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团队发《PNAS》:首次开发出制备单层石墨烯膜材料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03
  •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直接电子检测和先进算法的技术突破使cryo-EM能够以接近原子的分辨率绘制生物大分子的精确结构细节。随着cryo-EM的扩展,许多研究人员的共同看法是cryo-EM的瓶颈在于样品制备。Cryo-EM要求将蛋白质颗粒悬浮在薄薄的玻璃化冰中以避免变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无定形碳膜和多孔碳网格已被广泛使用。碳膜(通常为20 nm厚)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电子散射,这会增加噪声并降低图像分辨率。

    因此,有孔的碳网格(可在孔区域中形成溶液层)已被认为是用于高分辨率单粒子分析的首选冷冻电磁网格。但是,其并不适用于所有蛋白质。尽管有些蛋白质更喜欢附着在碳膜上而无法进入孔中,但另一些蛋白质却以折衷的方式停留在空气-水界面上。另外,冰厚度的不均匀性使得难以在整个网格上搜索薄冰区域,其中图像对比度对于高分辨率图像处理是最佳的。由于稀薄的冰块和高蛋白密度是蛋白质结构高分辨率重建的关键,因此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将使cryo-EM受益。

    2019年12月26日,颜宁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PNAS上发表题为“High-yield monolayer graphene grids for near-atomic resolution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文章,开发了一种更方便,成本更低的方法来制造高质量的石墨烯冷冻EM网格用于单颗粒冷冻EM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有机分子辅助转移方法将连续的单层石墨烯从其原始基板铜箔转移到多孔碳栅格上来制造石墨烯冷冻EM栅格。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使用一层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支撑石墨烯,该方法可以使悬浮的石墨烯非常高地覆盖孔区域。

    来自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表明,悬浮的单层石墨烯的平均产率约为99%,高于任何先前报道的功能性石墨烯冷冻EM网格。使用这种方法获得的高石墨烯产量在批次之间是一致的。此外,清洁工艺足以去除大多数有机分子残留物并获得清洁的石墨烯表面。整个制造过程大约需要几个小时,并且可以批量生产多达数百个网格,而无需特殊的设备或大量的试剂。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代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的前沿技术。然而,与低温样品制备相关的技术挑战限制了cryo-EM无法实现更广泛的目标物的更高分离度。

    该研究证明了高产量的单层石墨烯支撑膜改善了低温样品的质量。到目前为止,使用这种方法,已经通过cryo-EM和最少的数据集实现了最小蛋白质的最高分辨率结构。该技术为更接近原子分辨率的cryo-EM的更通用的冷冻样品制备铺平了道路。

相关报告
  • 《石墨烯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展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6
    • 自从2004年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从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引发世人关注以来,有“材料之王”之称的石墨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家开始对石墨烯进行系统研究,各种极具魅力的奇特性质相继被发现。 目前,主要的石墨烯制备方法有机械劈裂法、外延晶体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石墨的热膨胀和还原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制备方法也陆续被开发出来,如气相等离子体生长技术,静电沉积法和高温高压合成法等。 超级电容器凭借其高功率密度、优秀的倍率性能和极佳的循环性能等特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甚至被认为有机会成为最主要的储能装置。 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特性,是很有潜力的储能材料。作为已知最薄的二维材料,石墨烯因具有大比表面积等特性成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热门选择。 近日,在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RCAST),筑波大学教授、日本物质科学研究机构(NIMS)主席研究员唐捷为新材料在线®日本新材料考察团发表了题为《石墨烯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展望》的精彩演讲,引发现场讨论热潮。 日本物质科学研究机构(NIMS)主席研究员唐捷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修改: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这种稳定二维蜂巢状晶格结构赋予了石墨烯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性质等极为优异的性能,被称为“材料之王”。 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分离出稳定的单层石墨烯,颠覆了凝聚态物理学界既往的二维材料不能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的观点,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 石墨烯是人类已知最薄最坚硬的物质,单层石墨烯厚度只有0.335纳米,是头发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作为理想二维晶体材料,石墨烯导电率可达10^6 S/m,是室温下最好的导电材料,性能超过已知最好的导体银或铜。同时,石墨烯是已知的导热系数最高的物质,是室温下导热最好的材料。 单层石墨烯对光的吸收率仅为2.3%,且对任何波长都有效,打破了目前常用半导体化合物如砷化镓等的吸收带仅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端的限制,可制备透明导电薄膜,替代ITO,用于触摸面板、柔性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及LED照明等。 石墨烯具有2630 m^2/g 的超大比表面积,能够作为强力吸附剂与过滤材料,应用于环保、海水淡化等领域,还能充当储能材料负载。 日本物质科学研究机构(NIMS)主席研究员唐捷与考察团合影留念 超级电容器凭借其高功率密度、优秀的倍率性能和极佳的循环性能等特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甚至被认为有机会成为最主要的储能装置。 事实上,超级电容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比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都用它作为辅助设备,家电回收上也用到了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只是表面的吸附,所以它反应非常快,充电时间特别短,所以我们希望保持超级电容器充电时间短,又希望能够提高它的能量密度。现在超级电容器用的材料是活性炭,因为中间有很多微孔,它的能量密度并不大,没有起到作用,性能也不好。 我们做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就是希望能够实现高速充电,大容量和大输出。我们主要通过石墨烯加纳米碳管做成一个三维纳米的构造,希望能够做成一个新型、大容量的材料。将来用在电动车上。 纳米碳管是一个被看好的材料,因为它导电性好,强度又高。日本政府花了几十亿元日元用于纳米碳管超级电容器的研究,最后发现纳米碳管可以提高性能,可以耐高压,但是比容量没有得到提高。因为纳米碳管的性能好,纳米碳管超级电容器的成本是现有的活性炭的一百倍,所以几乎是没有汽车的厂家愿意使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提到超级电容器容量的材料,选择石墨烯这种材料是因为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又有很好的导电性,这样我们通过它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容量密度,又因为它有很好的导电性,又可以实现大的功率密度,达到了提高容量与缩短充电时间双重目的。 根据储电规模不同,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目标和市场包括手机、便携式计算机、汽车等领域。要将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用在汽车领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走。 据了解,新材料在线®日本新材料考察之旅的目的是带领国内业界精英深入了解日本最先进、最前沿和最全面的新材料发展动向与科技成果;了解日本知名企业先进管理水平及技术,开拓视野,提升企业管理思维和能力;与日本知名高校材料研究所的教授交流探讨新材料技术及应用;通过本次标杆学习之旅,寻找到自身企业管理运营升级及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 本次活动为新材料私董会系列活动之一。新材料私董会聚焦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家学习、交流与社交,汇集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家、投资机构合伙人、券商高管、行业资深专家等群体智慧,解决新材料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打造高端圈层俱乐部。
  • 《新加坡开发出制备二维蓝磷材料的新工艺技术》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5-14
    • 据国防科技信息网4月30日消息,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出制备二维蓝磷材料的新工艺技术,首次证明了通过硅原子插层到蓝磷-金(BlueP-Au)材料中,可以制备二维蓝磷材料。研究人员首先在金的(111)晶面上沉积一层黑磷,同时不断加热金表面从而制备单层蓝磷-金材料。随后硅材料会在加热作用下挥发出硅原子,这些原子将自发地插入蓝磷-金材料中,形成硅-金缓冲物。这种缓冲物的生成会破坏磷和金原子之间的分子键,从而在表面生成单层蓝磷材料。二维蓝磷材料具有较宽的带隙,在光电器件领域应用广泛。 更多信息:More information: Jia Lin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Monolayer Blue Phosphorus Enabled by Silicon Intercalation,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0822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