形成的矿物。Douglas Wiens说,2012年探险发现的蛇纹岩位于中央马里亚纳海沟深达21千米的下方。蛇纹岩易滑而不粘,这可能意味着有助于维持海沟的平静。然而,其他科学家还是存有疑虑。林间说,“海沟完全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只是我们的记录太短,还没有探测到。”

    附图:中美合作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Graphic) A. Cuadra/Science; (Data)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相关报告
  • 《潜入地球内部有助于科学家揭开钻石形成的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5
    • 了解全球碳循环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地球可居住性的重要线索。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一个温和稳定的气候和一个低二氧化碳的大气层相比,例如,金星是在一个失控的温室状态,高表面温度和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 地球和金星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地球上存在活跃的板块构造,这使得我们的环境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 但是大气、海洋和地壳只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地幔占地球体积的75%,其潜在的碳储量比所有其他储层加起来还要多。 碳——有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俯冲进入地球内部,在那里它大大降低了固体地幔的熔点,在浅层地幔中形成碳酸化熔体(富含碳的熔融岩石),为地表火山提供燃料。碳酸盐矿物也可能被运送到地球深处,到达下地幔,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不确定。 要回答这个问题充满了挑战——地球深处的情况非常极端,来自地幔的样本非常稀少。解决办法是在实验室里用先进的技术重现这些条件。 现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组实验地球科学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揭示了碳酸盐岩矿物通过海洋地壳俯冲(其中一个地球构造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之下滑动)进入地幔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新线索。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在1000千米外的碳酸盐岩俯冲的屏障,在那里碳酸盐岩与海洋地壳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形成钻石,这些钻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储存在地球深处。 地球科学学院的詹姆斯·德威特博士解释说:“碳酸盐矿物在地球的下地幔中是否保持稳定?如果不是,需要多大的压力/温度变化才能引发矿物之间的反应?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得到这些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重现地球内部的条件。” 德威特博士和他的团队将合成碳酸盐岩置于非常高的压力和温度下,相当于地球深处高达90 GPa(约90万个大气压)和2000摄氏度的环境中,使用激光加热的钻石砧细胞。他们发现碳酸盐在1000 - 1300千米深处仍然保持稳定,几乎接近地核的一半。 在这种条件下,碳酸盐与周围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形成一种称为bridgmanite的矿物,这种矿物构成了地球大部分的地幔。这个反应释放的碳是以固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的。当周围炽热的地幔最终加热俯冲板块时,这种固态二氧化碳分解成超深钻石。 Drewitt博士补充说:“最终超深层钻石可以返回到表面在上升流地幔柱,这个过程可以代表超深层钻石的来源之一,我们发现在表面和提供的唯一直接证据,我们地球深层的构成。 “这令人兴奋,因为人类所能钻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2公里,不到地壳深度的一半。这与地幔的巨大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地幔的深度可达近3000公里。” 研究小组使用了一个钻石砧细胞来产生与在这些深度发现的压力相当的压力,在显微镜下把样品装入一个压力室,这个压力室是从一个金属垫片钻出来的,垫片被压缩在宝石质量的、明亮切割的钻石砧之间。这些样品的晶体结构随后在牛津郡的英国同步加速器工厂用x射线衍射分析。 Drewitt博士现在计划应用这些高压和高温实验以及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他矿物和材料,并补充道:“除了碳,可能是有海洋的水输送到地幔深处,当释放这将引起地球上融化的上部和下部地幔。 “然而,我们无法充分测试或了解这种富水熔融岩石动态行为的当前模型,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组成或物理特性。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极端条件下的实验和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2日
  • 《研究揭示大西洋参与全球环流的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2-28
    • 由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Batenburg博士带领的科学家团队,通过对大西洋两个地区深海沉积物样品的钕(Nd)同位素特征的比较,发现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之间的水交换在五千九百万年前突然增多。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年11月23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该研究揭示,活跃的环流加上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加,使得热量在地球上分布得更加均匀,一个长期的冷却阶段结束了,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温室时期。 Nd同位素被用作水团及其混合物的示踪剂。地表水通过河流和被风吹拂的尘埃获得Nd同位素,当地表水下沉形成深水团块时,深水团携带着它们特有的Nd同位素。当水团流经海洋并与其他水体混合时,其Nd同位素特征被纳入沉积物中,深海沉积物是海洋环流和历史气候的宝贵档案。本文揭示的故事开始于白垩纪末期(6600万年前),当时世界处于两个温室状态之间。自从大约90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的温室条件达到巅峰以来,气候已经冷却了数千万年。尽管经过长期的冷却,但白垩纪末期的温度和海平面仍高于现在。 大西洋形成初期,南北大西洋盆地比今天更浅更窄。在白垩纪晚期,南美洲和非洲之间的通道只允许浅水和表层水的通过,活火山的活动形成了水下山脉和高原,阻碍了深海环流。在南大西洋,沃尔维斯山脊屏障形成于一个活跃的火山热点之上,这一海脊部分高于海平面,形成了深水团流动的屏障。当大西洋继续开放时,洋壳冷却并下沉,洋盆变深变宽,海底高原和山脊连同地壳一起下沉,在某时来自南大洋的深水团能够向北流过沃尔维斯海脊,贯穿大西洋盆地的较深处。 Batenburg博士说:“我们的研究首次确定了深海连接是怎么形成以及何时形成的。论文的另一位作者Frank博士补充说:“在5900万年前,大西洋真正成为了全球温盐环流的一部分。温盐环流连接着五个主要大洋中的四个。”从5900万年前开始,来自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Nd同位素特征非常相似。推测认为是一个来自南部的深水团穿越大西洋,由深部向浅部穿越洋盆。深海交换作用的加强,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地球上的热量分布更加有效。 (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