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大规模工业化制备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06
  • 1月5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江阴髙新区获悉,世界首创用100吨电炉冶炼工艺生产的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板,日前在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澄特钢”)问世。

    这是由兴澄特钢联合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经过多年的攻关,解决了多方面的关键工艺技术,在该产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也是双方基于2016年40吨电炉冶炼工艺生产实践后取得原创攻关的再创新。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一重大工艺技术突破,使我国在高强高韧低密度钢的工业化生产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大规模生产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技术的国家。

    兴澄特钢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高强韧低密度钢的研究处于实验室阶段,在成分设计及制造工艺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世界上主要国家都极为关注其工业化制备及工程化应用技术。

    2005年、2015年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钢铁分别对轧制低密度钢进行了工业化试制,至今未见其成功的报道;2020年美国计划未来5年内投入2000万美元进行适合于工业化的低密度钢成分体系研究,项目预计2025年完成。

    因此,我国100吨级大规模工业化低密度钢制备成功,标志着在轧制低密度钢工业化及工程应用方面相关技术领先美国近十年,更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密度低于7.0g/cm³的热轧低密度钢批量工业化制造技术及应用技术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比常规高强钢的密度降低10%以上,具备良好的强韧性,今后将为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提供极为重要的新型轻量化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关报告
  • 《高强高韧低密度钢 100吨级大规模制备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1月5日,记者从江阴髙新区获悉,世界首创用100吨电炉冶炼工艺生产的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板,日前在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澄特钢)制备成功。   这项成果由兴澄特钢联合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经过多年攻关,解决了多方面的关键工艺技术。合作方在该产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也是双方基于2016年40吨电炉冶炼工艺生产实践后的再创新。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一重大工艺技术突破,使我国在高强高韧低密度钢的工业化生产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大规模生产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技术的国家。   兴澄特钢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高强韧低密度钢的研究处于实验室阶段,在成分设计及制造工艺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世界上主要国家都极为关注其工业化制备及工程化应用技术。   2005年、2015年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钢铁分别对轧制低密度钢进行了工业化试制,至今未见其成功的报道;2020年美国计划未来5年内投入2000万美元进行适合于工业化的低密度钢成分体系研究,项目预计2025年完成。   因此,我国100吨级大规模工业化低密度钢制备成功,标志着在轧制低密度钢工业化及工程应用方面相关技术领先美国近十年,更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密度低于7.0克/立方厘米的热轧低密度钢批量工业化制造技术及应用技术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比常规高强钢的密度降低10%以上,具备良好的强韧性,今后将为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提供极为重要的新型轻量化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 《我国在液氢大规模制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6
    • 9月25日,我国首套氢膨胀5吨/天氢液化系统正式发布。该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8月18日成功产出液氢,是我国在液氢大规模制备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将助力液氢大规模应用的工业化进程,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技术和装备基础。 据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攻克了氢克劳德循环氢液化工艺流程设计等5大关键核心技术,在满工况运行过程中,各工艺设备运行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值,是继2021年9月2吨/天氦膨胀制氢液化冷箱研制成功之后,在氢液化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 液氢是实现氢能高效储存运输,推动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战略转型目标的重要途径。氢克劳德制冷循环氢液化流程是未来大规模氢液化系统的主要工艺路线,该系统的成功运行提升了我国液氢工业生产领域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将为更大规模氢液化系统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