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布肥料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9-13
  • 8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319项国家标准,其中涉及肥料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的标准4项,涉及土壤的标准 5项,都将于明年3月1日实施。这些标准的集中出台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加大保护耕地质量力度的走向,而同时将对肥料生产企业提出更高的门槛。

    本次出台的GB/T 32951-2016《有机肥料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与强力霉素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2952-2016《肥料中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32953-2016《肥料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和GB/T 32954-2016《肥料中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这4项标准的出台确定了肥料中抗生素、多环芳烃、三聚氰胺及氟化物的测定办法,为进一步确定在肥料中的限量提供了技术支撑,这将进一步提高化肥产品的技术门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2015年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达到约16.2万吨,其中48%被用于人体医疗系统,另外高达52%的抗生素则直接被用于农业养殖。养殖户为了防止禽畜生病传染,往往会喂养大剂量的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大部分都没有被吸收,大约有60%~90% 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随着禽畜粪便排出。而这些粪便往往会直接施用在田里或者以其他形式做成有机肥施用到田里,这种抗生素一部分很可能被植物吸收,最终又被人体吸收,而另外一部分在富集在土壤中,给地下水等造成威胁。

    2016年6月14日,最后一个农用硫酸链霉素登记证件到期,不再续展,农用硫酸链霉素正式退出农药舞台。早在2011年,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停止受理和批准硫酸链霉素的新增田间试验、农药登记,已批准含有硫酸链霉素的产品,其登记证件到期后不再办理续展登记。

    鸡粪等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有机肥,在我国种植业中使用还是非常普遍的,然而由于其价格低廉,往往不会关注抗生素指标,也不会去处理抗生素含量超标问题。一旦有机肥厂家面临抗生素限制问题,必然需要成本去处理抗生素,这也将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更会使得这类产品失去竞争力,鸡粪只是养殖业副产物,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养殖业的规范与技术革新,显然,有机肥行业是没办法去引导上游行业,这也势必造成鸡粪使用面临限制与淘汰!

    有关土壤的5个标准是:GB/T 32723-20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底物诱导呼吸法》、GB/T 32725-2016《实验室测定微生物过程、生物量与多样性用土壤的好氧采集、处理及贮存指南》、GB/T 32726-2016《土壤质量 野外土壤描述》、GB/T 32737-2016《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32741-2016《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分类》。其中前4个标准均为对土壤质量、微生物量测定方式,《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分类》则是业内关注度很高的肥料与土壤调理剂分类标准。

    国家相关标准公告:http://www.sac.gov.cn/gzfw/ggcx/gjbzgg/201614/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zAyOTUyNg==&mid=2653020418&idx=1&sn=62917dc6b6ad90240c3feebcf7322c50&chksm=8c6846fbbb1fcfed895c776c11f3199a04b199ab9d6141c929b03374a2098011bd593ffc79dd#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发布》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11
    • 日前, 由国家气候中心牵头制定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 (以下简称《标准》) 国家标准发布。该《标准》的制定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监测指数, 并吸收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此类气候现象。 据介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指的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上升/下降的著名气候现象、其名称起源于西班牙语、意为 "小男孩/小女孩"。2014年至2016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具有 "生命史长、累计强度大、峰值强度高" 这三个重要特点, 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 据负责标准文本编写, 制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指标和判别方法, 执笔编制说明的项目负责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宏利博士介绍, 国际主流标准以NINO3.4区或者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作为基本监测指标来来设计业务方案和标准,例如美国以NINO3.4指数(ININO3.4)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超过0.5℃、至少连续5个月即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美国气候预报中心每月发布业务监测产品,在国际上应用广泛。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 Z区(亦称NINO综合区,即NINO1+2区、NINO3区和NINO4区海温指数按照所对应三个海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依据。但该指数表征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整体情况,无法对近30年发生愈发频繁且业界广为关注的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海温异常中心分别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进行刻画,不利于诊断、归因和预测。 “简言之,就是NINO Z选取范围太过广大,并且不能详细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东部型和中部型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我国气候预测是至关重要的。”任宏利说。 鉴于NINO Z区的这些缺点,新出炉的《标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 ININO3.4来判别事件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等,用东部型指数(IEP)和中部型指数(ICP)来判定事件的类型。这样的考虑,在判定事件发生的同时兼顾了区分东部型和中部型事件,可全面监测到每一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事件遗漏。 据任宏利介绍,这样的判断对于我国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当东部型厄尔尼诺发生时,从当年秋季到次年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都有显著的降水异常,降水异常的区域在不同的季节有变化。但是当中部型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并不显著、季节差异性大。因为新标准中的指标组能够全面监测到所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尤其没有遗漏东部型事件,它对事件的监测结果与中国气候异常对应关系好于其他指标。 《标准》一方面采用ININO3.4来表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判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差异,引入了东部型指数和中部型指数,用以区分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类型差别以及转换和传播特征,体现出该标准的科学性和自主性。 《标准》出台后,需要进行业务应用。这就要求标准意义明确,计算方便,操作相对简单。因而,项目组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 任宏利介绍,利用ININO3.4判别事件的发生和强度等,可与国际科研业务主流惯例实现接轨,能够抓住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和位相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核心区域,强化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指示价值。而利用IEP和ICP来判别东部型和中部型事件,是标准的一大特色。直接利用业务上监测的NINO3区和NINO4区海温指数,通过简单的数学变换,即可得到IEP和ICP,定义简单、适于业务监测使用。围绕其建立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标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业务可操作性强。 更为重要的是,用IEP和ICP可以衡量出两类事件对中国气候不同的影响关系。就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而言,ICP所反映的中部型影响与IEP所反映的东部型影响都很明显,且基本上影响相反。 同时,今年5月,我国首个业务运行的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气候预测产品正式纳入美国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中心/气候预测中心(IRI/CPC)的ENSO多模式预测框架,全球范围的气候预测科研业务人员可以实时查阅、参考我国ENSO预测结果。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ENSO预测系统迈入国际舞台。 此次入选IRI/CPC平台的是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业务系统(SEMAP2.0)的模式预测产品。自此,国家气候中心将同国外各气候预测机构同场竞技。 IRI/CPC是国际上发布实时ENSO预测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平台。此前,该平台集中了美、日、英、韩、法、澳、加等国的18个数值模式产品,各国预报员可以实时参考。.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36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8
    •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2022年第3号公告,发布36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3项修改单。主要包括:《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1项污染物标准、《饮料》(GB?7101-2022)等3项食品产品标准、《洗涤剂》(GB?14930.1-2022)等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香酚》(GB?1886.129-2022)等11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金枪鱼油)》(GB?1903.26-2022)等9项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GB?5009.34-2022)等9项检验方法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蜂蜡》(GB?1886.87-2015)第1号修改单等3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修改单。上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充分考虑群众健康权益,兼顾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参考国际相关法规、标准和通行做法,为食品安全监管所需,标准制定、修订过程充分征求了社会各方意见并向世贸组织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