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资源保护政策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2-31
  • 水资源危机是人类21 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 240 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16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属于重度缺水。长江水资源总量为9, 883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支撑着全球超过6%的人口的水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者,长江经济带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金腰带”、中国经济的脊梁,事关国家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的水源区,其水资源保护及水源涵养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水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长江上游流域有多样、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全流域水资源的质量及供需分配处于较好的状态。 但是,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的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陆生生态系统退化,长江流域整体水质情况恶化,长江流域水资源分配出现严重问题,不少地区水资源的情势趋于恶化,并影响到中下游地区供水安全。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和水源净化的服务功能一旦进一步退化,水资源供给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对长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将是灾难性的。

    重庆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是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的交融区域。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潜力巨大。同时该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其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长江流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可替代地位,肩负着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责任。为缓解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重庆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与水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相关生态保护政策(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方案、森林工程、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相关政策)。但已有研究发现这些政策不足以保障下游的水资源在未来的供给,未来在保持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同时,为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寻找可行的政策解决方案具有挑战性。摆在政府和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点:如何通过政策手段保证水资源供给?如何净化水污染,提高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外部性怎样内部化?

    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组潘开文研究员、熊勤犁等与吉首大学肖洋副教授、中山大学梁平汉教授合作,开发适用于长江上游的GEOMOD,InVEST模型,使用模型分析和预测在三种不同政策实施方案下水资源在未来的质量变化和供给情况,从而得到可以相比较的结果。通过比较2050年的三种情景来检验相关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方案1维持现有的政策,不考虑生态系统服务;方案2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政策规划;方案3考虑到长江流域人民群众的水资源需求并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政策规划,用于分析不同的生态政策实施与未来长江流域供给水源和净水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050年,长江上游在3种方案下,水量调节能力大幅增加(≤3, 000×103 m3 km-2),净水能力也大幅增加(污染物≤30 kg km-2)。 但是,遗憾的是方案1对解决水资源供给的空间异质性和需求没有任何帮助。相较于方案1,采用方案2、3则更大程度的减少长江流域水污染并增加产水量,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改进后的两个方案对水源的总净变化分别是目前保护政策的1.35和1.34倍,水污染生态风险预期显著降低(分别为39.97%和37.58%)。改进后的两种方案将有助于长江上游通过改善水流调节和有效缓解人口稠密地区水质下降来获得更多的水资源效益。 方案3提供了未来最好的水环境发展情景,因为它考虑了不同地区水资源产量和净化的需求和供应特征。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化将导致所有政策实施方案中的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水净化服务降低约7%。水净化服务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最大(分别为26%-47%和-7%),将水净化服务与政策规划相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和环境质量。为了降低未来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并增加长期用水的可能性,管理者必须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和人为干预对水资源的综合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没有考虑不同位置的土地的经济价值,因此忽略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成本和效益,但实际上许多土地利用变更决策都是由政府或相关参与者制定的。由于明确的财政预算、财政收入约束,这些决策者必须考虑农田、森林和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和潜在经济价值,这些实际价值的定价可能会导致政策导向的偏移,从而使理想的生态屏障水资源保护政策无法在现实中实施。虽然情景分析综合了政策和空间特征,可能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经济价值,但土地价格这一主要决策动因仍然未被本研究考虑。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应明确地将不同土地的价格和经济价值引入水保护政策规划,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协调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元平衡,同时,考虑到有利于永续发展的水资源交易市场建立,最终实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资源保护政策 的优化、升级。

    本研究是三峡大坝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研究(http://www.cas.cn/syky/201705/t20170508_4599932.shtml)及长江上游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整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研究(http://www.cas.cn/syky/201812/t20181228_4675364.shtml)的延续,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为长江流域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实现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建议,为保障人类福祉、我国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C0502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544)和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项目(2016XBZG_XBQNXZ_B_005)的支助。近日以“A blessing for the Yangtze River: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policy planning for water yield and purific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为题发表于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相关报告
  • 《施行长江流域天然河流禁捕退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21
    •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听取2020年上半年区委巡察工作和十三届区委第十一轮巡察工作情况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潼南区长江流域天然河流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方案》。 区委书记曾菁华主持会议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安疆,区委副书记江志斌,区委常委出席,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区政府负责同志列席。 会议指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举措。全区上下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工作安排上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奋发有为的使命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发挥潼南作用、展现潼南作为。要按照“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围绕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加快打造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定位,着力培育和发挥潼南在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作用,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区直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分析研究,全面审视潼南坐标方位、准确把握潼南发展定位,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着力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区域协同开放机制和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 会议强调,巡察工作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举措,是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举措。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聚焦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聚焦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力欠缺问题”,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和工作水平,以敏锐的政治警觉充分发挥好巡察剑指问题、倒逼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要做好巡察工作“后半篇文章”,发扬钉钉子精神,对巡察发现的问题线索,抓紧分类移交纪检、组织等部门,快查快办快结,保证巡察工作的严肃性和实效性。要从严督促整改,健全完善制度,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 会议指出,涪江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推动天然河流禁捕退捕,对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紧转3版)(紧接1版)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把我区长江流域天然河流禁捕退捕工作作为落实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作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巩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发挥好“退捕工作专班”“打击非法捕捞工作专班”“市场监管工作专班”“退捕渔民安置和保障工作专班”职能作用,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以生物多样性为指标的生态系统。要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和综合执法力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禁捕退捕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拳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长江流域天然河流禁捕管理秩序的社会氛围。要严格把握和精准落实政策,保障退捕渔民生计,统筹做好退捕上岸“后半篇文章”,确保退捕渔民转得出、稳得住、能小康。 会议还传达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的意见》精神,审议并原则通过《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及经费预算方案》等议题。
  • 《污水滩涂变花田酒地泸州市助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8
    • 清溪畔,长江傍,酒香断愁肠,柳梢下,绿水荡漾,五彩画廊百里长。这里便是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的清溪花田景区,景区依托清溪河下游河畔而建,以展示花田景观和酒文化为主题,由清溪河道景观、花田景观、景观桥、娱乐项目区、1个旅游集镇、3个白酒庄园和1个商务度假区等部分组成,面积为2500亩,是一个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酿酒、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难以想象,如今的这片花田酒地,过去却是一个污水滩涂。这个几年前还沉睡山里、杂树覆盖的荒溪沟,如今已变身为泸州及周边市民假日休闲胜地。 泸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在泸州市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清溪谷花田酒地景区可谓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整改,曾经的滩涂荒地变为4A级景区,清溪河流域也成为四川省的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今年3月,泸州市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41个水生态文明城市,也为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带,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生态保护 荒地成为绿地 在清溪谷花田酒地景区内,“五彩花海”、“四季酒香”、“九曲碧波”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花田酒飘香、酒庄花芬芳”的独特魅力。该景区于2014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开园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建成核心花海80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据泸州市纳溪区水务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站长李玉梅介绍,曾经的清溪河地表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时常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上2002年引进的3家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清溪河,导致清溪河的水质逐年恶化,河水常年仅能达到Ⅴ类水质,造成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针对清溪河突出的环境问题,纳溪区依托泸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采取生态治理和项目整合、社会资本引入、产业发展‘三个结合’方式,加强水土稳固保持能力,并通过关闭流域内工业企业、实施水系净化工程等项目提升水质、优化流域生态环境。”李玉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同时,为有效加强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监管,纳溪区委书记、区长任指挥长、区级相关部门成员创建工作领导组,并制定了《“花田酒地”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把创A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李玉梅介绍说,经过整改,清溪河流域出口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Ⅲ类以上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8%以上,水土流失强度降低为微度。曾经的滩涂荒地变为4A级景区,清溪河流域也成为四川省的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此外,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清溪河流域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实施来让环境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开发项目去破坏环境。“种花也好,修堤坝也好,都是更好地保护环境。就将就它原来的这些资源,包括地形改造、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光添彩,而没有去破坏它。”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发展绿色产业 绿地成为宝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当地居民时了解到,曾经,清溪河两岸的居民主要依靠种地维生,自花田酒地景区建起并开放后,很多人都转行去做生意或者去酒厂上班,赚的钱比过去多得多。可见,花田酒地景区内生态产业的发展,使生态环保、经济发展与人民创收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清溪河小流域8000多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获得感,也使得清溪河小流域成为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案例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模板。 不过,众所周知,酿酒业一直是耗水大户,对水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那么,在景区内酿酒是否真的是绿色产业呢?景区内的酿酒厂是否又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花田酒地景区将白酒酿造与种植、养殖、加工业等产业结合,着力打造集“酿造、储存、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产、文化旅游、创意服务”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与良性生态循环。景区内的酒庄兼具白酒生产、酒文化展示以及旅游观光的功能,酒厂通过酿酒冷却水循环利用技术,对丢糟燃烧产生的蒸汽进行循环利用,确保生产过程的清洁、低碳与环保。 打造醉美泸州,助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花田酒地的兴盛,是泸州市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诠释着泸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呈现着泸州市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 泸州市着力打造“中国最美小流域”示范样板,使清溪河小流域从“荒地污地”变身成为“绿地宝地”,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第5个、全省第1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清溪河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标志着泸州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探索与积极贡献。 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王开源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泸州市坚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打好长江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整治攻坚战“八大战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泸州市围绕“山清水秀、人水和谐、景态自然、醉美泸州”的总体目标,积极打造“一主四副,蓝廊绿网,点线结合,水城共融”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格局,与此同时,泸州市扎实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执法监管六大行动。今年上半年,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濑溪河、龙溪河等6大河流开工建设122个保护与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投入800余万元新建投运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7月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泸州市积极践行“创新强水、开放活水、协调兴水、绿色助水、共享惠水”理念,立足“醉美”酒城文化,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以清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泸州智慧”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