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新药!诺华与MMV新型组合疗法ganaplacide/lumefantrine-SDF将进入3期临床开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9
  • 诺华(Novartis)与非营利组织“抗疟药品事业会”(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MMV)近日联合宣布,随着对当前抗疟疾疗法耐药性威胁的增加,双方已决定将ganaplacide/lumefantrine(苯芴醇)-固体分散制剂(SDF)推进至3期临床开发,用于治疗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引起的急性无并发症疟疾(uncomplicated malaria)患者。

     

    ganaplacide/苯芴醇-SDF是一种新型组合疗法,每天给药一次。其中,ganaplacide是一种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药物;苯芴醇-SDF则是一种优化配方的苯芴醇,可以每天给药一次,而不是每天给药2次。ganaplacide/苯芴醇-SDF组合疗法不仅有潜力清除包括青蒿素耐药株导致的疟疾感染,而且有潜力阻断疟原虫的传播。目前,该组合疗法正在MMV及其合作伙伴的科学和财政支持下开发。2022年8月,美国FDA授予了ganaplacide/苯芴醇-SDF组合疗法治疗急性无并发症疟疾的快速通道资格(FTD)和孤儿药资格(ODD)。

     

    正如先前所公布的,一项2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在524名因恶性疟原虫感染而患急性无并发症疟疾的成人和儿童中开展。结果显示,ganaplacide/苯芴醇-SDF组合疗法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都达到了主要目标。在3天内每天接受一次ganaplacide/苯芴醇-SDF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反应率与3天内每日接受2次蒿甲醚-苯芴醇(artemether-lumefantrine)对照疗法的患者中观察到的治疗反应率相似。蒿甲醚-苯芴醇是当前治疗急性无并发症疟疾的“金标准”疗法。

     

    诺华与MMV计划在2023年启动一项大规模头对头3期关键临床试验,比较ganaplacide/苯芴醇-SDF与当前“金标准”蒿甲醚-苯芴醇的疗效。该试验将与WANECAM 2联盟合作开展,将包括位于布基纳法索、马里、加蓬、尼日尔的合作临床试验点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其他试验点。2期和3期研究都获得了欧盟所支持的欧洲和发展中国家临床试验伙伴关系(EDCTP)的资助。

     

    诺华全球健康开发部门负责人Sujata Vaidyanathan博士表示:“青蒿素耐药性的出现,要求采取紧急行动来开发新的抗疟药物。针对耐药性疟原虫,我们需要具有新作用机制的非青蒿素类药物,以及简单、易于遵循的给药时间表,来帮助提高治疗依从性。我们发现新化合物的时间越早,世界采用它们的速度越快,我们战胜疟原虫耐药性的机会就越大。”

     

    MMV首席科学官Timothy Wells博士表示:“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在非洲也是如此。如果3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这一新组合将增加世界各国可供选择的抗疟方案,并有助于挽救面临这种毁灭性疾病风险的儿童的生命。”

    根据2021年12月发布的最新《世界疟疾报告》:2020年全世界估计有2.41亿疟疾病例,627000人因此死亡。这意味着2020年与2019年相比,疟疾病例增加超过1400万例,死亡增加超过69000人。新增死亡人数中约有三分之二(47000人)与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造成的疟疾预防、诊断和治疗干预措施中断有关。

     

    恶性疟原虫疟疾主要采用青蒿素类联合疗法(ACTs)治疗,如蒿甲醚-苯芴醇(artemether-lumefantrine)。ACTs仍然非常有效且耐受性良好。诺华于19993年推出了第一种固定剂量组合ACT,此后基本上无利润地提供了超过10亿个疗程的抗疟治疗。诺华与MMV一起开发出了一种用于儿童的复方蒿甲醚口味掩蔽分散制剂,目前已用于治疗超过4.5亿儿童,主要是在非洲。然而,在东非一些地区(卢旺达、乌干达和非洲之角)观察到对青蒿素反应较慢的寄生虫的频率增加,这表明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的非青蒿素类抗疟药,以避免儿童死亡率再次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高水平。

     

    ganaplacide是维康信托基金会(Wellcome Trust)、MMV、新加坡经济发展署(SEDB)与诺华热带病研究所、诺华研究基金会基因组研究所以及瑞士热带和公共卫生研究所支持的一项联合研究项目的成果。该研究项目旨在发现下一代抗疟药物。

     

    2022年,诺华在疟疾和被忽视热带疾病基加利峰会(Kigali Summit on Malaria and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重申了其对疟疾研发的承诺,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5年内推进疟疾和被忽略热带疾病的药物研发。这包括下一代抗疟疾药物,以及用于治疗5岁以下疟疾婴儿的一种新的青蒿素-苯芴醇(artemisinin-lumefantrine)制剂。

     

    原文出处:Novartis and 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 announce decision to move to Phase 3 study for novel ganaplacide/lumefantrine-SDF combina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malaria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49de495871e.html
相关报告
  • 《Vir/Alnylam新型乙肝RNAi疗法VIR-2218进入I/II期临床开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27
    • RNAi疗法开发领域的领军企业Alnylam与美国加州初创生物技术公司Vir近日联合宣布启动一项I/II期临床研究(NCT03672188),评估一种新的实验性RNAi药物VIR-2218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VIR-2218首个人体给药研究的启动,也标志着Alnylam公司ESC+GalNAc共轭递送平台的首次临床应用。 VIR-2218之前的研发代码为ALN-HBV02,由Alnylam研制并已授权给Vir公司,后者将开展该药相关的临床开发活动。根据声明,这项I/II期研究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VIR-2118在健康志愿者和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病毒活性。双方计划在太平洋沿岸几个国家的多个研究中心招募患者。该研究将以交错、平行的方式进行,以便快速地获得早期的概念验证数据。 VIR-2218能够抑制所有HBV蛋白的表达,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病毒蛋白敲除可能帮助患者自身对HBV的免疫应答,从而为慢性HBV患者提供潜在的功能性治愈。VIR-2118是一种实验性RNAi药物,通过皮下注射给药,能够有效沉默所有HBV RNA转录本,这些转录本是HBV复制和病毒蛋白表达所必需的。 Vir和Alnylam于2017年10月签署了一项高达1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发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包括乙肝)的新型RNAi疗法。VIR-2218是双方合作进入人体临床的首个资产。 Vir公司首席执行官George A. Scangos博士表示,该项研究的启动对Vir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向临床阶段的公司过渡。它也有可能成为乙肝患者临床治疗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这种病毒性感染影响着全球数亿人,每年造成近100万人死亡,治疗方案有限,我们期待着改变乙肝的临床治疗。 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有多达3.5-4亿乙肝患者,该病可导致肝硬化,是全球80%原发性肝癌的直接病因。中国是乙肝大国,据保守估计,全国13亿人口中有1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全球乙肝携带者总数的1/3,而且我国乙肝发病率还在持续上升,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肝硬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周,吉利德新型抗病毒药物Vemlidy(tenofovir alafenamide,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富马酸)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作为一种每日一次的药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HBV)成人及青少年(12岁及以上,体重≥35公斤)患者的治疗。 此次批准,使Vemlidy成为10年来中国市场批准治疗乙肝的首个新口服药物。Vemlidy是一种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该药是吉利德已上市药物Viread(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的升级版。在临床试验中,TAF已被证明在低于TDF十分之一剂量时,就具有非常高的抗病毒疗效,同时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具有改善的肾功能和骨骼安全参数。 Viread(TDF)也是一种新型NRTI药物,目前已被广泛用于HIV(艾滋)和HBV(乙肝)的治疗。Viread对于适合该药物的乙肝患者而言是一种有效治疗选择。但乙肝和艾滋病一样,都是一种慢性病毒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Vemlidy的上市,将为乙肝患者群体提供一种安全性大幅改善的治疗方案,将促进乙肝的长期护理。 南方医科大学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此前表示,“随着Vemlidy的获批,现在中国的临床医生可以为乙肝患者提供一种保留TDF疗效、同时具有改善肾脏和骨骼安全参数的新药。”
  • 《辉瑞基因疗法fidanacogene elaparvovec进入III期临床开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9
    •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与合作伙伴Spark Therapeutics近日联合宣布,启动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导入III期临床研究(NCT-3587116),评估实验性基因疗法fidanacogene elaparvovec(前称SPK-9001/PF-06838435)作为一种因子IX预防性替代疗法在B型血友病常规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是一种新型实验性载体,含有一个生物工程化的腺相关病毒(AAV)衣壳(蛋白外壳)和一个经密码子优化的高活性人类凝血因子IX基因,一旦输注后,能够在患者体内持续产生内源性的因子IX,从而消除定期输注因子IX的需求。目前,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正被评估作为一种有潜力的一次性治疗药物,用于B型血友病的治疗。 监管方面,美国FDA已在2016年7月授予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治疗B型血友病的突破性药物资格(BTD)。BTD是FDA在2012年创建的一个新药评审通道,旨在加快开发及审查用于治疗严重或威及生命的疾病并且有初步临床证据表明该药与现有治疗药物相比能够实质性改善病情的新药。获得BTD的药物,在研发时能得到包括FDA高层官员在内的更加密切的指导,保障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今年5月,辉瑞和Spark公布了正在进行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15例重度或中度B型血友病(FIX:C≤2%)患者,其中包括4例已随访长达2年的患者,数据显示,一次fidanacogene elaparvovec输注成功实现了持久的、治疗水平的凝血因子IX表达,到2018年5月7日数据截止时,所有15例患者均停止了因子IX浓缩物的常规输注,并且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或血栓事件。 辉瑞全球产品开发罕见病首席开发官兼高级副总裁Brenda Cooperstone表示,随着导入研究的开发和患者招募,我们很高兴开始评估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治疗B型血友病的III期项目,这标志着该药临床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已获得的数据显示,这种一次性的治疗方案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消除B型血友病患者定期输注因子IX的需求,同时可消除自发性出血。 辉瑞与Spark于2014年12月就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项目达成了一项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辉瑞将独自承担该项目的所有后续关键性临床研究、所有监管事宜、生产及全球商业化。 B型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血液疾病,患者体内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IX,导致凝血障碍。该病又被称为先天性因子IX缺乏症或克雷司马斯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2.5万分之一。据估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6万例B型血液病患者。目前,该病的治疗需要反复静脉输注血浆来源的或重组的因子IX,来控制和预防出血发作,该领域对新的治疗药物存在着显著的医疗需求。