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13.5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 更多高标准农田来了》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高标准农田要扩容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建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对中国农业生产将带来什么改变?

    已建成超过10亿亩

    时下,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伴着隆隆机声,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加紧建设。“新建成的农田配备了自动喷灌、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手机一点就能远程操控,让俺们种地更省劲了。”当地粮农老杨最近一直在盯着这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进展。

    据寒亭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寒亭区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0%,带动粮食亩均产量明显提升。

    高标准农田“好”在哪?

    “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优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

    根据农业专家测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个百分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节水达到20%—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罗贤宇说,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重要议题已经连续十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时,我国致力于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一系列制度设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路径,彻底改变了农田建设领域“五牛治田”的局面,守住了耕地红线,防止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两个阶段、7个区域建设

    高标准农田已超过10亿亩,还有多大拓展空间?

    农业专家分析,全国永久基本农田超过15亿亩,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成高标准农田,有必要采取针对性举措真正把这些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此次出台的《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总体要求、建设安排、建设管理、运营管护、政策协同、保障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第一阶段,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第二阶段,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将怎么干?

    在建设内容方面,《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新建项目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补齐田间设施短板弱项。

    在建设布局方面,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区、沿海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集中连片梯田或与保护对象共生的连片耕地除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牧区域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方案》还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7个区域,并分别明确了工作重点。

    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方案》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加快现代化良田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做好保障?怎样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公益性强、建设周期长,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罗贤宇认为,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撑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易后难有序实施,推动从中央预算中设立农田建设专项,抓好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将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聚焦资金投入,《方案》提出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省级政府承担地方投入主要责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通过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和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投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并要求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运营管护经费。

    “《方案》还要求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预警监控、专项核查,坚决防止出现以拨代支、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县级财政部门或乡镇的国库单一账户下设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专门子账户,实现专账监管、专账调拨、专账清算。”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全流程监管,加强行业管理,开展从业机构信用评价和失信行为惩戒。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根据一些农业专家的实地调研,个别地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缺乏有效管护,后续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不完善,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

    此次《方案》要求地方分级压实高标准农田属地运营管护责任,明确运营管护内容和标准。对于公共设施,县级政府要明确管护主体,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和维护;对于田间地头日常使用率高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原则上实行“谁使用、谁管护”,充分调动和发挥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的积极性,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通过自主投工筹资等方式开展日常运营管护。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行业机构、工程质量保险等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模式。”上述负责人表示,此外,要严格保护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经依法批准允许占用的,各地要及时落实补建,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高标准农田设施,对因灾损毁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年度改造提升建设任务及时修复或补建。

  • 原文来源:http://www.agri.cn/zx/nyyw/202505/t20250513_8732975.htm
相关报告
  • 《到2030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4-30
    • 到2030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政策解读)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为何要出台这一方案?主要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安排?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主要目标是什么? 记者: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为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和投入标准,真正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建设安排、建设管理、运营管护、政策协同、保障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时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记者: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主要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建设安排? 答: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建设布局方面,提出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高标准农田限制建设和禁止建设区域。下一步,国家层面还将制定分区分类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落实建设任务。 建设标准方面,明确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同时,要求通过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衔接、务实管用的标准体系。 建设内容方面,提出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新建项目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补齐田间设施短板弱项。 建设管理有什么要求? 记者:方案对强化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管理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成效,方案从规范项目实施、加强资金监管、严格竣工验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监管等要求。 项目实施方面,加强项目储备,扎实做好前期工作。规范项目建设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属地责任,严格农田建设相关单位资质条件要求。 资金监管方面,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预警监控、专项核查,坚决防止出现以拨代支、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允许各省份在县级财政部门或乡镇的国库单一账户下设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专门子账户,实现专账监管、专账调拨、专账清算。 竣工验收方面,严格验收环节质量控制,落实县级初验、市级验收、省级抽验程序,将是否符合项目设计要求、能否有效提升旱涝保收能力和粮食产能以及试用结果、群众满意度等作为验收的重要依据。 责任落实方面,中央层面加强制度设计、总体规划、通用标准确定、投入安排、指导监督等宏观管理工作,省级政府对目标任务落实、资金筹措、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运营管护等负总责,市地级政府对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资金使用、运营管护等负主要监管责任,县级政府对项目实施、工程质量、资金使用、运营管护等负主体责任。 怎样运营管护? 记者:对于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方案在运营管护上有什么要求? 答:方案要求地方分级压实高标准农田属地运营管护责任,明确运营管护内容和标准。对于公共设施,县级政府要明确管护主体,定期组织检查和维护;对于田间地头日常使用率高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原则上实行谁使用、谁管护,充分调动和发挥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通过自主投工筹资等方式开展日常运营管护。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行业机构、工程质量保险等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模式。 方案还提出严格保护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经依法批准允许占用的,各地要及时落实补建,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高标准农田设施,对因灾损毁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年度改造提升建设任务及时修复或补建。 记者:方案提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协同,如何推进落实? 答: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调整、水资源配套、资金投入等方面政策协同。 一是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调整,提出对资源禀赋好、生产潜能大、不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要求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对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暂缓开展建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调整,依法将不符合划定要求的地块调出永久基本农田。 二是水资源配套,提出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和灌区建设,坚持以水定地,合理确定灌溉发展规模及布局,科学有序推进不同类型水源工程建设,强化田间工程与水源工程、骨干水利工程配套等,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等,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 三是资金投入,提出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省级政府承担地方投入主要责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通过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和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投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并要求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运营管护经费。
  • 《各地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9
    •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计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冬日里,各地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地块上,涵闸建设、沟渠开挖、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作业有条不紊。 统筹规划 高标准农田能够便于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地处丘陵,地势复杂、土地零散,很多土地耕种不便,被称为“巴掌田”“冷水地”。今年,新建区将这些山区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整治范围,打破原有的小田界线,统一规划和整治。 看着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笔直的机耕道和方正的田块初具雏形,西山镇梅岗村村民熊梨根高兴地说:“小田变成了大田,各种机械都能下地了,‘巴掌田’肯定能变‘丰收田’。” “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与重点,农田生产缺什么就补什么,最大限度减轻或消除影响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的限制性因素。”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唐启湘说。 在重庆垫江县砚台镇,当地依托近2.4万亩高标准农田,构建起多品种、规模化、精品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87万亩。”垫江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罗仕平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当地坚持统筹协调、集中连片和整镇整村推进原则,与全县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有机衔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为主要建设内容,突出“以用定建、建用一体”,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建好高标准农田。 建管并重 “钱怎么筹、粮怎么种、水怎么用、设施怎么管的问题,一直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因素。”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汝伟介绍,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新“融资、建设、运营、管护”四位一体新模式,做活做好“土地”文章,打造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区、产业融合的引领区、数字农田的先行区。 同时,西平县招引河南水投集团投融资8250万元,对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河流沟渠进行清淤扩容,采用平移式、固定式、卷盘式等多种灌溉模式,亩均节水率达30%。积极推行“专业运维+质保服务+监督管护+保险兜底”模式,组建专业团队对设施设备进行管护,有效破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不明、监管不力、管护不好等难题。 为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和农民群众参与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江西省创新开展“乡村主建、农民主体”农田建设模式试点,探索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开展工程建设,鼓励就近就地用工。 “我们聘请100多位当地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超20万元。”江西省南昌县塘南镇新联村党总支书记龚小梅介绍,村里还派出村民全过程监督项目工程质量。据统计,“乡村主建、农民主体”农田建设模式首批试点县12个,试点项目116个,总面积21.59万亩。 12月初,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三十二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两台挖掘机正在挖掘安装滴灌设施的管沟。芳草湖农场三十二连是该农场耕地面积最大、职工人数最多的连队。三十二连基本农田较为分散,路、林、渠及灌溉设施较为落后。9月底,芳草湖农场三十二连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铺开。 “这次高标准农田建设较往年再次提质升级,以高效节水为基础,合理设置输水管道,加强泵前泵后过滤,水肥一体化为示范,预计明年春播前全部完工。”芳草湖农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副主任张玲说。今年9月,芳草湖农场继续打造19.2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计划2026年100%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促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老王坡民俗文化园、农耕文化园为样板,利用闲置房屋、荒宅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后,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打响‘西平小麦’‘西平红薯’等特色品牌。同时,积极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打造美丽田园与特色乡村相融合的新亮点,不仅让老百姓‘粮袋子’‘腰包子’鼓起来,还要同时提升乡村‘面子’‘里子’。”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说。 重庆万州区聚焦规划、投资、建设、利用4个关键环节,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原则,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受益农民等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581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300亩。在重庆市长寿区云台镇安坪村,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里种满了青菜头,村民们正忙着给青菜头施肥。长寿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晓伟介绍,截至今年10月,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7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73%。 温宿县是新疆最大的水稻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温宿县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科学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等手段,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自2019年至2024年间,该县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5.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面积达14.62万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晶介绍,当地的冬小麦百亩、千亩、万亩集中连片,实现了丰产丰收。下一步,将重点从全流程加强建设管理、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多举措强化建后管护这三方面用力,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真正做到建一亩成一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