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具有高铁转化能力的发光海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1-05
  • 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影响的海肠,栖息在泥泞的沿海海底,研究结果已在2017年12月11日的《生物化学杂志》(Biochemical Journal)上发表。

    这种海肠含有一种铁蛋白,其催化性能最快,比人体中铁蛋白的催化能力快了近八倍。

    铁蛋白是对所有生物都很重要的蛋白质,因为它的储存和释放可以控制细胞中的铁代谢。在人体内,铁储存和铁代谢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血液中铁的平衡。

    科学家Dimitri Deheyn表示,尽管这种铁蛋白与人体铁蛋白非常相似,但它的性能优于人体铁蛋白。此发现对于生物技术研究,特别是铁蛋白的开发应用来说意义重大。

    而且,生物医学研究也会受益,因为铁蛋白是铁缺乏症和铁代谢问题的必需蛋白质。因此,该研究结果可能成为未来利用铁蛋白治疗上述患者的新手段。其高铁转化能力归功于其生物相容性和携带、保护和递送小分子作为特定目标药物的能力。

    长期以来,Deheyn的实验室一直在研究这种海肠,主要是因为它的生物发光性:能发出长达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蓝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大多数仅发光毫秒或数秒的生物体。前Scripps博士后研究员Renu Rawat在2016年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海肠粘液中的铁蛋白能促使光的持续产生。

    研究合作者、Scripps博士后Evelien De Meulenaere说:“铁蛋白与生物发光的联系非常重要,我们初步了解了铁蛋白如何影响生物发光,以及为什么铁蛋白在这种生物体中的作用如此之快。”

    Meulenaere将铁蛋白描述成足球形状,并能吸收、储存和释放铁。这种特定的结构把医学应用和环境应用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帮助靶向药物释放,起到安全的造影剂作用,同时通过选择性地吸收和存储污染物而用于水处理。

    该研究是由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资助,聚焦于了解更多关于海肠的生物发光特性、铁蛋白的优越性以及在仿生系统研究内的弹性特性。

    (傅圆圆 编译)

    原文链接:http://www.biochemj.org/content/474/24/4193

  • 原文来源:https://scripps.ucsd.edu/news/bioluminescent-worm-found-have-iron-superpowers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一种深海食肉海绵可以自身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研究人员在2017年利用远程控制机器人在海底4000米的黑暗深处探索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可发出蓝绿色光,经研究发现,这是一块发光的深海海绵。虽然许多深海动物会发光,但海绵一直被认为是个例外。在过去的100年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了疑似可发光的海绵,事实证明,这些海绵中含有发光细菌,或者曾经食用过或被其他发光动物占据过。 最近一项发表在12月3日的《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的研究发现,深海海绵不仅会发光,它们体内还含有发光所必需的化学物质。数量惊人的深海动物通过消耗其他发光生物体来获得发光所需的化学物质,这种海绵便是使用腔肠素来发光—从水母到鱿鱼等多种海洋生物都利用该物质。 这些发光的海绵是一个新物种的成员之一,甚至还没有命名。它们已经在深深泥泞的海底生活了几十年,但直到最近才被收集和研究。研究人员在利用ROV进行海底调查时对发光的海绵是这样描述的:“用带手套的手或圆尖钳轻轻触摸每一块海绵后,我们观察到在机械凹陷点周围有蓝绿色生物发光,这种光线持续5到10秒,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到。海绵顶部的细丝和它的茎都在发光,但根没有发光。” 研究人员还将海绵组织暴露在各种化学物质中,以观察这些化学物质如何影响海绵发光的能力,并测试光是否由细菌或生活在海绵组织中的其他动物发出的。历经几年时间,才弄清楚发光海绵的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海绵并非利用细菌共生体来发光,而是利用自身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和酶来发光。 一个尚未解答的大问题是,海绵如何从自己创造的光中获益。事实上,这些海绵只有在受到身体干扰时才会发光,这表明这种发光可能是为了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也可能是通过发光来吸引猎物。 (刘思青 编译)
  • 《德国研究人员开发“通讯”光伏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7
    • 德国研究人员团队正在进行实际测试,看看如何将具有集成无线电技术的太阳能模块连接起来形成全球网络。 在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的屋顶上,太阳能组件在安装后已连接起来,形成了由多个子网组成的网状网络。 该研究机构正在针对建筑一体化光伏 (BIPV) 应用测试这一解决方案,这些应用通常涉及小型、不同排列或阴影的分区。靠近模块或集成到模块中的电子设备允许根据不断变化的辐射条件控制和监视每个模块。此外,网络运营商可以访问整个设施。 该项目由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保护部资助,于 2020 年 3 月启动,旨在为“智能”光伏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的项目协调员 Jens Friebe 解释说,目标是“将逆变器和数字技术直接集成到光伏组件中,从而提高可靠性、提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组件之间的无线通信和灵活的网络配置允许快速安装,并降低成本,这将在可能的批量生产中得到解决。 为 Voyager-PV 开发的完全集成太阳能模块包括微型逆变器和在免许可 2.4 GHz 频段运行的无线电技术,允许模块和网关等组件之间的连接。软件更新可以在网格内无线完成。 专业项目合作伙伴开发了必要的缝隙天线,通过模块背面的电路板进行电容供电。德国工程公司 WHO 提供了无线电技术,而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高频技术和无线电系统研究所则开发了缝隙天线解决方案。Optimel 是封装技术领域的专家,负责电子元件的封装。将电力电子设备直接连接到各个太阳能电池串,可以省略旁路二极管,从而减少出现缺陷的可能性并提高能源效率。 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驱动系统和电力电子研究所开发了电力电子设备,在逆变器中使用了氮化镓 (GaN) 功率半导体。SMA Solar Technology 带来了其在逆变器和系统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斯图加特大学则专注于可靠性。ISFH负责光伏组件的技术研究。 自五月份以来,Hamelin 演示系统一直在传输数据,从而可以监控电力电子设备并从模块读取电流、电压和温度等运行数据。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在 ISFH 安装网状网络,可以展示多个光伏模块的稳定性和通信自优化能力。” 多个项目参与者能够从各自的位置同时访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