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近零碳港口微电网建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3
  • 11月29日,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试点项目——首个近零碳港口微电网在江苏连云港建成,为我国零碳港口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202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连云港港新东方国际货柜和中哈物流公司为近零碳码头和零碳物流园区试点。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连云港港在港口试点建设“多能互补”的智能微电网,实现货轮从进港靠泊到货物装卸运输全程的近零碳排放。


    智能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在连云港港,港口智能微电网集成了0.5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及0.5万千瓦新型储能,并根据港口应用实际投用了35台换电式集装箱重卡、2艘纯电动拖轮及电动正面吊、空箱堆高机等电气化设施。此前,连云港港已先后建成16套总容量3.62万千伏安的港口岸电系统、1座重卡换电站及7台160千瓦直流充电桩等充换电设备。这些设备与发用电设备共同形成港口智能微电网整体解决方案。


    “微电网接了各类发电、用电设备,清洁能源年发电量可超600万度。我们每年可节省用电成本超300万元,减少标准煤消耗2.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6万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总经理杨华东说。


    据了解,在微电网建设过程中,国网江苏电力联合连云港港为港口微电网设置了自主经济运行、安全离网运行、参与需求响应、支撑电网互动等四种典型运行模式。当光伏电量大发时,微电网提升港口充换电设备充电功率,充分消纳新能源。电动重卡换电系统则与混合储能电站协同工作,在电价谷时充电、峰时放电,为港口减少成本支出。未来,微电网还将依托车网互动(V2G)充电设施与大电网实现“船网互动”。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5338.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建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17
    • 近日,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近日荣获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证明潍坊港全港口范围内已实现“碳中和”,标志着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建成。 潍坊港位于渤海湾南海岸,岸线长5382米,拥有丰富的海洋、风能、光能等资源,是进行“零碳港口”建设的良好试验场地。 今年3月,潍坊港发布“零碳港口”创建方案,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向其颁发了承诺性碳中和证书。10月,潍坊港完成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9010.62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中和。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依据碳中和相关证实规范,对今年6月10日—9月10日潍坊港生产经营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量化和抵消过程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评价依据准则的要求,授予潍坊港碳中和评价证书。
  • 《一文读懂零碳园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9-24
    • 园区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区,也是“脱碳”攻坚的最佳试验场。 零碳园区 是“双碳”目标在区域层面的关键落脚点。 五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场以零碳、近零碳为关键词的供用能模式变革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诸多示范场景落地应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启动,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从海南的博鳌零碳示范区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从江苏大丰港区零碳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到青海海东零碳园,园区和企业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减碳增效,稳妥有序向着实现“双碳”目标奋力迈进。 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抢滩布局零碳园区,做好“必答题”“必选项”。绿电直连、“以绿制绿”、强化 需求侧管理 、探索深度脱碳路径、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在加速形成,为碳中和目标下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随着2025年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的启动,我国绿色转型进程也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 一图读懂零碳园区 一、基本概念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二、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推动园区供热系统实现清洁低碳化。 二是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三是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转移集聚。 四是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加强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五是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完善园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六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七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园区能碳管理平台,强化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 八是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政府、园区、园区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三、评价标准 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100万吨标准的园区) 单位能耗碳排放 核心指标 <0.3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万吨标准的园区)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90% 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 达到或优于二级能耗限额标准 引导指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0% 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 >5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0% 追“零” 加速奔跑 《关于建立河北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培育库的通知》 主要目标:围绕省主导产业,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轻工等重点行业,遴选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处于省内同行业前列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进行重点培育,建立省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培育库。通过2~3年培育建设,培树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主要目标:到2030年,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成熟可靠的示范经验逐步向全省推广。零碳矿山吨原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80%以上,力争全部实现零碳排放;零碳开发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60%以上,力争全部实现零碳排放。 主要目标:2025年,启动零碳园区建设申报遴选工作;2026~2028年,全面开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建设;到2030年,深化零碳园区建设探索实践,更多自治区级零碳园区纳入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 主要目标:到2027年,培育50家以上省级层面零碳(近零碳)工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经验和模式。 主要目标:到2027年,力争打造5个以上零碳产业示范园区,在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投资融资、技术应用、数字赋能、统计核算、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构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地方性标准规范,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20个以上零碳产业园区,构建促进园区零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零碳负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优势产业绿色竞争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目标:加快打造一批零碳园区,深化部省共建推进湄洲岛“近零碳岛屿”建设。支持平潭建设零碳国际旅游岛。打造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机场、码头、公路服务区。 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相关园区技术路径基本清晰、配套制度基本健全,总结推广建设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到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相关技术装备、政策制度、配套服务等更加健全,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挥关键作用。 主要目标:到2027年,力争建设10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比例约50%。 主要目标: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峰值期下降70%,建成零碳、高效、智慧、韧性、安全的新型能源系统。 主要目标:到2027年,绿色工厂累计达到500个、绿色园区累计达到36个,近零碳园区试点累计达到24个。 主要目标:到2027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在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统计核算、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主要目标:到2025年组织创建15个零碳园区。通过产业优化、能源增效、资源循环、设施共享、固碳增汇、数字管理等多种碳减排的技术和措施,实现园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趋于平衡,成为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零碳园区。 “零碳”朋友圈 1.零碳岛屿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园区 入选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十大引领工程” 亮点:在能源供应方面,通过“八位一体”(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绿色化改造+交通电气化+新型电力系统+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景观+智慧运营)的降碳体系,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用电自平衡。园区供电可靠率高达99.999%,新能源消纳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100%,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100%,园区内建筑和基础设施用能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9年的1.13万吨降至2024年的零碳。 2.零碳大楼特来电总部基地大楼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 亮点:依托光伏发电、梯次储能及新能源汽车反向放电技术,可实现100%绿能替代。该建筑东、西、南3个外立面均安装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日发电量达1500千瓦时,可实现全楼最高25%的绿能替代。实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大楼底部安装有14块退役的汽车动力电池,可存储绿电1500千瓦时,移峰填谷,供用电高峰期或阴雨天使用。 3.零碳公路新疆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 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亮点:对沿线86口柴油机发电水源井进行光伏发电改造,光伏年发电量超过300万千瓦时,每年较柴油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10吨,实现了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抽水灌溉“油改电”零碳排放建设。 4.零碳坝区乌东德水电站零碳智慧坝区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上的零碳智慧坝区 亮点:规划建设10兆瓦分布式光伏及配套储能设施,每年生产约1400万千瓦时绿电。借助能碳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坝区建成安全可靠的智能 微电网 。推进车辆船舶电动化、照明智慧化、建筑节能改造、用水系统降碳改造等节能降碳措施,力争到2027年底全面建成零碳坝区。 5.零碳公园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北京市首个“全域零碳公园” 亮点:以“本地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水蓄能”推动能源供给侧绿色变革,建设多能融合综合能源系统,园区供热因地制宜采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绿电交易,供给侧实现100%绿电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