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深圳量子院与合作者在手性磁子边缘态长距传播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12
  •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陈济雷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手性磁子边缘态长距离传播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原子级晶格应力设计,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磁性镧锶锰氧薄膜,这种薄膜展现了毫米级反铁磁耦合自旋螺旋结构及低磁阻尼特性,从而实现了手性磁子边缘态的长距离传播。

    自旋波(量子化称为“磁子”)能够在没有电荷流动的情况下传输自旋信息,进而有效避免高密度集成电路中的焦耳热耗散,因此被认为是突破摩尔定律的下一代超低功耗计算和存储技术中的重要信息载体之一。此外,磁子作为一种准粒子,能够与其他准粒子,如光子、声子等耦合并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形成复杂的量子混合系统,对新型量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原子级晶格应力设计的磁螺旋结构中激发的磁子模式

    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利用自旋体系中的动态偶极相互作用,揭示了手性磁子边缘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螺旋纹理中磁子的强耦合过程。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具有稳定手性的混合磁子状态,这一状态可通过外加磁场的不同阈值角度进行可逆切换。实验通过观察非互易性自旋波的传播,揭示了动态偶极相互作用在手性磁子边缘态的产生及混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手性边缘态的传播具有类似Damon-Eshbach模态的手性特性,并且高度局域化,可以沿纳米通道边缘传播超过百微米。

    图2 动态偶极相互作用下观察到非互易光学磁子模式

    这一成果在手性磁子边缘态长距离传播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展示了该技术在未来量子信息处理和自旋电子学应用中的巨大潜力。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磁性薄膜的制备工艺以及实验系统的参数,以提高手性边缘态的传播距离和稳定性,并探索更高效的磁子控制与操纵方法。未来的研究将着眼于在更复杂的磁性结构中实现更广泛的手性磁子传播,为基于自旋波的量子计算和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2065-x
相关报告
  • 《突破 | 北大电子学院微波光子团队与合作者在光生微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21
    • 高稳定低噪声微波信号在时频计量、射电天文、雷达导航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电学微波合成方式在稳定性和噪声控制方面已逼近技术瓶颈,而基于光电子技术的微波合成方案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众多方案中,由超稳激光与光频梳构成的光分频方案表现尤为突出,该系统将应用于光钟的超稳激光通过光频梳分频至微波,可产生目前已知的稳定性最高、噪声最低的微波信号(团队成员解晓鹏助理教授是此方案的纪录保持者)。然而,现有光分频系统普遍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如何构建紧凑且高鲁棒性的光分频系统,并进一步探索其噪声极限,已成为微波光子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近5年,光子传输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微波光子团队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等团队密切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与电光梳的双点分频法方案,探索了该系统的噪声极限,并取得了纪录性的成果,解决了传统方案在结构复杂性方面的难题。2025年4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及其在低噪声微波产生中的应用》(“Highly coherent two-color lase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low-noise microwave gener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 为实现双点分频法方案的噪声极限,团队采用了PDH稳频技术(如图1所示),将两台激光器同步至同一超稳光学法布里-珀罗(F-P)腔,使得两台激光器之间的相对稳定性远优于各自的绝对稳定性,最终实现了高相干的双波长激光器。PDH稳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量实验室,能够实现目前已知的最稳定连续激光。过去5年来,团队深入研究并有效抑制了双波长激光器系统中的各类噪声,双波长激光器的相对相位噪声达到-52dBc/Hz@1Hz,归一化至光频的分数频率不稳定性达到2.7E-17@1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1. 双波长激光器 在高稳定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的基础上,团队利用4.2nm的电光梳将双波长激光器的相对稳定性下转换至微波信号的稳定性,实现高稳定微波信号合成。电光梳的使用大大简化了传统光分频系统的复杂性。由于产生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低于所有商用相位噪声分析仪的噪底,团队研制了两套独立的系统进行拍频相位噪声表征。最终产生的25GHz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达到-74dBc/Hz@1Hz,分数频率不稳定性达6E-14@1s,与当前时间频率计量领域最好的氢钟秒稳相当,代表着双点分频法的国际最高水平。 在研究高稳定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的过程中,团队掌握了下一代光钟所需的超稳激光锁定技术。除了本工作中用于光生微波的应用外,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还被期望应用于高精度干涉仪、CPT原子钟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图2. 电光分频系统结构与微波相位噪声测试结果
  • 《深圳先进院黑磷界面调控领域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6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团队在黑磷 界面调控 领域取得新突破,发展了稀土离子配位修饰黑磷新方法,相关工作 “ Lanthanide- Coordinated Black Phosphorus ” (稀土配位的黑磷)在线发表于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Small ( 《微观》)上 ,影响因子 8.643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深圳先进院研究助理吴列和博士后王佳宏。   近年来,与石墨烯一样拥有二维层状结构的黑磷展现出卓越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然而,黑磷的不稳定性以及其不可示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喻学锋研究员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发展了系列界面调控技术, 如有机包覆 ( Nat. Commun. 2016, 7, 12967) 、化学配位 ( Angew. Chem. Int. Ed . 2016, 55, 5003) 、共价修饰 ( Chem. Mater. 2017, 29, 7131) 、离子掺杂( Adv. Mater. 2017, 29, 170381 )、缺陷修复 ( Angew. Chem. Int. Ed . 2018, 57, 2600) 等,实现了黑磷的稳定性强化和性能优化。   在本项研究中,课题组设计了一种三价稀土离子的三氟磺酸酯配体( Tb(Otf) 3 、 Eu(Otf) 3 、 Gd(Otf) 3 、 Nd(Otf) 3 等),该配体可与黑磷的孤对电子对进行配位,从而避免黑磷氧化。研究表明该配位修饰的方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黑磷纳米材料 ( 黑磷纳米片、黑磷量子点、黑磷微米薄片 ) 。对比实验表明:与未经修饰的黑磷会迅速降解不同,稀土配体修饰的黑磷能在水中放置数日,而保持光学性能稳定。该修饰技术简单有效,在不改变黑磷晶体结构的前提下,就能极大提高它的其稳定性,同时 Gd(Otf) 3 修饰的黑磷材料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弛豫效率, Tb(Otf) 3 、 Eu(Otf) 3 和 Nd(Otf) 3 等修饰的黑磷材料则保留了相应稀土离子原有的荧光特性,这些结果表明稀土配体修饰的黑磷材料便于示踪。这种稀土配体高稳定性黑磷的成功制备可有效推动黑磷在光电器件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该研发团队已经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并依托孵化的中科墨磷科技有限公司 ,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   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