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茭白种植为盐碱地改良利用探索出新路径》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30
  • 盐碱地种植茭白后与未利用地形成鲜明对比。文波龙 摄

    现场观摩会。文波龙供图

    工人在打包刚采收的茭白。文波龙 摄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盛产于长江中下游的茭白在东北地区安了新家。近日,吉林省镇赉县茭白喜获丰收,最令人欣喜的是,它在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方面展示出了巨大潜力。

    茭白作为特色蔬菜,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植广泛,浙江省缙云县是“中国茭白之乡”,经过20余年的发展,茭白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茭白被引入东北盐碱地种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吉林省西部有大量苏打盐碱地未被利用,茭白以其耐碱性走入科研人员视野,盐碱地种植茭白成为盐碱地生物改良与特色利用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研究团队为了解决盐碱地开发种稻过程中退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2021年开始本土与南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在盐碱生境的对比栽种实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很强耐盐碱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茭白作为优先引种植物,并进行基础研究与栽种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来自浙江的吉鹤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镇赉县进行茭白田间种植尝试。

    2023年,双方合作在镇赉县五棵树镇盐碱地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存活率超40%,当年收获茭白50万斤以上,高产地块亩产超3000斤,验证了茭白在盐碱地种植的可行性和巨大经济潜力。今年,双方又在镇赉县建平乡盐碱地集中连片开展1000亩茭白栽种,实施了耐盐碱茭白品种优选、抗逆移栽、水肥高效管理与茭草还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示范。

    近日,第三方专家测产显示,镇赉县盐碱地茭白主要农艺性状好,技术示范中产田茭白产量为1109.98公斤/亩,茭白地上鲜草产量3953.98公斤/亩。专家组一致认为,茭白耐盐碱性强、品质好、产量高,丰富的生物量,无论就地还田还是作为饲草都很可观,以茭白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介绍,团队对这片首次种植茭白的盐碱田块开展了全年系统性监测,并已经结合秋收完成了土壤、茭草、茭白、根系等样品采集。初步检测结果显示,种植茭白的田块表层土壤pH值从种植前的10.0左右降低到收获期的9.0左右,电导率也显著下降,而对照未种植地块土壤这些指标没有变化。

    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结合这一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方向,深化技术攻关,特别是明确茭白种植、茭草还田等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和机制,建立种植茭白促进盐碱地改良、培肥和利用的技术方案。

    文波龙认为,盐碱地种植茭白是一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产业方向,但目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问题,相信经过科研单位、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将会积极促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和高效利用事业的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cm/202410/t20241029_5037719.shtml
相关报告
  • 《苏打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面积高达342万 hm2,约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19%,且每年仍在扩展。土地盐碱化不同程度影响了植物生长,常造成植被退化,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同时极大危害着区域生态环境。随着苏打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大量的不同类型改良剂被应用,由于土壤改良剂的质量标准、施用规程以及效果评估等规范性文件的长期缺乏,大多研究者对其采用的改良剂的研究报道均称之为有效,导致很难判定各种改良剂孰优孰劣。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所研究人员针对现阶段国内盐碱地常用改良剂以及苏打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和综合性评估,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剂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了全国范围内1992-2022年3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不同改良剂在盐碱地改良效果上的相关报道,采纳了有关田间试验报道的92篇相关文献中的2061组研究数据,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盐碱土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量化评估了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解析了影响改良剂应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改良剂的改良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石膏类改良剂、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施用后土壤碱度分别降低21.5%、19.6%和37.0%;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最佳(47.8%),石膏类改良剂相对最低(26.4%)。三种改良剂多用于中、重度苏打盐碱土表层(0~20 cm)土壤改良,其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对土壤改良效果存在差异。 改良剂施用量是影响石膏类改良剂、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等降低土壤碱化度和盐分效果的主要因素。石膏类改良剂主要作用原理是降低土壤碱度,进而间接提升土壤养分和促进作物生长,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兼具降低土壤碱度和直接提供土壤养分的作用。土壤改良剂在选择使用上不仅要考虑用量,种植作物类型、改良剂成本、作用效果持久性以及环境安全性问题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剂的科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和《土壤学报》上。研究得到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 《岱山全力推进盐碱地变身万亩“丰产田”》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1
    •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全力推进盐碱地变身万亩“丰产田”。 加强科研攻关。应用新型土壤改良等技术,开挖深度排盐沟、连续种植水田及耐盐蔬菜作物,筛选出甬优1540等耐盐碱高产水稻品种,成功解决盐碱地土壤返盐问题。三年时间,复垦新增耕地5223亩,耕地水稻三年稳产400kg/亩。 发展生态混养。探索“稻鱼”共生、“稻菜”轮作等模式,提升经济效应。稻虾、稻蟹共生亩均产值4000—5000元,水稻—西兰花轮种模式亩均产值8500元。 推动链式发展。建设自动化育苗工厂、百亩连栋大棚项目、千亩大田蔬菜基地,装备4000立方米冷藏库、冷藏车等保险储运设施,布局智能化生产加工基地,推广订单式生产销售模式,打造海岛蔬菜聚焦区。目前年蔬菜种苗订单不少于600万株,西兰花年销售额不低于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