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中和HIV的转基因大米》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1-08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提出了艾滋病毒流行的一个创新解决方案-转基因大米。

    转基因水稻已经开发用于解决营养不良和气候变化。现在,来自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的科学家已经研发出一种新的毒株,用于治疗传统药物难以获得的国家的艾滋病毒症状。本周早些时候,一项新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7年有369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其中2570万人在非洲。虽然自从20世纪80年代流行以来,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一直停滞不前,但在2015年仍有21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

    目前,激动人心的新药、阴道植入物以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毒的实验性HIV疫苗正在开发中——后者的人体试验预计将于2019年开始。然而,截至2018,医学工作者仍依靠两种方法,性健康教育和口服药物,以控制病毒的传播。

    虽然只有一个人已经完全治愈,但是HIV患者通常服用一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防止病毒在体内复制,基本上可以延缓艾滋病的发作。如果治疗得当,病毒可以被管理,病人可以期待长寿和健康的生活。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些药物。研究小组说,他们的转基因大米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HIV阳性患者提供一种有效、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

    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水稻种子产生三种蛋白质——单克隆抗体2G12、凝集素griffithsin和蓝藻抗病毒蛋白-N——这些蛋白质在体外初步试验中显示与gp120(使病毒能够靶向细胞的糖蛋白)结合并中和HIV。这些种子可以研磨成糊状,然后可以作为局部乳膏使用,这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完全一样,可以平衡病毒。

    重要的是,当作物完全生长时,种子可以几乎不花任何成本就地生产,使得那些可能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诊所的人们极其容易获得治疗。研究人员解释说,谷物种子是生产药物最合适的材料之一,因为基础设施已经存在。

    在大米变得广泛可用之前,研究人员必须跨越几个障碍,尤其是人们对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厌恶。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证明没有有害的副作用,其次必须满足他们希望达到的国家的各种监管限制——但迄今为止的结果是有希望的。

    该研究者解释说:“这种开创性的战略实际上是唯一一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生产杀微生物鸡尾酒的方法,那里最需要艾滋病毒的预防。”

相关报告
  • 《Nature | 科学家培育出“牛肉味”的大米》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0
    • 2024年2月14日,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Introducing meat–rice: grain with added muscles beefs up protein的报道,这篇报道介绍了一种实验室培养的食品——肉饭,这是一种使用大米作为培养肉的支架的食品。研究者们通过将牛肉肌肉和脂肪细胞接种到大米上,创造了一种可食用的、带有“坚果味”的大米-牛肉混合物,其准备方式与普通大米相同。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大米的营养价值,使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而且还可能为食物不安全的社区提供补充食物或用于军队供应,同时减少养牛对环境的影响。 合作者、现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化学工程师Sohyeon Park表示,团队尝试直接在一粒大米的多孔缝隙中培养牛肉细胞,但细胞并未很好地附着在谷物上。研究人员发现,用鱼明胶和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转谷氨酰胺涂覆大米可以改善细胞的附着和生长。在用明胶-添加剂混合物上光未煮的大米后,团队将牛的肌肉和脂肪细胞播种到大米上。然后,细胞在生长介质中停留了大约一周,Park按照烹饪传统大米的方式清洗并蒸煮了注入牛肉的大米。Park表示,这与普通大米明显不同,味道更像坚果,质地更硬。 这种混合大米的营养含量也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100克混合大米含有的脂肪比普通大米多0.01克,蛋白质多0.31克,分别增加了7%和9%。研究指出,这本质上相当于吃100克大米加上1克牛胸肉——不到半茶匙。由于牛肉细胞含量低,它们可能只在大米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研究团队正在考虑通过增加大米上的牛细胞数量来提高其营养含量,特别是希望提高脂肪含量,这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脂肪细胞的生长能力不如肌肉细胞。此外,为了使这种产品商业化并让食品不安全的社区受益,研究人员需要保持低价。当前,1公斤这种大米的成本估计为2.23美元,与普通大米价格相近,远低于牛肉价格。混合大米的环境影响预计也会低于养殖牛肉。
  •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动物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4-12-19
    • 美国NIH的Harvey Alter在40年前首次描述了非甲非乙病毒性肝炎 (NANBH),美国Chiron公司的Michael Houghton团队27年前就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推出HCV的检测技术,HCV诊断和治疗走了近半个世纪。尽管如此,由于HCV经血感染通常无症状,加上经济和医疗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丙肝防控能力低,全球现有近2亿人、我国有逾4千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凶手,HCV的大流行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的巨大负担,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尽管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毒副作用大,停药病毒又反弹,而新药的投放速度远赶不上病毒耐药变异株的出现,人类彻底清除HCV还只是个梦想。更令人担忧的是,像艾滋病毒一样,研发针对这类高度变异并能逃逸免疫杀伤的RNA病毒的疫苗难度很大。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一直探索HCV感染的动物模型。然而,HCV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人们试图建立的各种实验小鼠模型,要么HCV病毒无法复制,要么小鼠的免疫系统有缺陷,要么没有慢性丙肝的病理出现。因此,研发出HCV持续感染动物模型,用于探明HCV如何持续感染和造成肝损伤,用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经过多年合作,大胆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7日以封面论文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 杂志上。   参与研究的博士生陈继征指出,“这样的小鼠肝脏细胞上通过转基因技术表达了HCV进入肝细胞的两个受体分子CD81和OCLN,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HCV病毒能进入小鼠肝细胞并高度复制。小鼠肝脏和外周血均出现了病毒血症,并已经持续近2年”。更为诱人的是,另一位参与研究的赵洋助理研究员指出,“80%的小鼠都能被HCV持续感染,并出现了典型的HCV急性感染和慢性病理进展,包括感染后1个月出现的脂肪肝,3个月开始出现的肝纤维化,和6个月出现的肝硬化。这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包括黑猩猩,都是无法想象的”。另一位团队成员张超博士生补充道,“我们已经能在小鼠中观察到HCV是如何逃逸免疫系统,抗病毒药物又是如何降低病毒滴度了”。   陈新文和唐宏指出,这项成果得益于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武汉病毒所和生物物理所两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合作,体现了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团队合作的优势。这个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揭示丙肝的致病机制提供了迄今最先进的材料,而且将从根本上推动丙肝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是中国科学家对威胁人类社会的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