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20-10-21
  •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推进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学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16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推进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学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首先听取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的汇报。  黄润秋在总结讲话时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充分发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作用,蓝天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黄润秋强调,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重点地区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空气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部分省(市)完成蓝天保卫战收官目标面临压力,平原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替代任务量大,“公转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工程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秋冬季存在发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风险,2021年一季度空气质量反弹压力较大。  黄润秋要求,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要做到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对标对表,全面梳理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对未完成的任务拉条挂账、倒排工期,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要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坚决落实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规范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要紧盯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完善“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有序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公转铁”重点工程,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重污染天气应对、散煤治理等方面,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重点城市启动新一轮强化监督帮扶,继续突出以帮扶为主,寓监督于帮扶之中,既帮助地方和企业查找问题、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又严查环境违法行为。要科学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为主线,以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为重点,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  北京市副市长杨斌,天津市副市长金湘军,河北省副省长葛海蛟,山西省副省长贺天才,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陕西省副省长赵刚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  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在生态环境部设主会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生态环境厅(局)及相关城市生态环境局设分会场。  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生态环境厅(局)主要负责同志,相关城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及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会。江苏省、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城市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应邀参会。

相关报告
  • 《生态环境部召开重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宣传工作动员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1
    • 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重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宣传工作动员会,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攻坚行动重点地区舆情形势敏感复杂,舆论引导工作任务繁重。生态环境宣传部门要担当秋冬季攻坚行动的主力军和冲锋队,要大力宣传攻坚行动的措施、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效,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为攻坚行动做好强有力的保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会议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等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也是攻坚行动的主战场,要准确把握宣传工作重点任务,在宣传方面也要作榜样、作表率、作示范。要做好新闻发布,加强议题设置。各重点地区要每月召开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要主动曝光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违法案件,围绕攻坚行动组织采访报道,宣传治理成效,增强人们信心。要充分用好环保政务新媒体,充分发挥其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资源整合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大信息传播同频共振、整体发声。要充分宣传发动全社会共同行动,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工作,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攻坚行动中。   会议要求,宣传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明确责任,对于涉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政务舆情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回应。要把握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度、效,切实提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严、真、细、实、快”的工作要求,将工作落小、落细、落实。要增强基础能力,加大对宣传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要主动作为,严肃问责,齐心合力打赢这场攻坚行动的宣传战。   会上,来自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乐山市环境保护局的有关同志分别介绍“曝光台”的工作经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重点地区的省(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厅(局)分管宣教工作的负责同志介绍了本地攻坚行动宣传报道工作的安排和开展情况。
  • 《京津冀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呈现新特点》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1-12
    • 今年,应对重污染天气被提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位置。  如何算好“蓝天账”?巩固成果、稳中求进是今年“冬防”的工作基调,各项措施中没有了普遍停产限产等表述,体现差异化的原则,措施直击问题。  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这意味着“冬防”正式启动。  所谓“冬防”,即针对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的情况,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冬防”自2017年开始已实施三季,成效卓著。2019—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6—2017年同期下降33%,重污染天数下降52%。  分阶段设目标,既给地方压力,也考虑可达性  和往年不同,2020—2021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两个区域的攻坚行动方案合二为一,而且方案本身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  整个秋冬季PM2.5要削减多少、重污染天数要下降多少天,关系到百姓身心健康,因此,每年“冬防”,最受关注的是目标。与往年不同,这个秋冬季的目标分成了两个阶段。方案中的表述是:“充分考虑2020年一季度空气质量的疫情影响,对标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分类确定各城市的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按照污染程度分为6档,PM2.5每档相差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每档相差2天,对‘十三五’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城市进一步提高要求。”  具体而言,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汾渭平原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是62微克/立方米以内和5天以内。  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均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以内;汾渭平原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是90微克/立方米以内和13天以内。  为什么要分阶段设置目标?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告诉记者,今年秋冬季跨越两个五年规划,设置分阶段目标,首先是要确保“十三五”大气环境目标圆满完成,其次是希望明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个良好的开局。  目标设置是个技术活,既要给地方压力,也要考虑可达性。对照2019年数据,京津两地完成目标任务不是很难。但对其他地区,可不是件轻松的事。石家庄2019年一季度PM2.5平均浓度为110微克/立方米,临汾同期数据为108微克/立方米,要想完成目标任务,还得加把劲。  “巩固成果、稳中求进是我们‘冬防’的基调,虽然目前情况不错,我们还是要防止秋冬季空气质量恶化反弹,要做好即便遭遇极端天气条件,也要保证圆满完成任务的准备。”吴险峰说。  重污染防治、清洁取暖排在防控措施前两位  “冬防”方案精髓在于各项措施的部署。以往的“冬防”方案,工作部署基本围绕产业、能源、交通及用地四大结构调整,兼顾基础能力建设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可以说是四平八稳。而今年,应对重污染天气被提到首要位置。  “把应对重污染天气放在首位有两个考虑,首先是百姓的关注度高。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百姓对污染天气的容忍程度在下降,必须把污染天数减下来,把峰值降下来。做好重污染应对工作,不仅是回应百姓关切,也是抓住了‘冬防’的牛鼻子。”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固定源处副处长蔡俊告诉记者,以2018年为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年天数的4.9%,但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度却达到了16.1%,一两次污染过程应对不力,就有可能抵消全年工作成绩。  蔡俊说,今年的“冬防”方案,措施按重要程度排序。排在第二的“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很有代表性。过去几年,大力推进清洁取暖对区域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率在1/3以上,今年这项工作将持续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两个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有望实现散煤清零。  各项措施中,不仅没有了普遍停产限产、错峰生产等表述,而且处处体现着差异化的原则。比如,方案明确,按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被评为绩效A级和引领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评为B级及以下和非引领性的企业,应严格落实《技术指南》中不同预警级别各绩效等级对应的减排措施要求。  与差异化并行的是精准,措施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击问题。比如,强化秸秆禁烧管控,要求“重点紧盯极易焚烧秸秆的收工时、上半夜、下雨前和播种前4个时段”;推进清洁取暖替代,要求加强烤烟叶等领域的工作;在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干脆点了首钢、河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名,要求其发挥表率作用。  着眼大气污染防治全局开展“冬防”,强调各地不要层层加码  “冬防”方案下达后,各地都会出台本地相应的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今年的“冬防”方案,没有刺眼的强硬措施,可以说,措施与“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一脉相承,只是更加针对季节特点。  “治污措施延续日常工作的一贯思路,更关注民生,更强调支持和帮扶。” 吴险峰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继续支持清洁取暖试点地区农村“煤改气”“煤改电”运营补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居民“煤改气”2020—2021年采暖期天然气门站价格不上浮。同时,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募集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等。  方案也明确,各地要围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主要任务,整合执法、监测、行业专家等力量组建专门队伍,做好监督帮扶工作,寓监督于帮扶之中。  为提前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控,“冬病夏治”的说法早已有之,而此次,“夏病冬治”一词首次出现在“冬防”方案中。“冬防”方案要求落实《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各项任务措施,完成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对此,吴险峰表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建设有周期,“冬防”文件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希望在做好秋冬季重点工作的同时,着眼防治全局,按部就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也有一些城市还有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冬防”方案落实到位?  “我们再三强调要警示三种心态:一是认为自己已经超出目标很多,做不做都能完成,工作懈怠,放松要求;二是认为反正打死也完不成,破罐子破摔,消极应对;三是寄希望以简单粗暴的措施完成任务。”吴险峰表示,各地要把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放在重要位置,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树立底线思维,对完成目标任务中存在风险的环节,要制定针对性措施。  过去几个“冬防”周期,都有个别城市没有完成任务,在次年春季的盘点中,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都对有关责任人实施了量化问责。吴险峰透露,这个秋冬季也会强化考核督察,督促各地做好“冬防”,为每一个蓝天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