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科学家培育出“牛肉味”的大米》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0
  • 2024年2月14日,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Introducing meat–rice: grain with added muscles beefs up protein的报道,这篇报道介绍了一种实验室培养的食品——肉饭,这是一种使用大米作为培养肉的支架的食品。研究者们通过将牛肉肌肉和脂肪细胞接种到大米上,创造了一种可食用的、带有“坚果味”的大米-牛肉混合物,其准备方式与普通大米相同。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大米的营养价值,使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而且还可能为食物不安全的社区提供补充食物或用于军队供应,同时减少养牛对环境的影响。

    合作者、现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化学工程师Sohyeon Park表示,团队尝试直接在一粒大米的多孔缝隙中培养牛肉细胞,但细胞并未很好地附着在谷物上。研究人员发现,用鱼明胶和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转谷氨酰胺涂覆大米可以改善细胞的附着和生长。在用明胶-添加剂混合物上光未煮的大米后,团队将牛的肌肉和脂肪细胞播种到大米上。然后,细胞在生长介质中停留了大约一周,Park按照烹饪传统大米的方式清洗并蒸煮了注入牛肉的大米。Park表示,这与普通大米明显不同,味道更像坚果,质地更硬。

    这种混合大米的营养含量也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100克混合大米含有的脂肪比普通大米多0.01克,蛋白质多0.31克,分别增加了7%和9%。研究指出,这本质上相当于吃100克大米加上1克牛胸肉——不到半茶匙。由于牛肉细胞含量低,它们可能只在大米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研究团队正在考虑通过增加大米上的牛细胞数量来提高其营养含量,特别是希望提高脂肪含量,这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脂肪细胞的生长能力不如肌肉细胞。此外,为了使这种产品商业化并让食品不安全的社区受益,研究人员需要保持低价。当前,1公斤这种大米的成本估计为2.23美元,与普通大米价格相近,远低于牛肉价格。混合大米的环境影响预计也会低于养殖牛肉。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培育高粱新品系提高作物产量》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高粱正成为美国需水作物的有力替代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选择。高粱起源于热带,许多热带高粱只有在白天时长较短的条件下才会开花,而在温带地区,白天时长短但气温较低,导致高粱产量降低。因此,美国和其他温带地区培育高粱新品种的研究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 为了开发新的遗传资源,培育出产量更高且对病虫害有更高抗性的高粱品种,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植物遗传学家罗伯特·R·克莱因(Robert R. Klein)及其研究团队从乔治亚州格里芬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Plant Genetic Resources Conservation Unit)挑选新的高粱品系用于杂交育种。最终被挑选出的高粱品系来自于非洲的高粱原产地中心,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国种植时以产量可观闻名。为了使该品系在温带地区也能大量繁殖,研究人员使用分子和传统育种技术将高挺、后开花的热带高粱作物培育成更快成熟的品系,并改良了谷粒产量性状。最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具有优良性状的高粱新品种被培育出来,且从德克萨斯到南达科他的14个州的广大土地都适合种植。预计2016年美国新高梁品种作物估值将达到19亿美元。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登记杂志》(Journal of Plant Registrations)。该研究成果不仅预示着高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未来提升粮食产量方面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也有力证明了格里芬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在收集、保存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粱品系方面的工作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正如参与本项研究的科学家所说,如果USDA-ARS没有收集、保存不同的高粱品系,这项工作不可能完成。 (编译 李楠)
  • 《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抗乳腺炎基因编辑奶山羊》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10-29
    • 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抗乳腺炎能力显著增强的基因编辑奶山羊。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5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引起学术界和畜牧业界的广泛关注。 乳腺炎作为畜牧业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畜牧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给全球乳制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奶牛患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全球每年的总损失更是达到100亿美元。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乳腺炎,成为畜牧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因编辑育种策略。他们通过调控序列基因编辑,将先天炎症调节序列靶向整合到溶菌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利用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ISDra2-TnpB,实现了溶菌酶基因在特定情况下的高效表达。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具有显著增强乳腺炎抗性的基因编辑奶山羊。 针对基因编辑奶山羊的抗病能力,研究人员进行了大肠杆菌感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基因编辑奶山羊在遭受大肠杆菌感染后,能够有效抑制泛凋亡的激活,减轻血乳屏障的损伤,显著降低乳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溶菌酶的高表达仅在大肠杆菌感染时显现,表明该基因编辑策略具有高度的疾病特异性,确保了畜牧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受影响。 这项突破性研究有望为乳制品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不仅可能大幅降低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将为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性开辟新的途径。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畜牧业和乳制品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全球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