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突破!太蓝新能源无隔膜固态电池“明确量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1
  • 11月7日,太蓝新能源与长安汽车在重庆联合举办了“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布会”。会上,太蓝新能源宣布通过颠覆性创新技术,首次取消了隔膜,实现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

    太蓝新能源董事长&CTO高翔指出,此次技术突破将掀起锂电池行业的“范式革命”,即通过“减材制造”理念,从根本上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太蓝新能源提出了4-3-2-1技术路线,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电池,逐步减少材料,最终实现无负极全固态电池。

    据介绍,无隔膜半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实现装车验证,无隔膜全固态电池则计划于2027年实现批量生产。相比液态锂电池,太蓝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在安全性方面大幅提升,在挤压、高温、过充等测试中远超国标要求,同时具备优异的快充性能和更低的原材料成本。

    此外,太蓝新能源CEO李彦表示,公司已具备量产能力,一期工厂已于2022年投产,二期工厂也即将落成,总产能将达到2.2GWh。加之在安徽淮南的产能布局,太蓝新能源已有和规划产能总计达到12.2GWh。

    业内机构预测,2025年和2030年全球固态/半固态电池需求量将分别达到44.2GWh和494.9GWh,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500亿元。太蓝新能源作为半固态领域的“急先锋”,将推动电池技术向全固态化加速迈进,与长安汽车合作的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更是被视为电池史上的一项革命性创新。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2756.html
相关报告
  • 《固态电池,如何破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电池技术备受瞩目,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投资规划总金额超2000亿元。然而,固态电池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固态电池的主要形态,预计2-3年后可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更高,尚处于研发阶段。固态电池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电池厂商需摆脱传统电池业务,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2024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行业融资超过100亿元,投资人看重企业是否有核心材料和对材料体系的深刻理解。固态电池企业的估值模型一般采用“a+b”模式,即公司已有的主业和固态电池业务拓展。 固态电池的崛起有望改变新能源产业生态,带来材料、设备、应用等全方位的变化。未来,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不可限量。固态电池将提升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有望拉动电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未来前景广阔,有望引领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 《【Nature Communications】KETI突破固态电池枝晶难题》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7-11
    •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KETI)联合首尔大学、中央大学研究团队于2025年7月7日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通过将银(Ag)掺入固态电解质,首次充电时诱导银离子自发形成纳米颗粒,成功实现锂金属均匀沉积。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7月刊。 核心研究人员: KETI首席研究员Cho Woo-seok 高级研究员Choi Seung-ho 中央大学教授Park Hae-sun 技术突破点: 创新机制:通过银纳米颗粒自形成技术,有效抑制枝晶生长(传统固态电池因锂沉积不均导致枝晶刺穿隔膜) 性能提升:在7.0mAh/cm2高容量下保持稳定充放电,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超1000Wh/L 工艺优势:无需额外保护层或复杂工艺,可直接整合现有生产线 应用前景: 无负极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提升30%以上 解决商业化最大障碍——电解质与锂反应不均问题 已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炼金术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