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一种深海食肉海绵可以自身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研究人员在2017年利用远程控制机器人在海底4000米的黑暗深处探索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可发出蓝绿色光,经研究发现,这是一块发光的深海海绵。虽然许多深海动物会发光,但海绵一直被认为是个例外。在过去的100年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了疑似可发光的海绵,事实证明,这些海绵中含有发光细菌,或者曾经食用过或被其他发光动物占据过。

    最近一项发表在12月3日的《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的研究发现,深海海绵不仅会发光,它们体内还含有发光所必需的化学物质。数量惊人的深海动物通过消耗其他发光生物体来获得发光所需的化学物质,这种海绵便是使用腔肠素来发光—从水母到鱿鱼等多种海洋生物都利用该物质。

    这些发光的海绵是一个新物种的成员之一,甚至还没有命名。它们已经在深深泥泞的海底生活了几十年,但直到最近才被收集和研究。研究人员在利用ROV进行海底调查时对发光的海绵是这样描述的:“用带手套的手或圆尖钳轻轻触摸每一块海绵后,我们观察到在机械凹陷点周围有蓝绿色生物发光,这种光线持续5到10秒,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到。海绵顶部的细丝和它的茎都在发光,但根没有发光。”

    研究人员还将海绵组织暴露在各种化学物质中,以观察这些化学物质如何影响海绵发光的能力,并测试光是否由细菌或生活在海绵组织中的其他动物发出的。历经几年时间,才弄清楚发光海绵的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海绵并非利用细菌共生体来发光,而是利用自身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和酶来发光。

    一个尚未解答的大问题是,海绵如何从自己创造的光中获益。事实上,这些海绵只有在受到身体干扰时才会发光,这表明这种发光可能是为了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也可能是通过发光来吸引猎物。

    (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mbari.org/glowing-sponges/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超过75%的海洋生物可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大多数人可能见过深海鮟鱇鱼的照片:利用本身肉质的发光体,引诱猎物靠近嘴部,其发光体是一种通过细菌产生的生物性光源。 这些海洋生物发光现象曾被认为是罕见的,而最近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对深海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现象进行了第一次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海洋表层及到4000米深度的海洋生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海洋生物都存在发光现象,包括鱼类、水母、虫类(如深海螺旋虫)、透明动物、甲壳类动物、鱿鱼和章鱼等。其中一部分海洋生物像鮟鱇鱼一样,依靠光细菌发光,但大多数海洋生物则像水母一样通过化学作用发光。 深海中的发光现象有很多作用,比如可以狩猎、警告掠食者或吸引伴侣。科学家解释说,这项发现使得海洋中的生物发光现象成为一个“生态特征”,这个特征是生活在深海中的大多数生物都应该具备的。 (刘雪雁 编译)
  • 《研究发现钙钛矿器件最高效发光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15
    • 对科学家而言,制备同时具有高性能光发射与光响应的钙钛矿二极管器件是一个挑战。针对这一科学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黄维等人与其他高校合作,发现一种新型的双功能钙钛矿器件,其同时具备了迄今为止钙钛矿领域最高效的发光性能(发光外量子效率21%)与最灵敏的光检测性能 (检测限达到皮瓦级以下)。相关论文已发表于《自然—电子学》。 该器件可以通过调节偏压,实现两种功能的自由切换。此外,无论是作为发光还是光检测,该器件的响应速度都达到了兆赫兹(MHz)级别。基于这一兼具高性能与高响应速度的二极管器件,研究小组通过两个相同的器件实现了双向的信号传输功能,并验证了它们在实时脉搏监测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