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 我国持续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8
  •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严格保护耕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秋收冬藏又一年,龙江大地秋收工作接近尾声。近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一块高标准农田上,多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联排推进,一个丰收年即将画上圆满句号。

    “这片长宽各千米的大方田是今年水田格田化改造工作的主打内容之一。”巴彦县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晓东介绍,水田格田化是对水田进行标准化改造,把影响种植作业的渠梗、高岗、低洼等因素统一改良,扩边整形,便于全程机械化作业。

    巴彦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格田化改造让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不仅有利于管水控肥,更便于大型机械作业,是丰收高产的保障。

    “这两天,正向政府咨询我们是否符合格田改造条件。”巴彦县种粮大户解文强算了一笔账:改造后,按收入算,每亩可增产9公斤、增收38.7元;按支出算,每亩的种植成本可以从395元降到375元。

    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秋收接近尾声,当地正在抓紧在上冻前对0.7万亩水田进行格田改造。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先后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出台并施行了黑土地保护法。目前,已形成法律法规统领、规划引领、制度管控、项目赋能、补贴激励等环环相扣的保护机制与政策体系,黑土地保护力度持续提升,取得较好的实效。

    在华北平原,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在秋收后同步进入黄金期。

    近日,在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开沟机开挖管沟后,施工人员把灌溉管道一节一节接起来放入管沟,高标准农田始现雏形。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伴的,是高效节水系统的推广。拧开出水阀门,几十个伸缩式喷灌装置齐刷刷地冒出地面。项目负责人刘树东介绍,装备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后,农户只需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将水溶肥倒进配料桶里,就可定时定量地喷洒在生长区域。“相比传统灌溉模式,水肥一体化可以节水节肥三到五成。”刘树东说。

    农田提高标准,种粮才添底气。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提升了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到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我国正持续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1114/c1004-40361044.html
相关报告
  • 《【专家解读】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对粮食稳定有重要意义》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对于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稳定优化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推广高标准农田,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其生产成本更低、更容易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也更容易通过合作社分享到农业产业链收入。 高标准农田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村小农户数量庞大,要创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兼容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营模式,推广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建制镇助力当地农业生产链的延伸。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 “高标准农田的总产量高于一般的农田,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介绍,所谓高标准农田,是田成方、木成林,交通方便,灌溉设施好,土壤肥力高,土地比较平整,便于机械化大面积生产的农田,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湖南中部、四川盆地等地。 “标准化的农田适宜规范农业和精准农业。”马传喜说,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标准化、质量均一的优良品种,这是一种精准农业。在后期的筛选、烘干和收储上采用标准化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 马传喜认为,高标准农田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致。推广高标准农田,为有计划地规划和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相连,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湖北新闻综合人民日报
  •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07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迈上1.4万亿斤台阶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管护机制的系统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新发展阶段,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地位及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各级党委、政府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意义,切实扛起领导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土壤健康、提升耕地产能水平,具有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绿色化、高效化、持续化等内涵特征,彼此之间相互协调,方可实现“1+1>2”的效果,更好地提高耕地综合产能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纳入区域规划内,提升设施间的匹配程度。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作出推动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必要时打破行政界线,将灌排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大型灌区建设规划,确保在发生洪涝时能够及时将水排出。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田间道路、水利设施、防护林体系、智能设备等硬件设施之间的相互配套,更要注重灌溉设施、排涝设施之间的配套,提升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设计,应系统考虑建设与运营问题,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组建有效的监督队伍,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督制度,将全方位监督落实到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确保把这个重大工程做好、做真、做实,确保能够提升耕地产能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一定时期,应及时开展绩效评价,重点评价耕地土壤健康水平提高了多少、耕地综合产能水平提高了多少、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农田设施运营管护水平如何等,目的在于准确判断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因地制宜适度调整项目资金用途,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绩效的系统评价。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所有项目资金,调整有关费用支出比例,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给予区域主管部门适度调整的权限,确保项目实施的适宜性。项目验收时应加强对调整内容的严格审查。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开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厘清财政资金在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等方面的使用效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