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安方案”为盐碱地治理注入新动能》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12
  • 9月9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吉林省大安市举行。本届交流会围绕盐碱地产品生产安全和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进而推动盐碱地产品生产实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目标。在退水治理方面,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争取早日拿出“大安方案”。这将为大安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工作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以“菌物在盐碱地改良”为主题,介绍了植物、动物和菌物循环在盐碱地治理中的作用。相关专家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践和碱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产业化发展进行交流,深入盐碱地改良企业、综合治理地块等进行走访,了解实际成效。

    据介绍,大安市自2022年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以来,在众多专家团队和企业的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苏打盐碱地治理的技术路径和经验模式,尤其在中重度盐碱地培育了“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整治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

    今年,大安首次将盐碱地产品“推介、展销、招商”一体化融入交流会之中,市民与游客可以边欣赏文艺表演,边品尝、选购弱碱大米、鲜食玉米、小龙虾、沙棘等特色农产品,共同见证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效。据了解,本次交流会实现盐碱地产品签约销售额1.2亿元。

    近年来,大安汇聚了数十家国内盐碱地治理头部企业,各企业围绕“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深入研究的意愿强烈。大安实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以来,始终秉承“政府主导、市场化实施”的原则。本次交流会,大安首次尝试由“企业”办会,把舞台交给企业,走市场化模式,实现理论和市场的融合对接。

  • 原文来源: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9/11/content_398813.html
相关报告
  • 《首届盐碱地产业发展大会在吉林长春召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25
    • 10月21日,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主办,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耕地保护监测与质量提升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首届盐碱地产业发展大会在吉林长春召开。 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有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园结,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郑清,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原司长曾衍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二级研究员梁正伟,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总经理葛艳俊,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农业所所长、中国农业科技园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邢春雨,吉林省新航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艳,江苏永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远,中粮家佳康养殖部总经理助理、中粮家佳康(洮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博等相关领导、专家。耕地保护监测与质量提升专业委员会、辽宁连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平受邀参加本次会议。 大会以深刻落实关于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为核心,旨在推动盐碱地作物的开发推广,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发展深加工,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 在会上,张总详细剖析了当前全国土地面临的酸化、板结、中微量元素不足及土壤结构破坏等严峻问题,并着重介绍了连石生态富硒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该产品凭借其独特的配方和显著效果,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张总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该产品在水稻、苹果、花生、地瓜等多种农作物上的卓越表现,特别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水稻种植中,该调理剂不仅能显著提高产量,还能有效增强水稻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为水稻生产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此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也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期待更多类似的会议和活动,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 《东北茭白种植为盐碱地改良利用探索出新路径》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30
    • 盐碱地种植茭白后与未利用地形成鲜明对比。文波龙 摄 现场观摩会。文波龙供图 工人在打包刚采收的茭白。文波龙 摄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盛产于长江中下游的茭白在东北地区安了新家。近日,吉林省镇赉县茭白喜获丰收,最令人欣喜的是,它在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方面展示出了巨大潜力。 茭白作为特色蔬菜,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植广泛,浙江省缙云县是“中国茭白之乡”,经过20余年的发展,茭白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茭白被引入东北盐碱地种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吉林省西部有大量苏打盐碱地未被利用,茭白以其耐碱性走入科研人员视野,盐碱地种植茭白成为盐碱地生物改良与特色利用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研究团队为了解决盐碱地开发种稻过程中退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2021年开始本土与南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在盐碱生境的对比栽种实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很强耐盐碱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茭白作为优先引种植物,并进行基础研究与栽种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来自浙江的吉鹤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镇赉县进行茭白田间种植尝试。 2023年,双方合作在镇赉县五棵树镇盐碱地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存活率超40%,当年收获茭白50万斤以上,高产地块亩产超3000斤,验证了茭白在盐碱地种植的可行性和巨大经济潜力。今年,双方又在镇赉县建平乡盐碱地集中连片开展1000亩茭白栽种,实施了耐盐碱茭白品种优选、抗逆移栽、水肥高效管理与茭草还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示范。 近日,第三方专家测产显示,镇赉县盐碱地茭白主要农艺性状好,技术示范中产田茭白产量为1109.98公斤/亩,茭白地上鲜草产量3953.98公斤/亩。专家组一致认为,茭白耐盐碱性强、品质好、产量高,丰富的生物量,无论就地还田还是作为饲草都很可观,以茭白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介绍,团队对这片首次种植茭白的盐碱田块开展了全年系统性监测,并已经结合秋收完成了土壤、茭草、茭白、根系等样品采集。初步检测结果显示,种植茭白的田块表层土壤pH值从种植前的10.0左右降低到收获期的9.0左右,电导率也显著下降,而对照未种植地块土壤这些指标没有变化。 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结合这一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方向,深化技术攻关,特别是明确茭白种植、茭草还田等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和机制,建立种植茭白促进盐碱地改良、培肥和利用的技术方案。 文波龙认为,盐碱地种植茭白是一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产业方向,但目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问题,相信经过科研单位、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将会积极促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和高效利用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