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机动车尾气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来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6-11-08
  •   11月2日起,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环境保护部5日向媒体通报,分析表明,硝酸盐仍是本次过程中PM2.5的最主要组分,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针对11月2日-5日期间东北、华北地区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并派出12个督查组赴重污染地区进行督促检查。

      11月2日起,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最大影响面积分别达到63万和38万平方公里,污染范围覆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7省(市)。

      11月3日至5日,东北地区相继有绥化市、哈尔滨市、大庆市、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大连市等11个城市的AQI小时值达到500,其中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等污染最为严重。4日下午,华北地区多个城市PM2.5浓度达到峰值,其中保定市为区域内污染最重城市,达到严重污染;5日,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有所缓解。

      东北地区重污染天气过程的PM2.5组分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是哈尔滨市PM2.5污染最主要的贡献源,占比分别为35-40%、20-30%和20%左右。燃煤和机动车排放是沈阳市PM2.5最主要的贡献源。对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分析表明,硝酸盐仍是本次过程中PM2.5的最主要组分,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11月5日上午,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再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应对工作,要求高度重视污染天气应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督查督办,切实保障公众健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专门协调辽宁、吉林、内蒙等省(区)政府相关领导同志,强调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空气重污染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相继派出12个督查组对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等重点地区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督查,重点督查地方应急预案落实情况,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企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情况,以及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

      督查发现,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重视不够。此次重污染过程,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但应急响应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到位,有39家企业大气污染排放异常,涉嫌超标。

      二是秸秆禁烧责任不落实。卫星遥感显示,黑龙江省秸秆焚烧火点达到415个,占全国总数的83%。督查发现哈绥高速呼兰段404公里至421公里处以及肇东市五站镇、黎明镇、姜家镇、肇东镇、巴彦县兴隆镇高速公路两侧均存在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

      三是应急预案宣传贯彻不到位。哈尔滨市9月份对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重新进行了编修,但督查发现除小部分企业按要求完成应对措施修订外,其他停、限产名录中的企业均表示不清楚、不了解。

      环境保护部将密切关注空气质量状况,继续对各地政府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及时要求各地落实整改措施,重要情况随报。

相关报告
  • 《环保部:本轮京津冀污染工业和汽车仍是主因叠加采暖》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6-11-08
    •   近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多地相继出现重污染天气。东北、华东地区的污染从哈尔滨开始,沿哈大线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传输,直至山东半岛、江苏和安徽北部,波及6个省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个城市“爆表”,污染程度之重、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年少有。   专家分析指出,污染气团的长距离传输,叠加本地的燃煤、工业和机动车排放贡献,是多地出现重度甚至严重污染的原因,部分城市PM2.5浓度受污染气团传输的影响可能高达30%-50%。“这么大范围同时发生重污染天气,主要原因还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这是内在原因,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要诱因。”   与此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经历了一次重污染过程,经分析认为,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此次京津冀重污染的主要来源。   □污染过程   ◎东北、华东   起于哈尔滨沿哈大线一路向南   为切实分析此次重污染成因,摸清来源,研究提出下一步防控建议,环保部组织召开了会商会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介绍说,东北地区冬季发生的大范围极重污染天气过程,已经连续出现了4年。此次东北、华东地区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始于11月3日-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和大庆一带,重污染主要缘于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的“元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宫正宇研究员介绍道,11月2日至6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东北地区相继有10个城市的AQI达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龙江哈尔滨市、绥化市和大庆市等3个城市AQI达到500的持续时长分别为14小时、23小时和24小时。哈尔滨市污染最为严重,11月4日的PM2.5日均值和小时值分别达到704微克/立方米和1281微克/立方米,大庆市PM2.5小时值也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   5日,东北地区的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吉林市、七台河市、大连市、锦州市、葫芦岛市等7个城市小时AQI为重度污染,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长春市、松原市、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本溪市、盘锦市、白城市、双鸭山市、阜新市等13个城市小时AQI为严重污染,其中长春市、松原市、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白城市、辽阳市和营口市的小时AQI达到最高值500,鞍山市PM2.5小时值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   5日下午,受东北方向气流影响,污染气团向西南偏南方向持续传输,经长春、沈阳至大连一线,跨过渤海湾到达山东半岛,并在6日上午影响到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区。5日夜间至6日上午,受东北地区污染传输影响,山东省烟台市、潍坊市、青岛市、日照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相继出现重度以上污染。   ◎京津冀   工业和汽车仍是主因叠加采暖   在哈大线向南一路污染的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经历了一次重污染过程。   污染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其中山西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4日下午,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达到PM2.5浓度峰值。5日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逐渐缓解,6日北京及周边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为良。   而对京津冀地区本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有机组分和硝酸盐仍是本次过程中PM2.5的主要组分,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各地逐渐启用燃煤采暖设施,在夜间近地面的高湿环境下,硫酸盐的二次转化加剧,对PM2.5的贡献有所加大。   □存在问题   1联防联控还需加强   某地区污染致跨区域污染要有法条有问责厘清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表示,此次重污染过程从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开始,沿哈大线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传输,直至山东半岛、江苏和安徽北部,波及6个省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现在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仅明确了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空气质量负责,未规定因某地污染导致区域性大气污染责任。对此要有法律条款,有问责。同时,建立区域性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厘清各地相互影响,切实落实责任,才能有效应对区域性重污染天气。   2应急预案仍不完善   大庆市对于重点排污企业没有制定强制约束性措施   从11月2日起,环保部相继派出12个督查组持续在京津冀、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等省市的重点地区开展督查。督查中发现,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不完善。如大庆市对重点排污企业的应急响应工作没有强制性或约束性要求,重点排污企业也未按照预案要求制定配套的重污染天应急响应实施方案,应急响应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吉林省本级及多个市州未按要求对重污染天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偏高。   3预测预报能力不足   哈尔滨重污染持续26小时14小时“爆表”仅蓝色预警   督查指出,各地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普遍预测预报能力不足、响应级别偏低。如哈尔滨市严重污染持续26个小时,AQI达到500的情况持续14个小时,但按哈尔滨市预警分级标准,仅启动了蓝色预警。大庆市实际重度和严重污染持续37个小时,其中AQI达500持续了24个小时,应启动红色预警;但大庆市仅预测到一天重污染,实际启动了橙色预警。内蒙古通辽市近2天AQI指数持续达500,在环境保护部及自治区环保厅督促下,才启动蓝色预警。   4部分企业排放严重   东三省独立燃煤采暖锅炉基本都没有安装脱硝设施   督查还指出,还有部分企业排放问题仍较突出,黑龙江省是全国唯一大型燃煤电厂没有安装脱硝设施的省份,省内各城市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管网覆盖的地区仍存在大量燃煤小锅炉。东北三省独立的采暖燃煤锅炉基本没有安装脱硝设施,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连脱硫设施也没有安装,超标问题突出。吉林省现场检查的10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辽宁省沈阳市热源厂在线监控数据显示超标排放;山东聊城、江苏徐州面源污染管控不到位情况较为普遍。   □专家建议   冬季空气质量改善要提高措施针对性   针对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柴发合研究员提出,今后治理工作首先要着力提高冬季防控措施的针对性。据了解,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PM2.5浓度总体持续下降,重污染天数也明显减少,但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并不明显。要提高冬季污染治理措施的针对性,特别要关注居民燃煤散烧、供暖设施起炉过程、秸秆露天焚烧等污染防控。   目前,环境保护部针对京津冀地区已经采取了三大措施:燃煤电厂全部实现超低排放、重污染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大规模用电和天然气替代散煤,以确保北京及周边城市不会出现极重污染“爆表”现象。“但其他地区缺乏重大减排措施支撑,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若不提前采取更加有力的应急管控措施,仍有出现‘爆表’的可能。”柴发合表示。   除此之外,还要尽快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以保障公众健康为根本目标,降低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门槛,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做到应急措施的有效减排。如遇到极重污染天气,要立即启动有效的管控措施,切实将污染峰值削减下来。
  • 《机动车尾气碳质气溶胶排放因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11
    •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碳质气溶胶的重要人为来源,其排放因子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是重要的基础数据.选取多辆不同类型在用机动车,进行多种工况、冷/热条件下启动的台架试验,收集各测试阶段尾气分析其碳质组分含量与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碳排放因子大小为:重型柴油车>轻型柴油车>轻型汽油车,轻型天然气车虽然在低速与中速阶段排放因子极低,但高速行驶阶段可达到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水平.各型车冷启动的排放因子均高于热启动,NEDC工况的排放因子整体低于WLTC工况,应与其测试车速有关.汽油车和天然气车各测试阶段排放有机碳(OC)均远高于元素碳(EC),柴油车OC与EC排放因子相近,各类车辆OC/EC都随测试车速的提高而上升.稳定碳同位素EC重于OC,同位素比值大小关系均呈现:汽油车<天然气车<轻型柴油车<重型柴油车,现有源解析的稳定碳同位素源谱较难反映汽油车与天然气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