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MS器件的制备石墨烯膜转移方法 》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3-24
  • 根据研究显示,石墨烯具有非凡的机械和电子特性,这就使得基于膜的纳机电系统(NEMS)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材料。研究人员对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的方法直接换乘三到预制的微腔的基板进行了调查和对产量极大的独立的膜进行了质量分析。为提高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薄膜的膜稳定性,由此提高了膜的完整性和密封性。随着产量最高的转移方法制备石墨烯的NEMS器件,电气测量成功地证明了这些石墨烯膜的压力传感可作为一种可能的应用。

相关报告
  • 《颜宁团队发《PNAS》:首次开发出制备单层石墨烯膜材料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03
    •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直接电子检测和先进算法的技术突破使cryo-EM能够以接近原子的分辨率绘制生物大分子的精确结构细节。随着cryo-EM的扩展,许多研究人员的共同看法是cryo-EM的瓶颈在于样品制备。Cryo-EM要求将蛋白质颗粒悬浮在薄薄的玻璃化冰中以避免变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无定形碳膜和多孔碳网格已被广泛使用。碳膜(通常为20 nm厚)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电子散射,这会增加噪声并降低图像分辨率。 因此,有孔的碳网格(可在孔区域中形成溶液层)已被认为是用于高分辨率单粒子分析的首选冷冻电磁网格。但是,其并不适用于所有蛋白质。尽管有些蛋白质更喜欢附着在碳膜上而无法进入孔中,但另一些蛋白质却以折衷的方式停留在空气-水界面上。另外,冰厚度的不均匀性使得难以在整个网格上搜索薄冰区域,其中图像对比度对于高分辨率图像处理是最佳的。由于稀薄的冰块和高蛋白密度是蛋白质结构高分辨率重建的关键,因此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将使cryo-EM受益。 2019年12月26日,颜宁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PNAS上发表题为“High-yield monolayer graphene grids for near-atomic resolution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文章,开发了一种更方便,成本更低的方法来制造高质量的石墨烯冷冻EM网格用于单颗粒冷冻EM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有机分子辅助转移方法将连续的单层石墨烯从其原始基板铜箔转移到多孔碳栅格上来制造石墨烯冷冻EM栅格。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使用一层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支撑石墨烯,该方法可以使悬浮的石墨烯非常高地覆盖孔区域。 来自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表明,悬浮的单层石墨烯的平均产率约为99%,高于任何先前报道的功能性石墨烯冷冻EM网格。使用这种方法获得的高石墨烯产量在批次之间是一致的。此外,清洁工艺足以去除大多数有机分子残留物并获得清洁的石墨烯表面。整个制造过程大约需要几个小时,并且可以批量生产多达数百个网格,而无需特殊的设备或大量的试剂。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代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的前沿技术。然而,与低温样品制备相关的技术挑战限制了cryo-EM无法实现更广泛的目标物的更高分离度。 该研究证明了高产量的单层石墨烯支撑膜改善了低温样品的质量。到目前为止,使用这种方法,已经通过cryo-EM和最少的数据集实现了最小蛋白质的最高分辨率结构。该技术为更接近原子分辨率的cryo-EM的更通用的冷冻样品制备铺平了道路。
  • 《化学所等在石墨烯纳米带制备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0
    • 硅基晶体管的集成正在接近工艺物理的极限,而具有超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石墨烯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芯片材料。石墨烯纳米带中存在由量子效应引入的带隙,使之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能,可以克服石墨烯本身半金属特质带来的不便,更适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于贵课题组在石墨烯二维材料的制备策略、性能及其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前期工作中,科研人员对具有扭转角的双层石墨烯的制备策略及其独特性能进行了系统总结 (Adv. Mater. 2021, 33, 2004974.);进一步综述了扭角多层石墨烯及其异质结的制备方法,并回顾了多种类型的异质结自上而下的制备策略(Adv. Sci. 2021, DOI:10.1002/advs.202103170. ACS Nano 2021, 15, 11040.);此外,科研人员总结了不同类型的衬底用以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Chem. Mater. 2021, 33, 8960.)。由于本征石墨烯的零带隙限制了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因此科研人员分析总结了石墨烯纳米带自下而上的生长策略,通过调控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边缘结构等可以实现带隙调节(Adv. Mater. 2020, 32, 1905957.)。 快速、大面积、低成本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仍有待发展。最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教授徐志平团队合作通过调控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的生长参数,直接在液态金属表面原位生长出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如图)。研究表明,将氢气的流速控制在相对微量的状态,同时以液态金属作为催化基底,可以引入一种新型的梳状刻蚀行为,从而调控石墨烯的生长。实验发现,利用梳状刻蚀控制石墨烯的生长可以将传统的薄膜生长转化为准一维的线性生长,从而直接制备高质量、大面积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通过优化生长条件,可以将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缩小至8纳米,并且长度大于3微米。该工作为大面积、快速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