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配施下抗生素对紫色土坡面C、N流失特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06
  • 有机肥替代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畜禽排泄物中的抗生素会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C)和氮(N)过程产生影响,水力侵蚀过程中抗生素残留对土壤C、N流失的叠加效应并不明确。本文以西南地区坡耕地典型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有机肥配施下抗生素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以及C、N流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了坡面产流产沙量,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流失和总氮(TN)的侵蚀损失。(2)土壤抗生素暴露对有机肥减蚀无显著影响,其中土霉素(OTC)以径流损失为主,恩诺沙星(ENR)以沉积物损失为主。(3)土壤抗生素暴露对土壤C流失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加剧了土壤N的流失。抗生素改变了土壤和侵蚀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这可能导致侵蚀过程中土壤N流失增加的主要原因。(4)这两种抗生素对土壤C、N流失的影响不同,ENR浓度与土壤TOC和硝态氮(NO3--N)的损失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无抗生素的有机肥配施相比,抗生素OTC和ENR增加了土壤C、N流失比例,分别为0.80%~2.94%和22.77%~37.73%。综上,有机肥配施可以实现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效果,但是伴随抗生素的暴露会显著增加土壤N流失的风险。
  • 原文来源:http://pedologica.issas.ac.cn/trxbe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2&file_no=202404290000004&journal_id=trxb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次发布肥料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9-13
    • 8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319项国家标准,其中涉及肥料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的标准4项,涉及土壤的标准 5项,都将于明年3月1日实施。这些标准的集中出台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加大保护耕地质量力度的走向,而同时将对肥料生产企业提出更高的门槛。 本次出台的GB/T 32951-2016《有机肥料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与强力霉素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2952-2016《肥料中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32953-2016《肥料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和GB/T 32954-2016《肥料中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这4项标准的出台确定了肥料中抗生素、多环芳烃、三聚氰胺及氟化物的测定办法,为进一步确定在肥料中的限量提供了技术支撑,这将进一步提高化肥产品的技术门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2015年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达到约16.2万吨,其中48%被用于人体医疗系统,另外高达52%的抗生素则直接被用于农业养殖。养殖户为了防止禽畜生病传染,往往会喂养大剂量的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大部分都没有被吸收,大约有60%~90% 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随着禽畜粪便排出。而这些粪便往往会直接施用在田里或者以其他形式做成有机肥施用到田里,这种抗生素一部分很可能被植物吸收,最终又被人体吸收,而另外一部分在富集在土壤中,给地下水等造成威胁。 2016年6月14日,最后一个农用硫酸链霉素登记证件到期,不再续展,农用硫酸链霉素正式退出农药舞台。早在2011年,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停止受理和批准硫酸链霉素的新增田间试验、农药登记,已批准含有硫酸链霉素的产品,其登记证件到期后不再办理续展登记。 鸡粪等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有机肥,在我国种植业中使用还是非常普遍的,然而由于其价格低廉,往往不会关注抗生素指标,也不会去处理抗生素含量超标问题。一旦有机肥厂家面临抗生素限制问题,必然需要成本去处理抗生素,这也将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更会使得这类产品失去竞争力,鸡粪只是养殖业副产物,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养殖业的规范与技术革新,显然,有机肥行业是没办法去引导上游行业,这也势必造成鸡粪使用面临限制与淘汰! 有关土壤的5个标准是:GB/T 32723-20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底物诱导呼吸法》、GB/T 32725-2016《实验室测定微生物过程、生物量与多样性用土壤的好氧采集、处理及贮存指南》、GB/T 32726-2016《土壤质量 野外土壤描述》、GB/T 32737-2016《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32741-2016《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分类》。其中前4个标准均为对土壤质量、微生物量测定方式,《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分类》则是业内关注度很高的肥料与土壤调理剂分类标准。 国家相关标准公告:http://www.sac.gov.cn/gzfw/ggcx/gjbzgg/201614/
  • 《抗生素注射剂增长滑坡 碳青霉烯类同比下跌9%》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2-28
    • 自2011年国家正式实施“史上最严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后,限抗令进一步细化、加大了落实力度。城市社区医疗取消注射诊室,各地的限制输液政策陆续出台,在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均陆续落地。 卫计委发布2017年3月抗管通知,强化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及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强调门诊不得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经过近1年的整治活动后,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已初见成效。笔者根据米内网公布的最新数据进行详细解读。 强化限抗,不能松懈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培南类)是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其特点是:广谱、强效、细菌耐药发生率低,但其同样有许多种不良反应,严重的可导致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神经系统毒性、肌肉痉挛、神经错乱、震颤、肌肉痉挛或癫痫等。在抗生素使用逐渐升级情况下,遏制培南类药物扩大化使用不容小觑。 近年来,随着“国家限抗政策”推行,全身用抗菌药物直线上升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2012年~2013年抗生素医院市场的直线下滑,使增长速度趋于常态化。尤其是国家卫计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成为从国家层面实施综合治理抗生素的里程碑。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1~3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用药金额为16.66亿元,由此预测出2017年全年用药金额为23.32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4.80%,增长率同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可见2017抗管通知取得了成效。 碳青霉烯类刚需,不可乱用 迄今,全球已上市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单方药物分别是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和替比培南5个品种,复方制剂分别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原研药物化合物专利期满及仿制药上市影响下,国外市场销售额已从巅峰期急转直下。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TOP3碳青霉烯类药物原研品牌药市场销售市场为10.08亿美元,与上一年持平,这为仿制药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市场销售额已突破100亿元,总体来看,进口品种和国产品种已形成两阵对垒态势。但是在2017抗管通知下,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市场呈现出低迷态势。 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碳青霉烯TOP3 目前,我国城市公立医院使用的抗细菌感染药物分为10个亚类,TOP5品类是头孢单药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头孢复方制剂、复方半合成青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国内上市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仅有6个品种,占据抗细菌药物市场13.96%的份额。2017年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碳青霉烯类TOP3品种均是超过3亿元的品种,占据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95%的市场比重,同时也是国内公立医疗机构抗细菌感染药物超过20亿元的大品种。 美罗培南领军抗细菌感染市场 美罗培南是由日本住友与英国ICI公司共同开发的品种,1999年美罗培南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为“美平”。 1998年国产美罗培南已研发成功。迄今进入国内公立医院的美罗培南共有10家,进口企业1家,国内与合资企业9家,国产和进口药物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1~3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美罗培南用药金额为8.96亿元,预测2017年全年用药金额在12.55亿元,增长率为9.41%,在国家限抗令和2017抗管令制约下,2017年9.41%的增长率较2016年19.77%的增长率降低了10个百分点。 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美罗培南供应厂商中,日本住友的原研进口药“美平”占据42.83%,国内生产的药物占57.17%。其中深圳海滨的“倍能”占据28.35%,石药欧意的“中诺舒罗克”占据10.15%,海正辉瑞的“海正美特”占据9.26%,海口制药的“安吉利”占据5.35%。 另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美罗培南的销售额达到46.30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3.88%。预计2017年销售额约在50亿元左右。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口药把持 亚胺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发的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985年FDA批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正式上市。1991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泰能”。目前进口产品由默沙东、韩国JW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台湾政德和台湾信东生技4家销售,国内5家公司获得制剂批文。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1~3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药金额为4.67亿元,预测2017年全年用药金额在6.54亿元,增长率为4.09%,与2016年增长率相近。2006年以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是培南类药品市场的领头羊,2006年后是仅次于美罗培南居第二位的药物。 2017年重点城市公立医院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供应厂商中,默沙东的原研药“泰能”占83.86%,海正辉瑞占10.01%,珠海联邦占3.56%,深圳海滨占1.27%,南韩永进占0.35%,其它企业占有0.95%的份额。另据米内网智能版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销售额超过了25亿元,进口药及合资药占据95%以上的主要市场,国产药约占5%。 比阿培南实现国产化 随着生物抗体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上市,抗肿瘤药市场已从预热期转入升温期。比阿培南是由日本Lederle公司和美国氰氨公司于1989年开发的注射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002年在日本上市,商品名为“Omegaei”。2008年,先声药业和正大天晴药业先后取得比阿培南粉针剂生产批文。正大天晴药业比阿培南商品名为“天册”,先声东元制药的产品商品名为“安信”。2009年石药集团中诺药业获得制剂生产批文,商品名为“诺加南”。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1~3季度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比阿培南用药市场为2.25亿元,预测2017年全年用药金额为3.15亿元,同比上一年下滑4.41%,与2016年增长率16.65%相比下降了21%,是明显下降的药物之一。其中正大天晴的“天册”占59.10%,南京先声的“安信”占39.96%,石药欧意的“诺加南”占0.87%,山东罗欣占0.08%。预测国内比阿培南用药销售额超过20亿元。 结语 随着国内“限抗令”政策的相继落地,抗生素市场从一路走高经过下滑转入常态化良性发展。碳青霉烯类是抗感染临床用药中最有抵御能力的重要品种,俗称“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类药物研制难度较大、生产工艺最复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是利润颇为丰厚的品种,合理规范的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新一类抗感染药物的问世,国内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环脂肽类抗生素达托霉素、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族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市场的快速增长,将成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直接挑战的新产品。(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