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 | 综述:生物正交化学在构建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06
  •  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SDDS)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递送、改善药物的药动学行为、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等。随着药物形式从小分子发展到生物大分子以及活细胞,高效递送技术的开发也愈发重要。进一步提高药物递送的靶向效率,开发多功能DDS是改善药物疗效的重大需求。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在体内温和发生,为开发构建新型DDS提供了新策略。一方面,通过代谢糖工程可以在靶细胞表面引入大量生物正交基团,通过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实现药物分子的高效靶向递送;另一方面,生物正交化学反应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功能化改造手段,可以将细胞因子、抗体或纳米颗粒锚定在活细胞表面,开发多功能生物基源DDS。例如,科研团队利用Ac4ManNAz改造树突状细胞(DCs)获得叠氮基团标记的DCs膜,构建仿生抗原呈递纳米粒;利用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在膜包被纳米粒表面偶联Anti-CD3抗体,实现T细胞靶向,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Nano Lett 2021, 21, 2094-2103)。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靶向、多功能DDS的构建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

      2022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研究员和王当歌副研究员对基于生物正交化学反应的主动靶向和多功能DD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该综述分别从(1)生物正交化学反应的原理和途径;(2)生物正交化学在靶向DDS中的应用;(3)生物正交化学在生物基源DDS中的应用;(4)生物正交化学在多功能框架载药系统中的应用等四方面介绍了生物正交化学技术参与设计构建DDS的最新进展。

     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易文哲为第一作者,李亚平研究员和王当歌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50-1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12/t20221205_6566625.html
相关报告
  • 《功能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肝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7-11-15
    • 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其预后极差,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位。由于老化和出现代谢综合征等新的危险因素,除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酗酒的公认作用之外,这种肝脏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在增加。尽管对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有效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一个尚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已经努力开发选择性药物以及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用于治疗性分子的新型药物载体的开发的确可以提供改善HCC疗效的有价值的策略。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基于靶向纳米颗粒(NPs)开发的最新的HCC治疗药物递送策略。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基于合成和天然聚合物的最有希望的药物纳米载体,包括已经出现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多糖。为了最大化位点选择性和治疗效果,药物递送系统应该用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由HCC表达的靶标(即细胞膜相关抗原,受体或生物转运蛋白)的配体功能化。利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靶标来选择性地递送载药纳米载体或设计新的选择性治疗剂。综上所述,基于特定靶点的药物纳米载体与治疗性分子靶点的新型安全药物递送策略的组合可以显着提高用于治疗HCC的药理学功效。
  • 《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响应系统在药物递送领域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7
    • 智能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刺激响应的材料体系作为一种智能材料可为设计药物可控递送系统提供新的路径。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由于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调节的孔大小、表面容易功能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降解等优势,因而在生物医学(尤其是药物递送)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越来越多的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响应药物递送系统被发展起来。 近日,西安交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医学工程研究所蔡文副教授与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Science(2017年影响因子12.441)发表了题为“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Stimuli-Responsive Systems for Drug Delivery”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响应系统应用于药物递送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pH、磁性、离子、温度、压力、光、湿度、氧化还原等刺激以及多重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该论文同时提出了此类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应用前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基于MOF材料的刺激响应系统应用于药物递送示意图 西安交通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生物物理系医学工程研究所蔡文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生物物理系医学工程研究所吴春生特聘研究员和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前,蔡文副教授发表基于铁基金属有机框架(Fe-MOF)的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论文(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9(3)(2017)2040, 2017年影响因子8.097)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全球前1%的优秀论文)。 该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新教师科研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