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与脂质纳米颗粒用于核酸递送的比较》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4-11-05
  • 细胞外囊泡(EVs)越来越多地被研究用于递送核酸(NA)治疗,利用它们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天然运输核酸和蛋白质货物的作用。其合成对应物——脂质纳米颗粒(LNPs)在过去几十年中已被开发为核酸载体,获批上市的帕替塞兰/Onpattro® 和 mRNA-1273/BNT162 COVID-19 疫苗都采用了LNPs递送系统。LNPs 的成功激发了开发创新技术以靶向肝外器官和递送新型治疗模式(如体内基因编辑工具)的努力。受这两个领域近期进展的推动,本综述旨在全面概述基于 EV 和 LNP 的核酸递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从 EV 的生物发生到 LNP 的结构特性。文章讨论了从药物制剂和递送角度在使用这些纳米载体时遇到的主要挑战。此外,还比较了这些载体的生物分布特征、体外和体内转染结果以及它们在临床试验中的状态。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409X24002837
相关报告
  • 《外泌体可作为核酸纳米颗粒(NANPs)的天然载体》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1-06-21
    • 随着纳米技术和治疗性核酸 (TNA) 的最新进展,各种核酸纳米粒子 (NANP)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要充分发挥 NANPs 的潜力,需要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生物相容、稳定、组织特异性和非免疫原性的递送系统。外泌体是最小的细胞外囊泡和纳米载体的内源性来源,同时避免了与制造试剂相关的并发症。外泌体的脂质膜围绕着亲水核,允许同时掺入疏水性和亲水性药物、核酸和蛋白质。本综述重点关注外泌体:它们的生物发生、细胞内运输、运输能力和应用,重点是 TNA 和可编程 NANP 的传递。我们还强调了当前的一些挑战,并讨论了与基于外泌体的治疗性制剂的开发及其临床转化相关的机遇。
  • 《脂质纳米颗粒-mRNA递送系统有可能变革神经疾病的治疗》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4-12-04
    • mRNA治疗方法在多种疾病的治疗潜力方面已经研究了数十年,但找到一种能够安全有效地将足够mRNA递送到目标组织的系统仍然是一个关键挑战。脂质纳米颗粒(LNP)自1960年代以来一直在研究中,但在COVID-19疫苗的推广中,mRNA治疗的递送系统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这些疫苗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当前的LNP-mRNA递送系统仍面临一些限制,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进以实现更广泛的治疗应用。 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T Health San Antonio)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自2016年开始合作,开发更先进的基因编辑工具递送方法。其中一项研究显示,LNP-mRNA系统首次成功将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mRNA递送到大脑的特定区域。以往,LNP-mRNA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主要是由于无法将较大蛋白质有效递送到大脑、组织穿透率低以及转染效率不足。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UT Health San Antonio和UC Berkeley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的LNP-mRNA结构,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快速降解,从而显著改善mRNA在肝脏、脾脏、肺和大脑等组织中的递送效率。这项研究发现,添加酸可降解的叠氮-乙酰基化合物可以生成高度稳定的LNP,这些颗粒在释放mRNA时能够迅速分解,使治疗效果更佳。新系统在肝脏细胞中转染了90%的细胞,在脾脏中为25%,在大脑中为30%,在肺细胞中约为50%。这一突破有望大幅扩展mRNA基础治疗的可能性。 Lee博士指出,mRNA基础的治疗在神经疾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尽管基因编辑治疗的开发迅速推进,但这些工具的递送系统尚未跟上步伐,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些基因编辑工具的递送系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