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简介:“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1
  • 全球不断暖化热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是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面临的极其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但是,当前对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远不能满足不断扎实推进、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团队及合作者共同完成的《“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聚焦在“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基于18个全球耦合模式高分辨率降尺度数据,集合预估了中等与高排放情景下未来20年、本世纪中叶以及本世纪末极端天气气候变化。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一带一路”极端天气气候预估、极端天气气候影响及适应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评估了18个全球模式降尺度结果对研究区域历史时期12个指数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未来“一带一路”温度与降水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开展了系统预估。第五章以瓜达尔港为例研究了当前与未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所在地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及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六章简要总结了本书的研究结果并给出了未来展望。希望本书研究能够为相关国家与地区科学防范、减轻和治理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及提升气候变化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绿色美丽、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全球可持续共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确定了可能对“一带一路”产生重大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前沿问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4-07
    • “一带一路”倡议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具雄心的全球基础设施倡议。它对自然和社会系统提出了一系列众所周知的和新颖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一带一路”在发展和保护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不明显,需要广泛思考。 在《生态与进化趋势》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组专家探讨了“一带一路”中被忽视和低估的重要问题。他们确定了11个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尚未得到承认的前沿问题。 根据这项研究,前沿问题包括通过开采水泥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威胁、“一带一路”向北极的扩张,以及地缘政治竞争对环境和社会标准以及冲突地区建设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指出了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包括微生物物种的潜在传播、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以及与当地和土著社区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治理和伙伴关系所带来的机遇。 “我们在水平扫描中发现的许多问题,特别是:中药供应链跟踪、环境标准的协调、地缘政治竞争和冲突地区的建设,表明中国将需要增加其在全球环境治理结构中的参与,”Alice C。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TBG)的休斯。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需要新的合作治理模式来平衡广泛的地缘政治、社会和环境利益。 “我们认为,提升全球环境标准是确保“一带一路”更具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先决条件,它可以在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方面发挥作用,”Alice C.Hughes博士说。
  • 《新媒: 专家称, "一带一路" 可减缓气候变化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27
    • 新加坡《星期日海峡时报》3月25日文章,原题:专家称,“一带一路”可减缓气候变化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在限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做得出色,中国的做法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是榜样。   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也表达了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抑制气候变化的希望。他说,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若在环境上是可持续的,将会创造历史。   斯特恩教授在近日举行的年度中国发展论坛上表示,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速放慢,在目前“十三五”规划期间,碳排放保持平稳。他预计到“十四五”,中国的碳排放将“明显下降”。   他表示,“一带一路”国家的面积总和是中国的3倍,目前人均收入和排放约为中国的一半,但再过20年,他们会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一带一路”必须是不一样的,“中国正在展示如何去做”。从改变做事的方式来讲,中国做出很好的榜样,“中国在国内展现的榜样应该对外应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他表示,中国拥有影响力,若在国外用同样标准,将产生很好的影响力。”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参加雄心勃勃的新丝路计划,其中许多是发展中国家。萨克斯教授表示,如果“一带一路”成为21世纪基础设施——清洁交通、零碳能源和智能、互联互通的网络——的先驱,那么它不仅会创造历史,还会促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者Goh Sui Noi,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