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茭白种植为盐碱地改良利用探索出新路径》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30
  • 盐碱地种植茭白后与未利用地形成鲜明对比。文波龙 摄

    现场观摩会。文波龙供图

    工人在打包刚采收的茭白。文波龙 摄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盛产于长江中下游的茭白在东北地区安了新家。近日,吉林省镇赉县茭白喜获丰收,最令人欣喜的是,它在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方面展示出了巨大潜力。

    茭白作为特色蔬菜,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植广泛,浙江省缙云县是“中国茭白之乡”,经过20余年的发展,茭白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茭白被引入东北盐碱地种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吉林省西部有大量苏打盐碱地未被利用,茭白以其耐碱性走入科研人员视野,盐碱地种植茭白成为盐碱地生物改良与特色利用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研究团队为了解决盐碱地开发种稻过程中退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2021年开始本土与南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在盐碱生境的对比栽种实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很强耐盐碱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茭白作为优先引种植物,并进行基础研究与栽种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来自浙江的吉鹤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镇赉县进行茭白田间种植尝试。

    2023年,双方合作在镇赉县五棵树镇盐碱地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存活率超40%,当年收获茭白50万斤以上,高产地块亩产超3000斤,验证了茭白在盐碱地种植的可行性和巨大经济潜力。今年,双方又在镇赉县建平乡盐碱地集中连片开展1000亩茭白栽种,实施了耐盐碱茭白品种优选、抗逆移栽、水肥高效管理与茭草还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示范。

    近日,第三方专家测产显示,镇赉县盐碱地茭白主要农艺性状好,技术示范中产田茭白产量为1109.98公斤/亩,茭白地上鲜草产量3953.98公斤/亩。专家组一致认为,茭白耐盐碱性强、品质好、产量高,丰富的生物量,无论就地还田还是作为饲草都很可观,以茭白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介绍,团队对这片首次种植茭白的盐碱田块开展了全年系统性监测,并已经结合秋收完成了土壤、茭草、茭白、根系等样品采集。初步检测结果显示,种植茭白的田块表层土壤pH值从种植前的10.0左右降低到收获期的9.0左右,电导率也显著下降,而对照未种植地块土壤这些指标没有变化。

    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结合这一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方向,深化技术攻关,特别是明确茭白种植、茭草还田等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和机制,建立种植茭白促进盐碱地改良、培肥和利用的技术方案。

    文波龙认为,盐碱地种植茭白是一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产业方向,但目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问题,相信经过科研单位、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将会积极促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和高效利用事业的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cm/202410/t20241029_5037719.shtml
相关报告
  • 《吉林:“大安方案”为盐碱地治理注入新动能》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12
    • 9月9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吉林省大安市举行。本届交流会围绕盐碱地产品生产安全和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进而推动盐碱地产品生产实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目标。在退水治理方面,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争取早日拿出“大安方案”。这将为大安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工作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以“菌物在盐碱地改良”为主题,介绍了植物、动物和菌物循环在盐碱地治理中的作用。相关专家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践和碱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产业化发展进行交流,深入盐碱地改良企业、综合治理地块等进行走访,了解实际成效。 据介绍,大安市自2022年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以来,在众多专家团队和企业的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苏打盐碱地治理的技术路径和经验模式,尤其在中重度盐碱地培育了“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整治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 今年,大安首次将盐碱地产品“推介、展销、招商”一体化融入交流会之中,市民与游客可以边欣赏文艺表演,边品尝、选购弱碱大米、鲜食玉米、小龙虾、沙棘等特色农产品,共同见证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效。据了解,本次交流会实现盐碱地产品签约销售额1.2亿元。 近年来,大安汇聚了数十家国内盐碱地治理头部企业,各企业围绕“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深入研究的意愿强烈。大安实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以来,始终秉承“政府主导、市场化实施”的原则。本次交流会,大安首次尝试由“企业”办会,把舞台交给企业,走市场化模式,实现理论和市场的融合对接。
  • 《苏打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面积高达342万 hm2,约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19%,且每年仍在扩展。土地盐碱化不同程度影响了植物生长,常造成植被退化,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同时极大危害着区域生态环境。随着苏打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大量的不同类型改良剂被应用,由于土壤改良剂的质量标准、施用规程以及效果评估等规范性文件的长期缺乏,大多研究者对其采用的改良剂的研究报道均称之为有效,导致很难判定各种改良剂孰优孰劣。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所研究人员针对现阶段国内盐碱地常用改良剂以及苏打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和综合性评估,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剂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了全国范围内1992-2022年3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不同改良剂在盐碱地改良效果上的相关报道,采纳了有关田间试验报道的92篇相关文献中的2061组研究数据,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盐碱土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量化评估了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解析了影响改良剂应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改良剂的改良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石膏类改良剂、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施用后土壤碱度分别降低21.5%、19.6%和37.0%;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最佳(47.8%),石膏类改良剂相对最低(26.4%)。三种改良剂多用于中、重度苏打盐碱土表层(0~20 cm)土壤改良,其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对土壤改良效果存在差异。 改良剂施用量是影响石膏类改良剂、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等降低土壤碱化度和盐分效果的主要因素。石膏类改良剂主要作用原理是降低土壤碱度,进而间接提升土壤养分和促进作物生长,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兼具降低土壤碱度和直接提供土壤养分的作用。土壤改良剂在选择使用上不仅要考虑用量,种植作物类型、改良剂成本、作用效果持久性以及环境安全性问题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剂的科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和《土壤学报》上。研究得到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