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决战最后一个秋冬季 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20-10-13
  • 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是,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随着秋天的来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秋冬季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即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成败在此一举。  必须肯定的是,“大气十条”特别是《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京津冀“2+26”城市等重点区域改善之显著超乎人们意料。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7%;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更是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是,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公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特别是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0%,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京津冀“2+26”城市以及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也都在改善之中。  事实上,不仅是今年,据赵英民介绍,经过3年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数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与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他指出,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如此之显著与总理基金的设立密不可分。  2017年4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赵英民表示,攻关项目自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关模式;向京津冀“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他说,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方案建议。  据赵英民介绍,攻关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区域PM2.5综合源解析的方法体系,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精细化、定量化的动态解析能力。同时,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关项目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线得到了及时应用,因此效果非常明显,整个项目极大提升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赵英民说,攻关项目有力支撑了《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赵英民指出,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他说,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完成目标仍面临压力  由国务院印发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今年“六·五”环境日期间,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曾说,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  特别是夏季臭氧污染更加突出。今年6月2日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中有30%的城市臭氧超标,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臭氧污染尤为突出。柏仇勇说,2019年,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比45%的PM2.5。他表示,夏季臭氧污染,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拦路虎”,与秋冬季PM2.5污染成为挡在面前的“两座大山”。  今年春节正是新冠肺炎高发阶段,其间持续出现了几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究其原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认为:原因之一是“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在他看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污染物排放量在这个区域仍然比较大。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空气重污染。”  柴发合说,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  将持续开展攻坚行动  蓝天保卫战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已经到来,如何确保《行动计划》提出的蓝天改善目标按时保质完成?赵英民指出,针对今年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今年将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抓好已经出台的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巩固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赵英民强调,攻坚行动不搞层层加码,重在落实部门、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指出,重点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因此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赵英民指出,近3年,围绕秋冬季这个关键时节,按照攻关项目明确的方案,京津冀“2+26”城市等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此基础上,今年将更加强调重污染天气的精准应对。赵英民说,通过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使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  实施精准科学防控是攻关项目成果之一。据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对39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精准绩效分级,“简单说,就是对39个行业的企业,根据它的环境绩效分成了A、B、C三档,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少减排或不减排;B类就是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C类可能就要更多的减排。”赵英民说,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最终实现通过环境管理来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从目前的数据看,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无论是重点区域还是全国,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优良天数比率也正在努力。”赵英民指出,大气污染治理更多的是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

相关报告
  • 《生态环境部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0-21
    •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推进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学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16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推进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学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首先听取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的汇报。  黄润秋在总结讲话时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充分发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作用,蓝天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黄润秋强调,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重点地区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空气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部分省(市)完成蓝天保卫战收官目标面临压力,平原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替代任务量大,“公转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工程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秋冬季存在发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风险,2021年一季度空气质量反弹压力较大。  黄润秋要求,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要做到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对标对表,全面梳理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对未完成的任务拉条挂账、倒排工期,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要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坚决落实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规范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要紧盯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完善“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有序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公转铁”重点工程,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重污染天气应对、散煤治理等方面,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重点城市启动新一轮强化监督帮扶,继续突出以帮扶为主,寓监督于帮扶之中,既帮助地方和企业查找问题、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又严查环境违法行为。要科学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为主线,以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为重点,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  北京市副市长杨斌,天津市副市长金湘军,河北省副省长葛海蛟,山西省副省长贺天才,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陕西省副省长赵刚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  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在生态环境部设主会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生态环境厅(局)及相关城市生态环境局设分会场。  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生态环境厅(局)主要负责同志,相关城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及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会。江苏省、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城市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应邀参会。
  • 《重点区域秋冬季治气攻坚“关键一役”怎么打?》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1-12
    • 近日,200辆新能源重型载货车在河北省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投入使用。作为钢铁企业集聚地的武安市,把钢铁企业运输结构调整作为大气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抓手,对重点用车企业使用新能源重型载货车代替柴油货车,为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做贡献。 新华社供图   三大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主要目标和措施制图:刘伟龙  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长三角地区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第四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战正式打响。  此轮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不仅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同时事关“十四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否良好开局,因此被称为“关键一役”,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那么,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产能和产量短时间内集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三大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战应该怎么打?在行动方案中,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与汾渭平原合二为一有何考虑?请看报道。  连续三年秋冬季大气攻坚成效明显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年重污染天数较2016年下降52%  之所以持续开展秋冬季攻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取得的成效。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同期下降33%,重污染天数下降52%;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7年同期下降22%,重污染天数下降79%。  成绩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秋冬季仍是制约三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点时段。10月17日-20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和东北地区经历了今年入秋以来范围最广的PM2.5污染过程。“虽然总体污染程度和范围影响相比往年都有所降低,但对我们也是一次警醒,不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如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会卷土重来,不仅会影响‘十三五’规划和蓝天保卫战收官目标的完成,也会损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在10月例行发布会上表示。  为此, 6-7月,生态环境部组织成立编制组,正式启动《攻坚方案》编制工作。在系统梳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以及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气污染特点,识别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初稿。8-9月,编制组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46城市,长三角地区4省(市)41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密集讨论,逐一对接研究各项重点任务措施,对初稿加以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近4个月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下,2020-2021年秋冬季三大重点区域《攻坚方案》终于制定发布。“方案将重点放在消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立足于国家、地方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对过去几年攻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持续予以推进,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抓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落实,不搞层层加码,对确保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  主要目标科学测算,重点任务各有不同  目标拆分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两个阶段  与往年不同,由于此轮秋冬季横跨“十三五”和“十四五”,且2020年一季度空气质量受疫情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方案将最终目标拆分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两个阶段。  具体来说,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要分别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均要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90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13天以内。  长三角地区2020年10-12月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45微克/立方米以内;2021年1-3月控制在58微克/立方米以内。  “目标设定在给地方政府压力和考虑延续性、公平性与可达性两方面做了充分平衡,体现了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原则。”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存宽说。  在措施细化方面两份方案也有突破,与以往基本围绕产业、能源、交通及用地四大结构调整,兼顾基础能力建设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同,均直接切入主题。  其中,京津冀和汾渭平原方案中提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和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两大领域,以冬季取暖、工业污染排放、柴油货车污染等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力推进平原地区散煤清零、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宗货运“公转铁”、柴油货车治理、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锅炉炉窑综合治理等措施。  而长三角方案中提出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和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两大领域,将石化、化工、钢铁、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柴油货车、船舶等作为重点领域,部署大力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宗货运“公转铁”“公转水”、柴油货车治理、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  可以看出,两份方案均明确指出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重污染天气首先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作为重要目标,必须要下大力气控制。”包存宽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将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作为首要任务,长三角地区则要严防“散乱污”企业反弹和大力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体现出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以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京津冀与汾渭平原合二为一有何考虑?  污染程度相当,特征相似,统一任务措施利于部署和落实  今年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还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与汾渭平原两大重点区域攻坚方案的合二为一。“这样做原因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程度相当,污染特征相似,四大结构共同点颇多,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冬季采暖散煤污染突出。秋冬季是两个区域全年PM2.5污染最严重的时段,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碳对PM2.5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西北政法大学环境与经济法学教授丁岩林告诉记者。  “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2018、2019两年秋冬季对汾渭平原治理攻坚任务单独提出要求,以督促汾渭平原迎头赶上。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要求已基本一致。”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考虑现阶段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山西、河南两省同时涉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两个区域,将两个区域统筹考虑,制定统一的秋冬季攻坚任务措施,有利于各项任务措施部署和落实。”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记者注意到,两大区域在目标设定上,参照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分类确定了各城市的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按照污染程度分为6档,PM2.5浓度每档相差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每档相差2天。  这在各城市2020-2021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表中一目了然。如目标最严的北京2020年1月-3月PM2.5控制目标为5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目标为5天;目标最低的咸阳市、安阳市PM2.5控制目标为11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目标为22天、18天。  “虽然秋冬季各城市之间在目标设定上差异还比较悬殊,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2050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下,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有歇脚松劲的懈怠思想,必须抓紧时间,奋起直追。”丁岩林说。  如何做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分为地方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齐发力  两份方案中,“六稳”“六保”“防止层层加码”“企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等字词随处可见,体现了大气污染防治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此外,方案将科学精准的差异化原则进一步强化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  地方政府层面,要求各地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前谋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制定攻坚方案,把握工作节奏,突出工作重点,服务“六稳”“六保”,防止前期不作为、后期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而采取简单粗暴措施,如“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方式敷衍应对、临时性过关问题。  企业层面,加强帮扶指导,实施差异化管理,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认真执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全面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评为A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不减排或者采取自主减排措施。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帮助企业查找问题,优化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技术帮扶和政策解读,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此轮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在重要性、艰巨性和突破性上都超过了以往,“我们再三强调要警示3种心态:一是‘躺赢’,认为自己已经超出目标很多,做不做都能完成,工作懈怠,放松要求;二是认为反正打死也完不成,破罐子破摔,消极应对;三是‘死命干’,寄希望以简单粗暴的措施完成任务。”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给各地提了个醒。  “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各地应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树立底线和长期思维,同时更应当坚持冬病夏治,对照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提前对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梳理项目清单,倒排工期,分解落实到区县和责任部门,这样才不会把所有压力全部集中在秋冬季。 ”彭应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