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KETI突破固态电池枝晶难题》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7-11
  •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KETI)联合首尔大学、中央大学研究团队于2025年7月7日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通过将银(Ag)掺入固态电解质,首次充电时诱导银离子自发形成纳米颗粒,成功实现锂金属均匀沉积。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7月刊。

    核心研究人员:


    • KETI首席研究员Cho Woo-seok
    • 高级研究员Choi Seung-ho
    • 中央大学教授Park Hae-sun


    技术突破点:


    • 创新机制:通过银纳米颗粒自形成技术,有效抑制枝晶生长(传统固态电池因锂沉积不均导致枝晶刺穿隔膜)
    • 性能提升:在7.0mAh/cm2高容量下保持稳定充放电,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超1000Wh/L
    • 工艺优势:无需额外保护层或复杂工艺,可直接整合现有生产线


    应用前景:


    • 无负极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提升30%以上
    • 解决商业化最大障碍——电解质与锂反应不均问题
    • 已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炼金术项目"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businesskorea.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246457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全固态电池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2
    • 7月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开发了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不到其它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原材料成本的8%。 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全固态电池有望克服锂离子电池难以兼顾续航和安全性的瓶颈,从而突破目前电池技术的玻璃天花板。固态电解质是成功构筑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性能优异的硫化物则被普遍认为最有希望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 “日本丰田、韩国三星等知名企业,都在过去的十几年内对此类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马骋说,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成本普遍超过195美元每公斤,远高于实现商业化所需要的50美元每公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合成需要使用大量昂贵的硫化锂(不低于650美元每公斤)。在此次研究中,马骋开发了一种不以硫化锂作为原料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硫化磷锂,该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
  • 《固态电池最新Nature!!! 》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英国牛津大学Peter G. Bruce、T. James Marrow、 Charles W. Monroe教授课题组基于对全固态电池枝晶过程的多尺度多手段表征与原位追踪,提出了新的全固态电池枝晶理论,将全固态电池的枝晶短路过程分为引发和扩张两个不同的阶段,并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其中枝晶的引发产生于锂在与Li/SE界面连通的近界面孔洞(缺陷)的沉积,在孔洞填满后将锂挤出的过程中,过大电流密度使得锂作为粘塑流体的流动过程产生极大的内部应力,从而引发电解质碎裂。而锂枝晶的扩张过程是一个锂枝晶在沉积的动态过程中从枝晶裂纹的尾部将固态电解质楔开(wedge open)的过程。枝晶的引发取决于固态电解质晶界的局部断裂强度、孔洞的尺寸、分布密度、及电流密度;而枝晶的扩张过程取决于固态电解质的宏观断裂韧性,枝晶在裂纹中的分布情况,电流密度,以及充电过程的面容量。根据锂金属在枝晶引发阶段与扩张阶段力学环境的差异,引发与扩张阶段对固态电池外部压力的敏感性截然不同。只有较大的压力才会大幅影响枝晶的引发过程,但枝晶的扩张过程却对外部压力非常敏感。降低外部压力可以显著抑制枝晶的扩张阶段,即使在枝晶引发的状态下也可以大幅延后固态电池的短路。研究成果以“Dendrit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lithium metal 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Nature。宁子杨、李冠辰、Dominic Melvin共同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