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 专家称, "一带一路" 可减缓气候变化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27
  • 新加坡《星期日海峡时报》3月25日文章,原题:专家称,“一带一路”可减缓气候变化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在限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做得出色,中国的做法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是榜样。

      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也表达了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抑制气候变化的希望。他说,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若在环境上是可持续的,将会创造历史。

      斯特恩教授在近日举行的年度中国发展论坛上表示,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速放慢,在目前“十三五”规划期间,碳排放保持平稳。他预计到“十四五”,中国的碳排放将“明显下降”。

      他表示,“一带一路”国家的面积总和是中国的3倍,目前人均收入和排放约为中国的一半,但再过20年,他们会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一带一路”必须是不一样的,“中国正在展示如何去做”。从改变做事的方式来讲,中国做出很好的榜样,“中国在国内展现的榜样应该对外应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他表示,中国拥有影响力,若在国外用同样标准,将产生很好的影响力。”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参加雄心勃勃的新丝路计划,其中许多是发展中国家。萨克斯教授表示,如果“一带一路”成为21世纪基础设施——清洁交通、零碳能源和智能、互联互通的网络——的先驱,那么它不仅会创造历史,还会促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者Goh Sui Noi,陈俊安译)

相关报告
  • 《粮农组织新编指南帮助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5-27
    • 粮农组织针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家适应计划指南》制定了补充准则,用来"应对《国家适应计划》中农业、林业和渔业问题(简称《NAP-Ag准则》),其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切实将农业纳入国家适应计划,并加强该部门的适应力和抗灾力。 农业部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这使其成为减缓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创新解决方案的来源。与此同时,到2050年,粮食生产必须超过2006年产量的60%,以满足更多人口的需求。事实上,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所确定的八个主要气候变化风险中,有四个与粮食安全有关。近90%的发展中国家将农业部门作为其气候承诺的关键。国家适应计划被视为一个主要工具,用来落实国家适应优先事项,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的国家适应行动,同时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粮农组织为国家规划人员、农业、林业和渔业主管部门以及联合国和双边捐助方设计的新准则旨在解决农业领域的适应和减缓工作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播种快速成熟的作物品种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但这只能在可以广泛获得种子的条件下实现。同样,虽然木薯是热带环境中的重要作物,但是旨在扩大其潜力的国家计划必须考虑到,较高的温度可能会对影响块茎的病毒性疾病传播媒介产生影响。 《UNFCCC NAP Guidelines》访问链接地址: http://unfccc.int/adaptation/workstreams/national_adaptation_programmes_of_action/items/7279.php
  • 《新书简介:“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1
    • 全球不断暖化热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是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面临的极其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但是,当前对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远不能满足不断扎实推进、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团队及合作者共同完成的《“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聚焦在“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基于18个全球耦合模式高分辨率降尺度数据,集合预估了中等与高排放情景下未来20年、本世纪中叶以及本世纪末极端天气气候变化。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一带一路”极端天气气候预估、极端天气气候影响及适应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评估了18个全球模式降尺度结果对研究区域历史时期12个指数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未来“一带一路”温度与降水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开展了系统预估。第五章以瓜达尔港为例研究了当前与未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所在地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及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六章简要总结了本书的研究结果并给出了未来展望。希望本书研究能够为相关国家与地区科学防范、减轻和治理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及提升气候变化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绿色美丽、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全球可持续共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