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颅缝闭合和颅骨矿化的多干细胞基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9月20日,纽约长老会/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上发表题为A multi-stem cell basis for craniosynostosis and calvarial mineralization的论文。该研究表明,颅缝闭闭的生理性颅矿化和病理性颅融合反映了两种不同干细胞谱系的相互作用;先前鉴定的组织蛋白酶K(CTSK)谱系CSC(1) (CTSK(+) CSC)和在本研究中鉴定的单独的盘状蛋白结构域受体2(DDR2)谱系干细胞(DDR2(+) CSC)。

    与人类颅缝闭合相关的Twist1基因的缺失(2,3),仅在CTSK(+) CSCs中就足以驱动小鼠颅缝闭合,但注定要融合的位点表现出CTSK(+) CSCs的意外耗尽和DDR2(+) CSCs的相应扩增,DDR2(+) CSC扩增是对CTSK(+) CSC缺失的直接适应不良反应。DDR2(+) CSCs显示出完整的干性特征,该研究结果在缝合线中建立了两种不同的干细胞谱系,这两种干细胞谱系都有助于生理性颅骨矿化。DDR2(+) CSCs介导不同形式的软骨内成骨,没有典型的造血骨髓形成。将DDR2(+) CSCs植入缝合部位足以诱导融合,而CTSK(+) CSCs共移植可阻止这种表型。最后,DDR2(+) CSCs和CTSK(+) CSCs在异种移植实验中显示出保守的功能特性。这两种干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调节颅骨矿化和缝合通畅提供了新的生物学界面。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T0iEDHxUkCSYyw7MKKplQ

相关报告
  • 《Cell Stem Cell | 揭示颅骨通过干细胞和脑膜淋巴血管相互作用调控大脑功能》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0月19日,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 Stem Cell 发表了一篇题为 Skull progentior cell-driven meningeal lymphatic restoration improves neurocognitive functions in craniosynostosis 的文章。该研究发现硬脑膜内Gli1+细胞对于脑膜内淋巴管形态的维持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Twist1+/- 颅缝早闭小鼠Gli1+细胞过早丢失导致硬脑膜淋巴管减少及其回收脑内组织液运至颈深淋巴结的功能减弱,并最终导致认知和运动学习能力缺陷。通过颅缝重建手术将Gli1+细胞移植回Twist1+/- 小鼠可以恢复硬脑膜内VEGF-C水平,因此进一步修复硬脑膜内淋巴管形态和功能缺陷,最终挽救小鼠的行为异常。 这项研究揭示了颅缝早闭导致认知和学习行为障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发现硬脑膜中Gli1+细胞和VEGF-C在维持硬脑膜淋巴管形态的功能维持的重要性,因此也为颅缝早闭导致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缺陷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oDcUXeoWeETeA6dXctnFg
  • 《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细胞核的特异性和不降解性》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4-12-18
    • 目前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控制,但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因为HBV建立一个稳定的核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干扰素-α治疗可以清除HBV但是会带来全身性的副作用。我们阐述了干扰素-α如何诱导无肝毒性的核病毒DNA特异性降解并提出淋巴毒素-β受体激活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干扰素-α和淋巴毒素-β受体的激活上调apobec3a和APOBEC3B胞苷脱氨酶,分别在HBV感染的细胞、肝细,和人肝穿刺活检。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介导共价闭合环状DNA核并与其相互作用,导致胞苷脱氨、脱嘌呤/脱嘧啶的形成,最终共价闭合环状DNA退化,防止HBV再激活。基因组DNA不受影响。因此,例如诱导核脱氨酶,通过淋巴毒素-β受体的激活可以产生新疗法,结合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