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 我国持续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8
  •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严格保护耕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秋收冬藏又一年,龙江大地秋收工作接近尾声。近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一块高标准农田上,多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联排推进,一个丰收年即将画上圆满句号。

    “这片长宽各千米的大方田是今年水田格田化改造工作的主打内容之一。”巴彦县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晓东介绍,水田格田化是对水田进行标准化改造,把影响种植作业的渠梗、高岗、低洼等因素统一改良,扩边整形,便于全程机械化作业。

    巴彦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格田化改造让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不仅有利于管水控肥,更便于大型机械作业,是丰收高产的保障。

    “这两天,正向政府咨询我们是否符合格田改造条件。”巴彦县种粮大户解文强算了一笔账:改造后,按收入算,每亩可增产9公斤、增收38.7元;按支出算,每亩的种植成本可以从395元降到375元。

    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秋收接近尾声,当地正在抓紧在上冻前对0.7万亩水田进行格田改造。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先后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出台并施行了黑土地保护法。目前,已形成法律法规统领、规划引领、制度管控、项目赋能、补贴激励等环环相扣的保护机制与政策体系,黑土地保护力度持续提升,取得较好的实效。

    在华北平原,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在秋收后同步进入黄金期。

    近日,在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开沟机开挖管沟后,施工人员把灌溉管道一节一节接起来放入管沟,高标准农田始现雏形。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伴的,是高效节水系统的推广。拧开出水阀门,几十个伸缩式喷灌装置齐刷刷地冒出地面。项目负责人刘树东介绍,装备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后,农户只需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将水溶肥倒进配料桶里,就可定时定量地喷洒在生长区域。“相比传统灌溉模式,水肥一体化可以节水节肥三到五成。”刘树东说。

    农田提高标准,种粮才添底气。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提升了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到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我国正持续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1114/c1004-40361044.html
相关报告
  • 《【专家解读】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对粮食稳定有重要意义》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对于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稳定优化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推广高标准农田,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其生产成本更低、更容易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也更容易通过合作社分享到农业产业链收入。 高标准农田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村小农户数量庞大,要创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兼容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营模式,推广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建制镇助力当地农业生产链的延伸。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 “高标准农田的总产量高于一般的农田,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介绍,所谓高标准农田,是田成方、木成林,交通方便,灌溉设施好,土壤肥力高,土地比较平整,便于机械化大面积生产的农田,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湖南中部、四川盆地等地。 “标准化的农田适宜规范农业和精准农业。”马传喜说,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标准化、质量均一的优良品种,这是一种精准农业。在后期的筛选、烘干和收储上采用标准化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 马传喜认为,高标准农田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致。推广高标准农田,为有计划地规划和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相连,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湖北新闻综合人民日报
  • 《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13.5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 更多高标准农田来了》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高标准农田要扩容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建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对中国农业生产将带来什么改变? 已建成超过10亿亩 时下,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伴着隆隆机声,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加紧建设。“新建成的农田配备了自动喷灌、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手机一点就能远程操控,让俺们种地更省劲了。”当地粮农老杨最近一直在盯着这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进展。 据寒亭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寒亭区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0%,带动粮食亩均产量明显提升。 高标准农田“好”在哪? “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优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 根据农业专家测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个百分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节水达到20%—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罗贤宇说,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重要议题已经连续十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时,我国致力于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一系列制度设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路径,彻底改变了农田建设领域“五牛治田”的局面,守住了耕地红线,防止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两个阶段、7个区域建设 高标准农田已超过10亿亩,还有多大拓展空间? 农业专家分析,全国永久基本农田超过15亿亩,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成高标准农田,有必要采取针对性举措真正把这些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此次出台的《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总体要求、建设安排、建设管理、运营管护、政策协同、保障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第一阶段,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第二阶段,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将怎么干? 在建设内容方面,《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新建项目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补齐田间设施短板弱项。 在建设布局方面,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区、沿海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集中连片梯田或与保护对象共生的连片耕地除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牧区域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方案》还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7个区域,并分别明确了工作重点。 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方案》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加快现代化良田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做好保障?怎样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公益性强、建设周期长,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罗贤宇认为,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撑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易后难有序实施,推动从中央预算中设立农田建设专项,抓好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将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聚焦资金投入,《方案》提出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省级政府承担地方投入主要责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通过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和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投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并要求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运营管护经费。 “《方案》还要求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预警监控、专项核查,坚决防止出现以拨代支、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县级财政部门或乡镇的国库单一账户下设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专门子账户,实现专账监管、专账调拨、专账清算。”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全流程监管,加强行业管理,开展从业机构信用评价和失信行为惩戒。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根据一些农业专家的实地调研,个别地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缺乏有效管护,后续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不完善,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 此次《方案》要求地方分级压实高标准农田属地运营管护责任,明确运营管护内容和标准。对于公共设施,县级政府要明确管护主体,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和维护;对于田间地头日常使用率高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原则上实行“谁使用、谁管护”,充分调动和发挥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的积极性,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通过自主投工筹资等方式开展日常运营管护。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行业机构、工程质量保险等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模式。”上述负责人表示,此外,要严格保护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经依法批准允许占用的,各地要及时落实补建,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高标准农田设施,对因灾损毁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年度改造提升建设任务及时修复或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